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教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能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结合课件)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
二.提出问题
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有那些特殊的性质呢?
三.互动探究
探究1:实践观察,重新认识等腰三角形(结合课件)
以上活动所得三角形的两边相等吗?
此三角形称为 。
小结:填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探究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问题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问题2.折叠或量,看看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问题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问题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1、学生通过刚才自主探究,大胆猜想以上问题的结果。
2、教师用课件直观演示并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称性,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
A
B
C
D
E
F
A
B
C
D(E、F)
使AB=AC
)
总结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简写成“ ”;
(2)等腰三角形的 , 、 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3、你能证明以上性质吗?
问题(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怎样用数学符号表达条件和结论?
已知:如图 已知△ABC中,AB=AC,AD是底边上的中线.
求证: (1)∠B=∠C; (2)AD平分∠A,AD⊥BC.
(3)如何证明?
(4)受上述启发,能证明性质2吗?
(
A
B
C
D
)请以“作顶角的角平分线”为辅助线,证明以上性质。(A 组同学完成以下填空,B组独立证明)教师巡视辅导点评。
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
∴∠ =∠
在△ABD与△ACD中
= (已知)
∠ =∠
AD = AD (公共边)
∴△ABD≌△ACD ( )
∴∠B = ∠ , BD = , ∠ADB = ∠
∵∠ADB+∠ADC = °
∴∠ADB=∠AD C= °,即AD是高
5、提问:作底边上的高,又如何证明?(同学讲证明思路)
四.巩固练习
1. 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2填空,
在△ABC中, AB=AC,
(1) ∵AD⊥BC,∴∠_____ = ∠_____,____= ____.
(2) ∵AD是中线,∴____⊥____ ,∠_____ =∠_____.
(3) ∵AD是角平分线,∴____ ⊥____ ,_____ =_____.
(
A
B
C
D
)
2、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0°,它的顶角为______.
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
4、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
5、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 , 过屋顶A的立柱AD BC , 屋椽AB=AC. 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
A
B
D
C
)
6、 (1)猜想一下,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如图将等腰三角形ABC沿对称轴折叠,观察DE与DF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已知:在△ABC中,AB=AC.点D
是BC的中点,DE⊥AB于E,
DF⊥AC于F
求证:DE=DF
(2)如果DE、DF分别是AB,AC上的中线或∠ADB, ∠ADC的平分线,它们还相等吗?由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利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中哪些相等的线段?
五.板书设计
13.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认识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 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3轴对称图形
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
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六.作业
教科书习题13.3 第1、2、3题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交流,致力于启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对性质的理论证明处理的不够完美,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就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