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联测2021—2022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选择的是《荀子》“性恶论”和《孟子》“性善论”方面的学术论文。选取本材
料,与第六单元《劝学》相关联,让学生对荀子的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深刻,并能够
运用先人的智慧剖析当今的社会问题,学以致用。
1.D 解析:追求物欲是根本原因,于文无据。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筛选、概括、辨析能力。
2.A 解析:B项,由“利心”“情欲”具有追求外物的属性,荀子得出了“人天生好利”的结论,而不是“性恶”的
结论。C项,荀子的这句话主要表明“心”具备“自使”“自取”“自夺”等能力,故而常给人带来风险,而不是
表明它是“向善本能的驱动力”;这也和“性恶”观点相悖。D项,“求其放心”“存心养性”只是最基本、最起
码的要求,在此之上对四种善端的扩充,只是可以达到“君子”的条件,还必须有一个培养成熟的过程,而非
已经达到。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依据重要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3.B 解析:这是从法律角度对市场进行不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干预,属于荀子的“性恶论”范畴。A项,体
现的是人的“恻隐之心”。C项,体现的是人的“辞让之心”。D项,体现的是人的“是非之心”。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
4.①材料二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概述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具有相同的伦理价值取向。②然
后分别介绍,孟子“性善论”通过内在的修身养性成为仁人君子;荀子“性恶论”通过外在的教化使人完善伦
理价值取向。(每点2分)
[命题意图]考查对文章的论证结构进行分析的能力。
5.①这是为了贪图“微利”而造假做伪证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②店主这样做的原因是“人天生好
利”,这就是荀子所谓的“性恶论”。这样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必然引起社会混乱,给疫情防控造成巨大
的破坏。③对店主的行为除了进行法律处罚外,还应该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让其明白这样做的危害,提升
其道德认知,以免再犯。符合荀子“人性需要教化”的观点。(每点2分)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该题为亮点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
学对事件定性,剖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法。
现代文阅读Ⅱ选用的是铁凝的短篇小说《月亮伴星星》,这和第一单元的《哦,香雪》是同
一作者。选材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铁凝的“散文化小说”风格,体会其构思的巧妙,
语言的娴熟,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关于“年轻朝气”与“沉寂如夜”生活状态的思考,对邻里之间“冷漠”与“和睦”
“包容”的思考。
6.B 解析:A项,不是工作和爱好两不误让人不满,而是她的歌声让人不满。C项,还因为这正是她放开喉
咙任意寻找颤音的时候。D项,这不是她的性格懦弱,开始是担心荣荣再唱歌,后来是盼望听到歌声。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7.D 解析:这只是为了增强生活的真实性,而非为了增强“音乐科普性”。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全面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语文答案 第 1页(共6页)
8.①开始是不欢迎。给她起别出心裁的外号。②接着厌烦。关紧房门,拉严窗帘躲避。③然后是愤怒。认
为是“慢性自杀”,甚至是“他杀”。④最后渴望歌声打破宁静。甚至女教员自己站起来唱起了荣荣唱过的
歌。(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从而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9.①构思新。作者选取小说中的一句歌词为题,具有“点醒全篇”的作用。②意蕴新。“星星”“月亮”被赋予
了丰富的内涵,“星星”可指荣荣的开朗活泼、富有朝气的性格;“月亮”可指两位老师的沉静,又可指冷淡死
寂的邻里关系。“月亮伴星星”指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③表达新。“月亮伴星星”使人眼前一亮,获得一
种诗意的美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鉴赏标题创新的能力。该题为亮点题。设题点在于“新”上,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
核心词,联系文本从多个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的能力。目的是强化语文阅读重视“文本理解”这一特征。
文言文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材料是关于曹操广纳人才,人才皆愿归附为其效力的文
段。这和第三单元《短歌行》的作者、内容相联系,以此选文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加以印证,从而更深入地理
解诗歌,理解作为文学家、政治家的曹操。
10.D 解析:“可”是“可以”的意思,是一个能愿动词,放在前面显得多余,而且不合逻辑;放在后面表示“可
以让韩珩完成他的志向”。故排除 A、B两项。“触”是下一句的主语,而不是上一句的宾语,故排除
C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11.B 解析:这里应该是“声讨”曹操的檄书。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并依据文意判断的能力。
12.C 解析:是先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然后那里遭受攻击,杜畿才率兵抗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句意的能力。
13.(1)你当初替袁绍撰写檄文,尽可以罗列我的罪状,为什么竟然向上牵扯到我的父辈和祖辈呢 (关键词:
“罪状”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罗列罪状;“父祖”,父辈和祖辈;“何乃……邪”,反问句式。以上每点1分,
句意1分)
(2)田畴愤恨乌桓杀掉很多本郡的官员,心有讨伐乌桓之意,但力量不够。(关键词:“忿”,愤恨;“讨”,讨
伐;“而”,但。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4.①袁氏父子对他有厚恩,投降敌人那是“忘恩”。②在袁氏父子大败时,他不但不能为他们出谋划策,帮他
们渡过难关,反而投降敌人,那是“负义”。(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参考译文】
郭嘉建议曹操应该多任命一些青州、冀州、幽州、并州的名士作为属官,使人心归附,曹操采纳了他的
建议。官渡之战时,袁绍让陈琳撰写声讨曹操的檄书,陈琳列举了曹操的罪恶,并牵及曹操的家世,尽可
能地丑化诋毁。等到袁家战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说:“你当初替袁绍撰写檄文,尽可以罗列我的罪
状,为什么竟然向上牵扯到我的父辈和祖辈呢 ”陈琳对自己的罪责承认并道歉,曹操宽赦了他,并让他与
陈留人阮瑀一起掌管文书档案。
袁熙遭受到他的部将焦触、张南的攻击,与袁尚一起逃奔到辽西乌桓。焦触自称幽州刺史,驱使率领
各郡太守、各县县令背叛袁熙归降曹操,招聚数万军队,杀白马盟誓,下令说:“如果谁敢违抗命令,一律斩
首!”众人没有人敢看他,依次将马血涂唇立誓。别驾代郡人韩珩说:“我承受袁氏父子的厚恩,现在他们
败亡,既无智慧拯救他们,又无勇气为气节而死,在大义上已是欠缺了;如果再去事奉曹操,这是我不能去
做的。”所有在座之人,都替韩珩惊恐失色。焦触说:“发动大事,当建立大义,事情能否成功,不在于哪一
个人,我们应成全韩珩的志愿,以激励人们忠于自己的君主。”于是舍弃了韩珩。焦触等人于是投降了曹
语文答案 第 2页(共6页)
操,都被封为列侯。
曹操对荀彧说:“关西的将领们,在表面上归附我们,内心却怀有二志,将会成为我们的大祸害。而
今,河东是天下的关键之地,请你为我推举一位贤能之人去镇守那里。”荀彧说:“西平太守京兆人杜畿,勇
气足以抗拒灾难,智慧足以应付变故。”曹操于是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正好白骑攻击东垣,高干进驻濩
泽,杜畿率领几十名骑兵,前往河东坚壁固守,当地吏民大多全城帮助杜畿。仅过了数十天,杜畿就召集
到了四千多人,卫固等人与高干、张晟共同攻击杜畿,不能攻克,抢劫附近各县,又毫无收获。
当初,袁绍多次派人到无终去征聘田畴,又授给他将军的大印,让他安抚召集他原有的部众,田畴都
拒绝了。等到曹操平定了冀州,河间人邢颙对田畴说:“自黄巾军起事以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就
像滚水在鼎中沸腾一样,百姓流离失所。现在听说曹操法令严明。人民对于战乱已经厌恶很久了,乱到
了极点就会平静,请让我先到曹操那儿去。”于是邢颙整理行装,返回家乡。田畴说:“邢颙是先知先觉的
人。”曹操任命邢颙为冀州从事。田畴愤恨乌桓杀掉很多本郡的官员,心有讨伐乌桓之意,但力量不够。
曹操派使者征聘田畴,田畴告诫他的门人赶紧替他整理行装。门人说:“先前袁绍仰慕你,五次礼聘,您都
不肯屈尊就驾;现在曹操的使者一到,而您却好像唯恐来不及,为什么 ”田畴笑着说:“这并不是你们所能
知道的。”于是随同使者来到曹操军中,曹操任命他为蓨县县令,随军驻扎在无终。
所选诗歌是宋朝苏轼的词《减字木兰花·琴》。这首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作
者,而且背景相近;词的内容是写“弹琴”,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相链接,而且设置的试题考查点也在对声音的
描摹上。诗歌的主题明了,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品鉴古典诗词的能力。
15.C 解析:此时,作者内心并无“慷慨激昂”之情。再者,此时听琴,词人是“神闲意定”,“慷慨激昂”和整首
词的意境不符。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16.①环境烘托。以环境的“万籁收声”的静,来衬托琴声的悠远,弹琴人技艺的高妙。②引用典故。通过引
用《悲风》《高山流水》这样的名曲,来反映弹琴人旷远的琴韵。③作者感受。弹琴人未弹词曲,就已传达
出“宫商”之意;词人听到琴声,一夜无眠,余韵仍旧绕耳不绝。(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17.(1)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每空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8.C 解析:第一空,纷纷扬扬:形容雪、花、树叶等散乱飘洒。沸沸扬扬:像水开后气泡翻滚一样的喧闹。
形容议论纷纷。根据语境,形容“稻粒”应该用“纷纷扬扬”。第二空,大显身手:形容充分展示自己的本
领。大有作为: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作出重大贡献。根据语境,“大有作为”用在这里有点大词小用,应选
用“大显身手”。第三空,日新月异:指发展、进步极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沧海桑田:沧海变成农
田,农田变成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根据语境,这里不仅指社会变化很快,而且还形容向好的方面发
展很快。所以应该使用“日新月异”。第四空,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和看到
的都变得很新鲜,与以往大不相同。根据语境,这里指社会变化,而不是强调人看到和听到,所以使用“焕
然一新”。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成语的能力。
19.D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主宾搭配不当,“稻田地里熟了”改为“田地里稻谷熟了”;二是动宾搭配
不当,可把“担任”改为“收割”;三是句式前后不一,把“一些”改为“一部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20.D 解析:“行走在山间小路上”是定语,“艰辛”情感分析不当。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句子的能力。
语文答案 第 3页(共6页)
21.①需要做一点调整和改变
②在这个过程中
③如果我们只是站在岸上(每句2分,主要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补写句子的能力。
22.(2)怎能不对自己有正确评价 (3)怎能不对自己有更多觉察 (4)怎能不去悦纳和关照自己 (写对一
句给1分,两句给3分,三句给5分,使用反问句正确,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语段主要观点,并用相关句式表达的能力。
23.【写作指导】两则材料均选自第六单元的课文,黑塞的话告诉我们不要强迫自己读不感兴趣的书,言外之
意是我们应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这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揭示读书要有选择,不能一应全收。王
佐良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应该有“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态度,这是从正面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耐得住寂
寞,受得住孤独”,有了这种态度,才能把书读透,学问做好。两则材料看似矛盾,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来
阐释该选什么样的书去读,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读书,是关于读书的两个方面。故而,写作时,应该把两
者联系起来解读,而不是把它们割裂。再者,这次作文的主要话题是“读书”,如果脱离这个话题,只谈兴
趣和坚持,属于跑题。
参考立意:①读书重兴趣,读书凭毅力。②兴趣与坚持是读书的双翼。③读书不能只重爱好,而忽略苦读
的魅力。
[命题意图]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学习”,这个作文命题就是从“读书的态度、方法”的角
度来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学习。
附录: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及要求简表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20~16分) (15~11分) (10~6分) (5~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内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容
20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分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基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础
等
级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表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发 特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的文字。
一等要求:
符合题意:凡是以材料陈述内涵为基础的。
中心突出:凡是紧紧围绕文章主旨行文的。
内容充实:凡是材料丰富,能充分表现主题的。
语文答案 第 4页(共6页)
思想健康: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感情真挚:行文合情合理,富有感染力。
二等要求:
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同一等。
中心明确:能够围绕中心行文。
内容较充实:能够表现文章主题。
思想健康:思想倾向与一等相同。
感情真实:感情真实,比较有感染力。
三等要求:
基本符合题意:未能抓住材料内涵论述。
中心基本明确:尚有中心,但部分材料有所游离。
内容单薄:虽有一些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
思想基本健康:思想倾向基本符合道德规范。
感情基本真实:行文基本入理,总体尚自然。
四等要求:
偏离题意:偏离题意,紧紧抓住材料枝节构思行文。
中心不明确:中心散漫,大部分材料游离。
内容不当: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
思想不健康:思想观点有悖于现行法律和道德规范。
感情虚假:行文矫揉造作。
内容等级操作:
1.作文在601-800字之间,按评分标准扣分;600字以下(含600字)不再扣字数分;501-600字,在二
等以下(含二等)评分;不足500字(含500字),在三等以下(含三等)评分。
2.完全偏离题意的作文,“内容”分在四等给分,“表达”分及“发展等级”分不能超过三等。
3.文不对题: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没有任何联系,在10分以下(含)给分,在内容项直接打综合分,其他各
项0分。
4.套作:对已有文章简单改写,“基础等级”在三等以下(含),发展等级不给分。
5.抄袭:需要提交被抄袭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6.对于抄试卷材料:抄100字以内的正常打分,抄100到300字的各项三等以下给分,抄300到500字
各项四等给分,抄500字以上给综合分。
二、表达等级
表达等级评分: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参照结构、字体,在等内上下浮动。
一等:文体特征明显;结构严谨,文脉清晰,段落划分恰当;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句式修辞运用合
理,用词准确;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就可视为字迹工整。
二等:文体要求和结构要求与一等相同;语言较为规范;有1~2处语病,不影响语意表达。
三等:文体特征不够明显,但尚能呈现部分特征;有头有尾,段落划分不够合理;能够使用现代汉语写作,
用词基本准确;句式、修辞基本合理,有3~4处语病,对语意表达没有很大影响。
四等:不符合文体要求;段落划分不合理,杂乱无章;语病5处以上,影响语意表达;字迹潦草,不能辨认,
影响评分。
表达等级操作:
以上四个指标,全面衡量,综合入等,四等卷中,凡各项指标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800,在3~5分内
给分,不是空白不给0分。注意文体意识。议论类文章,议论的文字必须超过2/3;记叙类文章,记叙的文字
必须超过2/3。否则,视为文体不明,给分适当下浮。
三、发展等级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关系;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针对不同的文体)。
语文答案 第 5页(共6页)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具有表现力。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自我个性特征。
发展等级操作:
1.应该根据相关标准,再参照基础等级打分情况,适当量分。
2.基础等级的各项都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只能在四等。
其他事项:
1.评判一篇作文的等级,尤其是基础等级分的类别,要以题意、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综合考虑,不能只抓一点而不及其余。
2.每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分”与“发展等级分”之间,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分”与“表达分”之间,通常具有一
致性。但也不可简单地、机械地对等硬靠。凡“内容分”和“表达分”不在同一等级内,两者的级差不要超过两
个等级,如内容为一等,表达不应低于第三等;反之,亦然。缺标题扣2分;只有标题,没内容,给2分。
3.实行“双评制”,一篇作文须由二人独立评分;对同一篇作文的评分,两人差距过大(超过8分)而又难
以统一的,交由阅卷组组长或质检组评定。最后以阅卷组长或质检组所给分数为准。
4.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不设上限,打分表显示15分)。
5.错别字:每3个字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3分。
6.标点: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
7.未完成作文:主体已写出,只是没结尾,正常评阅,300字以内(含)给综合分———10分(含)以内,在内
容项直接打综合分,其他各项0分。
8.诗歌按行计算。
语文答案 第 6页(共6页)绝密★启用前
省级联测
2021-2022
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语文
班级
姓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冂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
材料
什么是性 荀子对此有过明硝的定义。在苟子看来,性至少主要包含三项内容。首先,性是
天生固有的东西。苟子曰:“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性不是人后天活
动的结果,而是人类天生既有的东西。比如耳目之视听能力等,性是天然具备的,与人为
相对立,人为
性具有恶的属性。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
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馬;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
焉。”这里的可恶
包括“好利”之心、喜好(疾恶)之情和“耳目之欲”。也就是说,性具体体现
为心、情、欲等。先看心,荀子认为:人的心,是形躯的君主,精神的主宰,发出命令而不接受命令
心具备“自使”“自取”“自夺”等能力,这些能力常常給人的生存带来风险或灾难。因此,心并不是
个可靠的、完全值得肯定的东西;同理,情、欲亦是如
欲属于本能地追逐外物的活动
利心”则是人类自发地、理智性地追求外物和利益。无论是情欲还是利心,都体现了人们对利益
的渴求与追逐。这便是荀子
个重要理论:人天生好利。群居的人们;如果任由他们顺性纵
情,便会产生争夺,进而导致混乱,并最终走向灭亡。于是,荀子得出了结论;“人之性恶明矣,共
善者伪也。”追逐利益的本性有害于群居的人类生存
人性是恶的
人性需要教化。邪恶的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礼义、法度可以用来矫
饰、修正性情,使其符合治道,教化成为改造人性、致善成人的重要手段,这大体是荀子人性论的
主要内容
摘编自沈顺福《善性与苟子人性论
神州智达省级联测第三次考试·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材料
孟子的性善论与
的性恶论,虽然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
而它们在伦理价值取向
面,其实质是相同的。从表而上看,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似乎针锋相对而水火不容
然而究其伦理价值取向,则是相冋的,或者说,二者具有殊途同归之妙
既然从人的本性来看,是可以为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
为什么还会
出现不善之人和发生不善的行为、甚至“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呢 孟子认为,银本原因是“失其本
即丧失了天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誶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仁义礼智的四种善端
盂子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没有这四种“善端”孟子则斥
之为“不是人”。孟子认为,导致人们“失共本心”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追求物欲使人丧失了善
因为人的耳朵眼睛等器官不会思考,因此容易被外物所
蒙蔽,而被外物引向歧途。第二,环境的影响使人丧失了善
戴不胜希望寀国的国王向善,并
且认为薛居州是个善人,要让他住在王宫里,从而
王向善。孟子对此不以为然。这说明
单凭一个善人是不可能使他人向善的,只有大环境才能影响某个人是否向善。第三,自暴自弃使
人丧失了善端。孟子认为,有的人言谈不合礼义,这就叫作自己损害自已;认为自己不能以仁居
心,不能依义而
就叫作自己抛弃
针对上述导致善端丧失的种种情况,孟子希望人们“求其放心”,即把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从
而恢复其良知良能。“求其放
修身处世的最起码要求,对人们来说,修身养性最基本的
方法是“存心养性”。所谓存心养性,就是保存本心,养育正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这四种善端进
扩充。如此,天赋人的四种善端就可培养为成熟的仁义礼智等四种美德而达到至善的境界,人
就可以成为仁人君子,此可谓“人皆可以为尧舜
苗子认为,古代的圣王鉴于人性恶而导致行为镐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修治,因此就为人们
制定礼义、法度来矫正、修饰、驯服人的性情而使他们端正自己的行为。那些能接受师法教化、博
学经籍,遵循礼义、法度的人,就能成为君子,此可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而那些放纵性情、安于
为非作歹而违背礼义的人,就成为小人。有鉴于此,荀子希望人们能通过学习来抑制和矫正其
生俱来的恶性,以增进道德修养
(摘编自黎千驹《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人的“性”是天生的,这和人为的“伪”是有区别的,人为的“伪”不是性
B.苟子认为人性是需要教化的,而礼义、法度的施行,可以矫饰修正性情,从而使其符合治道
C孟子认为人的本心具有四种善端,即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失其本心”就是失去这四端
D.孟子认为人“失其本心”的原因有:追求物欲,环境的影响,自暴自弃,而物欲是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和苟子虽然对人性的定论相反,但他们都认为“人性”可以向善
在伦理价值取向
上是相同的
B.荀子认为“性”体现为心、情、欲,而“利心”“情欲”都具有追求外物的属性,所以可直接得出
“性恶”的结论。
神州智达省级联测笫三次考试·高一语文第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