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西县五云中学201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西县五云中学201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03 12: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云中学2011届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位置,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管。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渣滓/浸渍  梦魇/赝品  字帖/服帖  崇山峻岭/怙恶不悛
B.联袂/抉择  蛊惑/商贾  怆然/创伤  醍醐灌顶/金榜题名
C.退色/色酒  削球/削价  与夺/与会  间不容发/黑白相间
D.滂沱/磅礴  污秽/教诲  洗濯/斟酌  刚愎自用/心腹大患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 )
大熊猫那憨态可鞠的样子,总是让人忍俊不禁,它无论走到哪里,总会给人们以如坐春风的感觉。作为国宝,大熊猫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对于熊猫来说台,不少台湾同胞早就翘首以盼。两岸有识之士和有关部门能力合作,排除万难,终于不负众望,使大熊猫安全到达台湾。
A.憨态可鞠   B.忍俊不禁   C.如坐春风   D.不负众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进入受灾地区的路太小,并且很多路面被山体滑坡填埋,汽车把援救的工作人员无法按时送到。
B.电脑中有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个人主页,这样,你只要将自己的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了解你了。
C.今年世博会之所以在上海举行,是由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中大展拳脚,就得看清门前的市场环境。
D.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都被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感染了。
4.填入下文横线上的文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中国人对小说的欣赏习惯,讲究的是无巧不成书, 。也就是不喜欢一般化,而喜欢特殊化。
A.爱看不知道的事情,而不爱看已经清楚知道了的事情
B.爱看新鲜的事情,而不爱看已经清楚知道了的事情
C.不爱看已经清楚知道了的事情,而爱看不知道的事情
D.不爱看陈旧的事情,而爱看新鲜的事情
二 、本大题7小题 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3分)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10.阅读下面两首杜甫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⑴你认为颔联的哪两个字用得好?并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
⑵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共6分)
⑴斜月沉沉藏海雾, ,不知乘月几人归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⑵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⑷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
清明节,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在北川老县城,万人公祭遇难者;在北京,45万市民祭奠亲人。和以往不同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习俗如烧纸钱等也有了变化。诸如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在以《清明上河图》闻名的开封,昨天举行的2009清明文化节,诸如蹴鞠、马球、斗鸡、抖空竹等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动,为前来祭祖、踏青的人们带来别样的乐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谈到清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从扫墓的习俗看,清明无疑是令人伤感的节日。又因为,寂静的春天,万物吐旧纳新,满地都是生命的芬芳,都是刚刚苏醒的泥土的气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人们怎能不去怀念那些不能与之分享良辰美景的逝者?而且,于国于家,总有一些生离死别的人和事,值得铭记。
然而,清明带给中国人的意象与价值,远不应止于此。虽然今天,它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
从时间上看,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到了唐玄宗年间才与寒食合并,渐渐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也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内涵。
如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
其一是来自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那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其二是来自心灵境界的“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与“清明”。
其三则是“政治清明”,这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一种“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无贪腐;“明”则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虽然腐败并不因此销声匿迹,但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从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同样是三重理想。其包括的意义,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包括寻回人心的价值与内在的安宁,以及为此必须寻求的制度上的保障。
清明时节,哀思寂寂。面对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或淡或浓,伤感总难免。然而,如上所述,哀伤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清明更是可以省思的日子,清明还有更广阔的自然诉求、精神理想与政治内涵。清明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生态、生命和生活。在此意义上,以营造和谐、自由而美好的世界的名义,有必要重申“清明”所负载的三重理想。
(选自2009年4月5日《新京报》)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5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清明节的祭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已很普及。
B.虽然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但是谈到清明,人们总会先想到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以致于不能在这美好的季节体会到些许的快乐。
C.作者认为,清明节虽然到今天在名义上还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但是,它应该带给中国人以更加丰富的意象和价值。
D.清明能让人从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而扫墓能使生者实现与死者的对话,内心变得宁净而“清明”。
E.“政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政治理想,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回人心的价值和内在安宁都需要的政治制度的保障。
13.以下各项中,不能表现“清明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时节,万物的生长,都清洁而明净
B.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
C.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
D.清明让人们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
14.从全文看,清明节的意义和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4分)
答:                                   。
15.作者为什么要“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4分)
答:                                   。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做答前,务必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题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今天就开始
这是一个萧瑟多雨的天气。在这种日子里,我只想赖在家中,一点儿不愿意出门。但是女儿凯罗琳打来电话,坚持要我开车上山去她家看风景。多少年来,为了“生态”、“环保”,她将自己交给了大自然,难得今天想得到我。
开了2小时的车子,穿过厚重的浓雾到了她家。一进门,我就对她说:“这种时候出门,一点也不值得。吃了中饭,就回家吧。”
“但是我想让您开车带我去汽车修理厂取我的车子。”凯罗琳说。
“有多远?”我问。
“大约三分钟的路程吧,”她说,“咱们走吧!我来开车。”
在山路上行驶了约十分钟后,我着急地望着她说:“不是说只需三分钟吗?”
她顽皮地朝我笑笑:“我们绕了远道。”
不一会,汽车拐进一条小路,我们停下车沿着山间的小道往前步行。小路旁茂盛的冬青下长满了各式野花,姹紫嫣红。立即,一种宁静舒坦的感受充满我的心间。我们转了个弯,我更被眼前的景致镇住了,全然忘了急着回家的想法。
沿着山顶往下,几亩鲜花似一床绚丽多彩的绒毯斜铺在山坡,五彩缤纷的花儿——从淡淡的象牙红到令人心醉的柠檬黄、鲜艳的橙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幅绒毯在浓雾过后的阳光下显得如此娇艳,如此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花间穿行,这儿是紫色的风信子,那儿是珊瑚色的郁金香,然而更美的要算那一大片象征着鸿运高照的鲜黄色的水仙,她们在蓝宝石般的燕尾花上颤动着晶莹透彻的羽翼。
我的脑海中立即闪现出一个问题:“是谁,又是如何创造出这幅美丽的图画?”
当我们走到花木拥抱的那间小屋前,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小屋前竖立着一块小木板,上面有几行字:“亲爱的客人,我知道你想问什么:第一,一位女士有两只手两条腿和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头脑;第二,立即动手;第三,开始于1958年。”
回到家早已过了午后,可我被刚才所亲眼看到的深深地感动着:“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40年,她坚持了,多么难能可贵啊。”
吃完午饭,我的心情还不能平静。“如果”我说,“我每天干点儿,我能坚持吗?”
似乎凯罗琳在眼前,她充满信心地看着我:“明天就开始。”“为什么不今天就开始呢?”我卷起衣袖说。
16.文中写沿路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
17.文章说,“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40年,她坚持了。”凯罗琳为什么要这样做?(5分)
答:                                  。
18.结合短文,联系自己实际,谈谈你对“今天就开始”有何感想。(6分)
答: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解读毕加索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发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沫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的女孩》《老渔民》等杰出作品——仅此一条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的双重悲剧。
有人不止一次地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在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东——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沫,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冷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望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
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风和风格迭变。
19.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
20.文中说“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5分)
答:                                  。
21.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
答:                                  。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右图有三个板块,请先用一句话
对三个板块的内容作整体概括,再各用一
句话作分别概括。(6分)?
整体概括(18字以内):

分别概括(每句12字以内):①


  。
③                                  。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⑴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答:                                  。
⑵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4分)
答:                                  。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A(A.zǐ/zì,yǎn/yàn,tiè/tiē,jùn/quān; B.mèi/jué,gǔ,chuàng/chuāng,tí;C.shǎi,xiāo/xuē,yǔ/yù,jiān/jiàn; D.pāng/páng, huì, zhuó,bì/fù)
2.B(A憨态可鞠:形容天真而显傻气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很招人喜爱。B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笑。C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D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3. (A.“无法”应提到“把”前。B.关联词位置不当,应为“只要你……”。D.“注视”与“报告”搭配不当
4.C(解题思路:本题是从排序照应的角度来考查选用句式的,上文突出“巧”字,下文“不喜欢一般化而喜欢特殊化”。A 、B项均为“爱看”而“不爱看”与原文的“不喜欢------喜欢------”照应错位。 D 项的“陈旧”、“新鲜”也不能与原文的“一般化”“特殊化”照应,所以,选C)
5.C(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6.A(A于是、就;趁机。B跟、同。介词。C来、用来。连词。D到。介词。)
7.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C(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9.⑴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⑵翻译:①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②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10.答案⑴我认为“遍”、“稀”用得好,“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
11.⑴碣石潇洒无限路,落月摇情满江树;⑵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⑶而神明自得,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⑷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12.AB(A.“已很普及”错误,第一段中提到这些新的祭祀方式只是“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B.“不能在这美好的季节体会到些许的快乐”错误,第一段中提到了“蹴鞠、马球、斗鸡、抖空竹等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动,为前来祭祖、踏青的人们带来别样的乐趣”)
13. D.(文中第五段中说“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因而“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不属于清明负载的“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
14.(4分)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①起初是一个节气,②继而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③后来被赋予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与“政治清明”三重境界。(答对三点给4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4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因为清明是①可以省思的日子,②有广阔的自然诉求、精神理想与政治内涵,③连接着生者与死者,生态、生命和生活,④有助于营造和谐、自由而美好的世界。(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6.从路边的景色可以表现出作者心情由不情愿渐渐变为不愿离开,更加显现出凯罗琳的勤劳跟毅力。
17.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此地热衷,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献给了环保事业。
18.我们每个人都要怀着对生活的希望,抱着一种积极地态度,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有这样的希望,这样的态度,但都是“从明天开始”,而我认为,“明天才开始”不如“今天就开始”。
19.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他的创作有无数次激变,他坚持不断的探求。
20.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受众者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没有能力去鉴别。
21.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22.【答案】整体概括:我省多方面加强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
分别概括:①清查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②扩大农民工保险范围。③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
【解析】图文转换几年没有考过了,尽管各地的模拟试题经常出现。但本题读图没有难度,只要对画面的三个板块上文字作概括,其实就是一个压缩题,只不过把文字放到一张图片上而已。
23.⑴答案示例: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提现了不同的观念。)
?⑵答案示例:赞同网祭,摒弃陋习。通过网站祭奠已逝的亲友,既便于表达哀思,又省时省力,减少环境污染,值得提倡。对于烧冥钞、纸汽车、纸别墅等陋习,则要加以正面引导。(可侧重某一方面阐述,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24.写作点拨与评卷提示
(1)这是一个具有比喻意味的文题。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如风雪灾害、圣火风波、汶川地震、金融危机、中法关系、台海三通、农民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一种“雨过天会晴”的眼光去审视;也可以联系考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发展、人际交往等,关注自我人生,抒写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乐观自信的人生观。
(2)关键词的理解:“雨过”和“天晴”,既可以指外在的环境或条件,也可以指主体内在的情绪或体验;“会”既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必然,又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可能,此处宜偏在前者。
(3)参考立意:从黑暗到光明,从萧条到繁荣,从苦难到幸福,从失败到成功,从落后到进步,从痛苦到高兴,从悲观到乐观,从沮丧到激昂……既可以谈自然现象,也可以谈个人经历(人生际遇、命运前途、心理调整等),还可以谈社会现象(发展的曲折,经济的起伏,社会的公平等)。“雨过天会晴”这一表述为结论性判断,不可以全部否定或部分否定,即不可立意为:雨过天不会晴或雨过天未必会晴;否则,即视为走题。
(4)对文章是否合题的判定:
一类卷:表达了“雨过”与“天晴”关系,又以“会”为开掘重点,即为什么“会”,怎样才“会”,即为切合题意。
二类卷:表达了“雨过”与“天晴”关系,对“会”只是笼统提及,为符合题意。
三类卷:只抓住“雨过”或“天晴”中一个方面去写的,为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卷:完全撇开题目去写别的内容,判为离题(暗合题目的文章不能判为离题)。
【参考译文】
周访字叫士达,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汉末时期逃避战乱到了江南地区,到周访已经是第四代了。吴地平定后,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因:于是,就。家:名词做动词,安家。)周访年轻时沉稳坚毅,谦逊而且礼让,行事果断,周济穷困的人(振:本意,救济,赈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产。做了县衙的功曹(功曹: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吏,周访推荐他做了主簿(省略句,荐之。),与他结为好友(相:代词,他),把女儿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做妻子(妻:名词做动词)。周访被察举为孝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
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令周访参与镇东的军事。当时有一个与周访同姓名的人,犯罪应当处死,狱吏误会扣留周访,周访奋起还击扣留他的人,几十人都逃散了,然后自己到元帝跟前自首,元帝没有怪罪他(倒装句)。不久任命他做扬列将军(寻:不久。省略句。),讨伐华轶。周访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交通:古今词。)周访逮捕丁乾并杀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领军队迎击打败了他。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毁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军队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任命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各路军队共同征伐杜弢。杜弢制作桔槔(“桔槔”({jié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攻打官军的战船,周访制作长岐枨(枨 chéng 木柱)来抗拒他(“距”通“拒”),桔槔不能够成为祸害。周访又率小战舰前往湘城,军队抵达富口,于是杜弢派遣杜弘出军海昏。周访徒步登上柴桑,偷偷渡江,与敌人交战,斩掉首级几百个。敌军退守庐陵, 又在庐陵包围了杜弘(倒装句)。杜弘扔到城外许多宝物,士兵争着捡宝物,杜弘趁阵前混乱突围逃出城。周访率领军队追赶他,获得鞍马铠甲武器不可胜数。杜弘逃入南康,太守率领士兵迎面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向了临贺。元帝又一次晋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了襄阳以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和训练士卒,勤于选拔人才接纳谏言。王敦以之为患(患:意动用法),但是害怕他的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的威严风范树立之后,远近的人都愿意归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智慧勇气超人,成为中兴名将。性格谦虚,从不谈论战功。有人问周访:“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很少不自我宣传的。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们冲锋在前,周访有什么功劳!”(倒装句)将士因此更敬重他。
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切齿痛恨。王敦虽然怀有叛逆的心思,但周访离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