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cy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根据农民的要求,消灭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你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地主、富农人口少占地多;农民人口多占地少,终年劳动却不得温饱。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政策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措施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3.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贫雇农代表分土地给农民
4.影响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农民送亲人参军
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地主)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拉拢地主)
国共对峙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消灭地主)
从土地改革的影响看,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
①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重;
②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不被历史淘汰。一切反人民的政治,违背历史发展大势而一意孤行的政权必然会被历史的潮流所击垮;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走向真正的光明等。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跃进大别山
时间:
指挥者:部队:
意义:
刘伯承、邓小平
1947年夏
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由敌人进攻,我方防御变成我方战略进
战场:由解放区转入国统区,根本上改变了战局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1947年8月,刘邓大军穿过人烟稀少、遍地积水的黄泛区。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武汉
南京
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它的主要兵力集中在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刘伯承也说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优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的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2.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时机来到。
共产党 国民党
后方 巩固 大大改善
装备 危机 略占优势
兵力 280万 365万
士气 高昂 低落
形势 主动 被动
国统区的饥民
反饥饿游行示威
(2)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结果: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
战术:关门打狗
②淮海战役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时间:
地点:
参战部队:
指挥:
结果: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战术:中间突破,分段歼敌(黑虎掏心)
材料一:淮海战役结束后不久,斯大林就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发表看法:“60万战胜80万,奇迹,奇迹。”
材料二: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500只
筹粮 9.6亿斤
挑子 20.6万副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一中所述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①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
②解放军战士英勇作战
③平津战役
时间:
地点:
参战部队:
指挥:
结果: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华北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瓮中捉鳖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党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呢?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②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③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解放区域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 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
歼敌人数 47万+ 52万+ 55万+
主要战役 地点 锦州、黑山、沈阳 张家口、新保安、天津 碾庄、陈官庄、双堆集
敌军起义地区 长春 北平(北京)
三大战役慨况表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
意义: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各方面准备
工作重心:
奋斗目标:
其他: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政治:建立民主政权
经济:实行土地改革
军事:毛泽东等人高超的指挥艺术
社会: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3.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与前两次有着本质区别。
第三次分离有何不同?
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材料二: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材料三: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逃回关内的退路,实行“关门打狗”的方针。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歼灭的方针,实现了“瓮中捉鳖”的战略。材料四: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人民解放战争取胜的原因及启示?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倒国民党呢?
国民党方面:
①国民党军队内部不团结;
②国民党指挥失当,军队无心应战;
③腐朽统治造成了人民群众的怨恨。
共产党方面:
①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人民群众在物资、人力、精神等方面支援前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作战方针政策;
④解放军英勇作战。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27到1949年国共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并根据其影响,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共关系的启示。
1924-1927
第一次合作
1927-1937
分 裂
1946-1949
分 裂
1937-1945
第二次合作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利
弊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