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政治混乱
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
须进行 领域的革新运动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北洋军阀的统治
阅读课文,自己完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表格:
时间/地点
标志事件
代表人物
重要阵地
1915年;上海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内容
前期
思想革命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安排
夫为妇纲:嫁鸡随鸡
三纲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未嫁从(听从)父
既嫁从(辅助)夫
夫死从(辅养)子
三
从
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严密体系的儒家思想有区别,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
反对旧道德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描写了一位年仅十四岁的女孩子,因为未婚夫死掉,她也被自己亲生父母活活饿死。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采。” ----1917年1月《新青年》
思考:唐氏真的是死于“自杀”吗?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孩子还没吃过人罢!救救孩子!
——摘自《狂人日记》
口号:民主、科学
民主
Democracy
科学
Science
西方民主政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
科学知识;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的科学精神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材料一:从前有个秀才到城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秀才: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实际: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材料二:
哪一个更顺口、更通俗易懂?
文言文
白话文
“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干不了,谢谢。”
胡适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一次,他需要拟写一份复电以婉言拒绝朋友邀他做行政秘书的好意,请学生用文言文代拟回电······
内容:③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古人”
“不作无病之呻吟”。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内容
内容
材料2 : 北大首开女禁,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仿效,女生络绎进入各地大学,终于蔚成风气。
意义:
北大女学生
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登载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妻子张幼仪的离婚声明。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于是选择了和家庭包办的妻子张幼仪离婚。离婚后的张幼仪开始学习德语,后单担任苏州大学德语教授,并投身金融界,成为中国银行第一位女总裁。
材料1: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材料:
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新青年》。我非常钦佩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毛泽东
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
1920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在船上看《新青年》杂志”
——蒋介石
意义:中国人民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陈独秀说:“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鲁迅说:“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钱玄同和刘半农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
吴虞提出把旧书籍都丢到茅房里。
性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影响:(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女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技术
制度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思想
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步深入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①新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新的内容:抨击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
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③新的形式: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④新的历史作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 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旗帜(口号)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内容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评价
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①进步性
②局限性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