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恩格斯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探究本文的逻辑性。
2.明确悼词文体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赏析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力的马克思,一生究竟有何种功业,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是如何度过的,人们又是如何悼念他的呢?今天我们通过恩格斯撰写的这篇悼词来了解一下。
整体感知
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关联词语,理清本文思路。
第一部分: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1)
第二部分:
第一层:论述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越的斗争精神的赞颂。(2)
第二层:论述马克思对“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3~5)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第1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但是,为什么叙述的口吻又如此平静呢?
从身份上看,恩格斯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
(3)为什么说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纲?
这不仅表现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而且也体现在思想感情上。
前一个“对于”从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7、8两个自然段;
第二个“对于”是从革命理论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3至6自然段。
在论述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时,作者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评价: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在各方面都有独到的发现。
(4)以第三段为例,分析应该如何把握文中长句的句意呢?
首先,要去枝叶,找主干,简缩语句。
句子的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后的“简单事实”是对“发展规律”的补充说明。
冒号后的话是对“简单事实”所作的解释,这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因果关系复句。对这个复句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文句的连接词是“所以”,“所以”前后又各是由一个复句组成的分句。
前一个分句“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是条件关系,准确地说明了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后一个分句是因果关系复句,说明上层建筑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来决定。
后一个分句是用前一个分句所阐明的“物质第一性”的道理做“因而”得出的论断。
其次,要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
在插说中,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
“繁芜丛杂”是形容历来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
“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实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
“繁芜丛杂”和“掩盖”中的比拟用得十分生动。
“经济发展阶段”之前,一边贯之以“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三个定语,限制非常严密,语言非常准确。这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关系。整个长句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5)怎样理解作者将马克思与达尔文相比?二者之间有相比性吗?
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和价值的。
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样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的,是19世纪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的伟大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恩格斯以此来赞扬和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贡献,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6)第六段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这段具有过渡作用,作者意在揭示马克思的革命家的本色。
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要分析“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的指代内容。“这样”不是指代“两个发现”,而是指代“都有独到的发现”,“都不是浅尝辄止”那种品质和精神。
然后对“衷心喜悦”和“喜悦就非同寻常了”词语进行揣摩,从而得出对待科学,马克思更着眼于它对一般历史发展所产生革命影响的一面的结论。
(7)文章概括了马克思哪两个方面的贡献?
一个方面是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
品味语言
(1)3月14日下午两点,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品析:最,是程度副词,选用这个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停止思想,是讳饰的修辞,但更突出了马克思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最重要的精神领袖。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品析: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著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品析:“满腔热情、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的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第一国际队建立意义非同寻常,所以作者特别赞颂这一点。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品析: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含蓄地表达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是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藐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
(5)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品析: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6)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品析: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对马克思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这两方面的巨大贡献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纲。后文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是对马克思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前文所说的两个领域的伟大贡献。
课文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解悼词结构特点,内容构成,了解了在我国有着及其巨大影响的马克思一生的重要功绩,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到了文章字里行间所融入的那种高屋建瓴的深沉而含蓄的痛苦。
本文中有悼念之情,但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崇高的赞颂之情:马克思将和无产阶级事业共存。 (共15张PPT)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位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文 体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语言表现事理的简洁性及深刻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整体感知
品语言,体会“哀”。
理思路,概括“功”。
明主旨,感悟“德”。
梳理探究
1.恩格斯面对好友的去世,心情会怎样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两点三刻
最伟大的思想家
停止思想
还不到两分钟
安静地睡着了
讳饰
定义: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
理清思路,概括马克思的功绩
第8段歌颂了伟人的哪些品格?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呢?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和大家交流。
合作探究
一代伟人去了,但是他无与伦比的贡献,无私无畏的品格,永远令人高山仰止。和所有的悼词一样,在结尾部分,恩格斯将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但是,又和所有的悼词不一样,他在“永垂不朽”前加了一个字:将。
课堂练笔
伟人已逝,但精神犹存,我相信学了这篇文章,大家和我一样对马克思存在着无比的尊敬之情,让我们怀着对伟人的敬仰之情,为马克思写一副挽联。
作业布置
马克思的确给我们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美丽,马克思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同学们仿造例句,在划线部分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理论思想,他开启了一个时代;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革命实践,他的斗争卓有成效;
再
见(共10张PPT)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位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悼词:
1、追忆生平
2、表达哀思
明辨文体
概括功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思考:恩格斯心中的马克思是怎样的人?
体会情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思考:对于马克思的突然去世,恩格斯在悼词中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比较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雨果《悼念乔治 桑》节选: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比较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左拉《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节选:
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
思考探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为什么选择这么理性的方式来悼念如此伟大的人物?
总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最理性的表达恰恰是最深沉的告白!
拓展延伸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999年,在英国广播公司组织的评选中,马克思当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2005年,马克思再度荣登全球十大哲学伟人的榜首。(共31张PPT)
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四单元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2
1
3
4
5
布置作业
6
情境导入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今天,就让我们在恩格斯的演讲辞中了解导师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受他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吧!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体会文中的讳饰手法。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恩格斯,1820年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家庭,青年时代思想非常活跃。1844年9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与马克思相见。从此,这两位伟人并肩战斗了近40年,共同创建了科学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1847年,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参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恩格斯
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并创作了伟大的著作《资本论》。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逝世后,恩格斯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到1895年8月5日逝世。
背景简介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参加者是他的亲密战友和亲属等。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作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文体知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稿
悼词
一、介绍死者的 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
二、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
三、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悲 痛
颂扬
怀念
悼词的特点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内 容
感情基调
一般是沉痛、悲伤及哀悼、惋惜
表达方式
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
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
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的结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逝世情况(1)
巨大损失(2)
不可估量
空 白
时 地 情况 心情
对象
程度
两个“对于”
总纲: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贡献
结构梳理
逝世情况(1)
巨大损失(2)
带着崇高敬意
无比沉痛惋惜
也有某种安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感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创立第一国际
理论贡献
实践功绩
创办革命刊物
剩 余 价 值 规 律
过 渡 (6)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许多领域独到发现
革命家 (7)
科学家(3~5)
马克思的科学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忌恨 诬蔑 驱逐
敌 人
人 民
尊敬 爱戴 怀念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心脏停止跳动了)让他一 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病床)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逝世了)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下午两点三刻”: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停止思想”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在安乐椅上”,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永远”、“睡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第二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
总纲
思考题:把“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效果怎么样?
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
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不仅如此
层进
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一个, 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层进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推翻 解放
革命业绩:宣传 组织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因果
科学家
理论家
革命家
实践家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层进
2、逝世造成的损失
对象上
程度上: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不可估量 空白
科学家
理论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革命家
实践家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推翻 解放
革命业绩:宣传 组织
层进
(生前的巨大贡献)
总分(解说)
生前的巨大贡献
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巨大贡献
2、逝世造成的损失
(生前的巨大贡献)
科学家
理论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
5、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革命家
实践家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
革命业绩
8、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敌人:
战友:
忌恨 诬蔑
尊敬 爱戴
9、深切悼念马克思(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未必有一个私敌
因果
(一)
(二)
(三)
这个人逝世
承 接
正因为这样
因 果
总结文中总括性、过渡性、承递性等有标志性的语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所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所以……
贡献之巨大,无可企及
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领导作用而言
指马克思对于社会科学的理论创造和推动作用而言
第二个对于
第一个对于
1.了解课文的结构和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2.学习借助文体特点和有标志性的语句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
寻找文章中的标志性词语,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
小结
这篇讲话在表现方法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取议论的方法;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之中,特别是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
就段落来看,如第八段先叙述反动阶级对马克思的仇恨、诽谤,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三者结合得很完美。
写作特色
2.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
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课文小结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方面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阶级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布置作业
1.阅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文。
2.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的思考。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