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 2.《故都的秋》名师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 2.《故都的秋》名师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1 12:34:05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故都的秋
诗文中的秋
秋的歌颂与悲啼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一、
复习导入故都秋
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 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复习导入
五幅秋景图
五幅秋景图
小院秋晨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二、
初步分析清静景
在这五幅图中,选出你最有感触的一幅图,结合自己的体味进行鉴赏,分组讨论:
哪些语句突出了“清” ?哪些语句突出了“静”?哪些语句突出了“悲凉”?
合作探究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听觉
嗅觉
触觉
轻快
凝重
高亢
低沉
舒缓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清在:
青布单衣的闲人
牵牛花的蓝朵
碧绿的天色
淡绿微黄的枣子
静在:
声音
驯鸽的飞声
衰弱的蝉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声调
三、
悲凉情景深探究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的强。……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个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郁达夫
作者自幼丧父,遍尝艰辛,后留学日本,饱受屈辱,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夫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诗人气质,浪漫情怀。
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与落寞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我介绍作者
回归课本
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作者是有
辩解的。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曹丕《燕歌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四、
延伸迁移秋何处
四、
延伸迁移秋何处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
在槐树的每一丝日光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里,
在槐树的每一片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声里
在秋雨的每一丝清凉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作业
感受秋天,细腻地写一段秋景
供选题目:《校园寻秋》、《寻秋》、《我眼中的秋》
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残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
都市闲人的互答声
例句
展示1: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
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展示2:“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北山》)(共34张PPT)
2 故都的秋
第一单元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2
1
3
4
5
布置作业
6
情境导入
眼前同一秋,笔下各不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秋风中,马致远读到的是萧瑟。
那么,郁达夫会从秋中读到什么呢?
学习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背景介绍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题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清晨品秋图
研读课文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1.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探究
2.“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住 —— 一椽破屋(一座大厦);
泡 —— 一碗浓茶 (一杯香茗);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
听——驯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一团团耀眼的光芒);
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红朵);
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郁郁葱葱的春草)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第一幅 小院秋晨
落蕊映秋图
景:“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 “悲凉”。
第二幅 秋槐落蕊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残声”“啼唱”
(清、静、悲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分析: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此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
秋雨话凉图
第四幅:闲话秋雨
【提示】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
1、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借雨后都市闲人的_____、_________、动作、_____、________ ,来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也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衣着
活动背景
神态
对话语调
为什么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佳日秋果图
秋日胜果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淡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清、静、悲凉)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
3、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香山红叶
思考题: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原因: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故都秋色
个人心情
客观现实
主观感受
结合
浑然一体
相互统一
内容及写作特点
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 白干
稀饭 —— 馍馍
鲈鱼 —— 大蟹
黄犬 —— 骆驼
喻体
比喻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秋味浓
对比
烘托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秋味
天净沙 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仿写 天净沙
破屋 浓茶 小院
漏光 鸽声 碧天
秋草 蓝朵 残垣
槐蕊铺地
断肠人在天涯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课文小结
1.请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两个句子: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在 ,在 。
布置作业
例:
在槐树落蕊的飞花梦里,
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
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
在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里;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在秋蝉衰弱的残歌声里
退出
2.仿《天净沙 秋思》,写一首诗。
例:
天净沙 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青天。
秋草蓝花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共16张PPT)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1.语言:积累重要语句,体会音调、色彩词汇对情感表达的作用。(重点)
2.语文常识:了解散文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3.阅读:分析文章基本结构,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特殊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仕女伤春,文人悲秋”,秋风萧瑟、万物衰飒的秋天,总是会激起心灵敏感细腻的文士心中悠长缠绵的愁情。往古来今,故国难回,这份漂泊流离之叹也总是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心灵!深味过北国之秋,也品尝过南国秋意的郁达夫,他那纤柔细腻的心,将为我们呈现怎样一个动人的故都之秋呢?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问题探究
1.彼时,人们惯称“北京”为“北平”,但是作者却命名“故都的秋”,为什么?你认为故都的秋与北平的秋相比,哪个更好?
“故都的秋”更好。
亲切、亲近。“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历史变迁的沧桑。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有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有助于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
2:故都的秋的总体是什么特点?通过哪些图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故都的秋味?
从故都“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秋日胜果”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图景一:秋院静观
①“一”字见清、静、悲凉。“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一丝一丝”。
②颜色显清、静、悲凉。冷色调碧绿,青,蓝色,白色。
③修饰语见“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疏疏落落”
图景二:秋槐落蕊
①槐树落蕊,铺满地,无声无味,细柔触觉。
②扫帚的丝纹。
图景三:秋蝉残鸣
“衰弱”“嘶叫”,寒蝉凄切,竭力的嘶吼,迸发的是对生命的告别,话尽悲凉。
图景四:秋雨话凉
缓慢悠闲的声调,一层秋雨一层凉。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图景五:秋果胜景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小结: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清)冷色调。
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味:破墙 疏疏落落 落寞 衰弱 凉风 微叹 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3.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既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又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总体来说,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5.尽管作者对故都的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
(1)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再加上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秋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2)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诗经·蟋蟀》中,秋肇凉气,蟋蟀鸣床;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苏轼《赤壁赋》中,秋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
课文小结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院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胜景

秋声

秋色
悲凉
秋味
情景交融(共24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方法和内容
反复诵读,通过品味关键字词、品读节奏和语气来体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一、整体感知
1. 标题是“故都的秋”,作者写了故都的哪些秋景?这些秋景在作者看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 除了故都的秋,文章还写了南国的秋,作者认为南国的秋又有什么特点?他又为什么要写南国的秋呢?
3. 从表达方式来,哪一段明显的不同?这段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分写
民居秋意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佳日秋枣图
总写
记叙
议论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静、悲凉
二、体味情感
1. “清”“静”既是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的内心感受;“悲凉”则更多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请你选择一幅秋景图,结合具体词语、句子,体味一下你是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悲凉”的?
民居秋意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佳日秋枣图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雨话凉图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佳日秋枣图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二、体味情感
2. 作者为何会对“故都的秋”产生“悲凉”的感受,您能从文中找到依据说一说作者悲凉的原因吗?
(提示: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往往和他的经历、处境、创作的时代背景等相关)
郁达夫从小失去父亲,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具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1921年至1933年这十多年时间里,郁达夫花了大量精力用于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宣传革命和抗日思想。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等原因,郁达辗转各地,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而又寂寞无聊的生活。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华北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北平也将遭受践踏,1943年7月,郁达夫来到北平,怀着最后再看一眼“故都”的秋色这样沉重的心情,重游故地,写下此文。

悲凉:
颠沛流离的人生况味
风云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之悲
忧郁的性格、苦闷的心理投射
三、再读全文,感悟作者
散文的特点:
形散
神聚

郁达夫是一个 的人,因为他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四、最后一句“假不假?”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因为悲得深沉,所以爱得深沉!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