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离 骚
作者:屈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
3.疏通文本字、词,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的读音、含义及朗读技巧,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4.初步品味文章“骚体诗”的形式特点。
在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那天,百姓都要纷纷争渡江中,投以饭食,祭奠英魂,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便慢慢演变为含有特殊意蕴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典,代代相衍,传流不息。这个节日就是端午节,人民祭奠的这个人便是屈原。相传屈原沉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划船前去拯救;拯救不得,便争先恐后打捞他的真身;打捞不得,便把饭团、鸡蛋投进江里,喂饱鱼虾鳖蟹,以免它们啮噬三闾大夫。
屈原在流放时曾吟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当时有一渔夫劝他要学会随时而变,“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则“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今天我们将走进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离骚》,体悟他用生命谱写的动人篇章。
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注意字音的准确。
如:鞿羁,謇,朝谇,侘傺,忳等字的读音。
注意节拍与顿挫。
如: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注意重读和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
读准字音:
好:hào 姱:kuā 鞿羁:jījī 謇:jiǎn 谇:suì 纕:xiānɡ 茝:chǎi,香草名;
偭:miǎn 忳:tún 侘傺:chàchì 溘:kè 鸷:zhì 圜:yuán,通“圆” 芰:jì
背景常识
(1)反复诵读,辨明文体:
“楚辞”的含义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战国中期,楚辞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骚”的含义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2464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风”“骚”
“风”原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
“风骚”后用来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同时,“风”“骚”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除此之外,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两种思想”:美政理想与民本思想。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两次流放”: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遭受第一次流放,被放逐于汉北,其《九章·抽思》中有言:“有鸟自南兮,集于汉北”。由于屈原曾怒斥子兰,子兰对他怀恨在心,结果屈原被再次流放于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三种才能”:《史记》的屈原本传曾称赞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三种才能,这三种才能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上。
“四种忧愤”:“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邪曲之害公也”。
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3)巧用工具,疏通字义:
A、重点词汇:
修姱:修洁而美好。
鞿羁:jījī,喻指束缚、约束。鞿,马缰绳。羁,马笼头。
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谇:suì,谏诤。
申:重复,再三。
揽:采集。
替:废弃、贬黜。
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揽茝比喻修养高尚的德行,也比喻屈原推行的“美政”。
所善:所爱好的东西。
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
浩荡:荒唐,胡涂,没有准则。
蛾眉:像蚕蛾一样细而长的秀美的眉毛,将自己比喻成美女,暗示自己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德行。
偭:miǎn,背向,“面”的反义词,引申为违背。 忳:忧闷。 诼:用谗言诬陷。
工:善于,擅长。
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忳”与“郁邑”同义反复,用以强调忧闷之深切。
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
溘死:突然死去。
鸷鸟:鸷与鸟。鸷,zhì,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是泛指一般的鸟。
尤:责骂。 攘:忍受。 诟:侮辱
兰皋: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
陆离:修长的样子。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四荒:四面荒远的地方,形容极其旷远。荒,远。
体解:分解人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 惩:受创而改变。
B、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施政的举措、措施。
忳郁邑余侘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延伫乎吾将反: 反,通“返”,返回。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C、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荒唐,胡涂,没有准则。
今:形容广阔或壮大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困厄不得志。 今:贫困、穷苦。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随水流消逝。
今: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
自前世而固然: 古:本来如此。
今:副词。犹诚然、虽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D、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名词作动词,缓行。
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作动词,推崇、看重。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形容词作动词,加高、加长。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使动用法,使……委屈(压抑)
E、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即“不知吾”的倒装。“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啊。”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状语后置句。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再次给我加上罪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省略句。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
深度拓展
秭归祭屈原(节选)
余光中
莽莽草木,滔滔仲夏/日在毕宿,人在三峡/大江东去,烈士淘不尽遗恨/又是剑挂菖蒲,香飘角黍鼓声将起,龙舟待发/翼然欲飞,两舷的排桨/只等令旗一挥,就破波泼浪/去迎接远谪的孤臣还乡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行吟泽畔,颜色憔悴/江湖遍地,究竟他在何方/屈平其名,铮铮傲骨却不平/
永不屈服是正则的脊椎/他佩的是长剑之陆离/戴的是高冠之崔嵬/他手捻兰花,翩然两袂/乱发长髯,任江风拂吹/眼神因不胜远望而受伤/迢迢望断郢都的方向/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他沉吟叹息在汨罗江头/国破城毁,望不见郢州/遑论上游更远的归州/秭归秭归,之子不归/怀王不返,秦兵不退/帝遣巫阳下界来招魂/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徘徊/江湖满地,下游更阻于沧海/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流连/南溟浩渺,天低鹘没/让韩愈和苏轼去放贬/魂兮归来,西方不可以迁延/流沙千里,丝路漫漫/昆仑嵯峨,冰封崦嵫的鸟道/绝域让张骞和玄奘去探险//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逍遥/戈壁无边,沙尘卷暴/让苏武去牧羊,昭君去和番/魂兮归来,上天或下地/都非你耿耿之所甘/你的归宿是三楚才心安/心挂在故国隐隐的雉堞/你是鲑鱼,逆泳才有生机/孤注一跃才会有了断……
从汨罗江畔你披发投水/到秭归家门你赤体投胎/从国士吞恨到啼婴发声/把一生的悲愤倒收起来/来你的庙前行礼祭拜/蒲剑抖擞,犹似你的气节/角黍峥嵘,岂非你的傲骨/两千三百多年前,你奋身一纵成清流,上游一直到下游/江水浩浩因你而清浏/非沧浪之水濯你,是你/明矾如砥,镇净了沧浪/听,鼓声捣耳,千楫如梳/像是争先要将你抢救/你却永远在我们前头/懈的背影高冠巍巍/为我们引路,引渡,告诉/我们,切莫随众人共浊合污……
历史的遗恨,用诗来补偿/烈士的劫火,用水来安慰(共7张PPT)
《离骚》课文对译
退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呀,我哀伤人民生活是如此多灾多难。
余虽好修姱以軌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晨进谏晚上就遭贬黜。
太息:叹息。掩涕:掩面流泪。虽:虽然。好:爱慕、崇尚。修姱:修
洁而美好。觏羁:喻指束缚、约束。凯,马缰绳。羁,马笼头。謇:古楚
语的句首语气词。谇:谏
既替余以蕙缫兮,
诤。替:废弃、贬斥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
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
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这是我心所崇尚的美德啊
虽九死其犹未悔。r缫:佩带。揽茝:采集白芷。蕙壤、揽茝:比
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喻高尚的徳行。善:崇尚、爱好。虽:纵
然、即使。九死: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
泛指多次死亡。」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许多女人(小人
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灵修:神仙,指怀王。
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浩荡:荒唐,没有准则
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比喻美
女细长而弯的眉毛,此喻指高尚德行。谣诼:造谣、诽谤。淫:淫荡。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
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
工巧:善于取巧。偭:背向,引申为违背。规矩:比喻法则。规,
用以求圆形的工具。矩,用以求方形的工具。锴:诵“措”,措施
追:追随。曲:不直的,弯曲的。周容:饨郁邑余佬傺兮,吾独
苟合取容。度:法度、准则
烦闷失意啊,只有我
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在此时走投无路。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
我也决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杰(:忧闷。郁邑:通
余不
为此态也!r恒
。“郁悒”,忧愁苦闷。
佗僚:失意的样子。乎:于,在。溘:突然、忽然。流亡:随流鸷鸟之
水而消逝。不忍:不能容忍。此态:指“众女”之种种丑态。雄鹰和
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
之能周
和凡鸟不能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有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合的
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r鸷: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指
啊 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的 L一般的鸟。不群:不合群。固:本来
圜:通“圆”。周:合。
而抑志兮
尤
孰:何。异道:不同道。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着责骂(共38张PPT)
5 离骚
第二单元
1
3
4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2
6
布置作业
情境导入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赛龙舟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湖北姊归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以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以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道家思想及其他。
凡二十三篇:
《离骚》《涉江》《天问》《招魂》《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
主要作品
主要思想
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解题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 93 节, 2464 字,课文是节选。
《离骚》图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
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课文串讲
屈原画像
自沉汨罗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百姓的生活
叹息
唯
爱慕
修洁而美好
束缚
句首语气词
谏诤
废弃、贬斥
薰草
佩带
重复
采集
香草
神仙,这里指怀王
荒唐
高尚德行
造谣
淫荡
本来
善于取巧
背向、违背
通“措”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墨斗,指准则
苟合取容
准则
忧闷
通“郁悒”
失意的样子
原指(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突然
通“圆”
合
责骂
侮辱
忍受
保持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观察、选择道路
久久
久立
返回
回原路
缓行,使动用法
长坐兰草的水边高地
长着椒树的山冈
通“罹”
未出仕前服装,指原先志向
荷花
荷花
不知吾
完
只要
确实
美好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形容词用做动词
形容词用做动词
高耸的样子
修长的样子
芳香
光泽
光明纯洁的本质
回头看
放眼四望
指辽阔大地
繁多
芳香浓烈
更加明显。章,通“彰”
美好
受创而改变
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违背准绳而
参考译文
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我忧郁
失意啊,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穷困。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转过我的车马返回原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没人知道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芳香和污垢
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
1.速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词语,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提示】
哀:民生多艰,朝谇而夕替
怨:灵修不察民心,众女嫉余蛾眉,谓余善淫
美读第一段
2.因为“蕙纕”、“揽茝”遭嫉、被贬,反映出怎样的现实?
【提示】作者追求美德,洁身自好却遭嫉、被贬,反映出屈原与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哀”“怨”揭露了楚国政治黑暗、君王昏聩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因“蕙纕”、“揽茝”遭嫉、被贬而产生的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3.对于这种社会现实,对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是否一味哀怨?作者报以怎样的态度?
【提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美读第二段
4.读第二段,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词语以及所领起的内容。
【提示】悔:相道不察
5.上文是“九死未悔”,这里是“悔相道之不察。”““悔”与“不悔”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①这里的“悔”根据课文内容不是真正的后悔,而只是一种自我反省:是否是当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呢?作者这里并没有否定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具体体现;“延伫”“步”“止息”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忧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②作者由“悔”生“退”,“退”的目的是“修吾初服”,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长余佩”“佩繁饰”,之后,作者不仅回到了“九死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让我们看到一位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硬汉子形象!
分析人物
6.请概括出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外在形象
高高的帽子
长长的佩剑
荷叶做的上衣
荷叶缝缀的下装
众多的饰品
扑鼻的香气
唯美
高洁
余心所善,九死不悔:
宁溘死流亡,不为此态:
伏清白死直,固前圣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余独好修为常:
进不入以离尤,退修初服:
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哀民生多艰,怨灵修浩荡:
至
美
至
善
内在品质
比兴手法。“蕙纕”“揽茝”“鸷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jí)兮,长余佩之陆离”“芳”等字句告诉我们作者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都表现了作者对美德的追求,表现了作者人格的高洁。“众女”则喻指奸佞小人,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的轻蔑与不屑。
7.作者主要通过哪种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了这一“可与日月争光”的光辉形象?
除了比兴手法,还有对比和夸张:对比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了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栩栩如生;诗人以异花香草来象征自己的品德,已富有优美的形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更把诗人的形象刻画得崇高、伟岸、挺拔,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异样的光芒和色彩。
《诗经》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离骚》中的比兴内容复杂,对象众多,分量较重。《诗经》中的比兴位置也比较固定;《离骚》中的比兴充斥全文,随处可见。
8、回顾《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说说本文的比兴与《诗经》中的比兴有何不同。
《离骚》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表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色彩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文章特色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
(5)“移情”技法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注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课文小结
1.背诵《离骚》,尽可能会吟诵。
2.预习《孔雀东南飞(并序)》。
布置作业
退出(共12张PPT)
离骚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知识小卡片
姓名:屈原(名平,字原)
籍贯:战国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政治成就: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文学成就:《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深远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修姱( ) 朝谇 ( )
蕙纕( ) 揽茝( )
谣诼( ) 侘( )傺( )
攘诟( ) 延伫( )
芰荷( ) 文中“浩荡”一词的含义
初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特点。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故可谓之楚辞
—— 黄伯斯《翼骚序》
再读课文,理解诗人遭遇的忧愁有那些。
请同学们试从诗歌中总结诗人所处时代的特点。
三读课文,感受诗歌中诗人的形象 。
请找出诗歌中描述诗人外部形象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诗人面对所遭遇的忧愁,是怎么面对的呢?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深入思考:
第一段中诗人是“九死未悔”,第二段中诗人“悔相道之不察”, “悔”与“不悔”是否矛盾?
百家争鸣
你如何看待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的行为?
情感升华
我们也有我们的人生经历、思想见解,读了《离骚》后,同学们如何看待屈原的呢?请联系个人经历,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两分钟的演讲词。
屈原,我想对你说。虽九死,你不悔;虽体解,你不悔。千年时光飘然而去,你在世人淡漠的目光里沉默。我迷惘时点一盏烛火,借文字的温暖,细数你的灵魂,任你那芰荷的芬芳,洒满我生命的罅隙。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个平静的早晨,把你一生的故事讲给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