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名师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名师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1 12:43:38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
“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教学要求
1.在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结合本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大学的内涵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并进而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学习要点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并从中思考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了解演说词的特点,并思考如何才能使演说打动听众。
作者生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民。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
作者作品
在教育中首倡德、智、体、美四育,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并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
积极倡导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的办学方针。
坚决批判封建复辟思想,反对“尊孔读经”,针对宗教迷信活动,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发表了《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育与人生》等文章和演说。
蔡元培手迹
创作背景
唐振常《蔡元培传》(节选)
1916年前北大的概况
蔡元培的改革措施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数载 干禄 提携 肄业
孜孜 造诣 店肆 沦丧 訾詈 冶游 塞责 会晤 相勖 敷衍 庶民 切磋 正轨 砥砺 鲜为人知
数(shù)载(zǎi) 干(gàn)禄(lù) 提携(xié) 肄(yì)业 孜孜(zīzī) 造诣(yì) 店肆(sì) 沦丧(lúnsàng) 訾(zǐ)詈 (lì) 冶(yě)游 塞责(sèzé) 会晤(wù) 相(xiāng)勖(xù) 敷衍(fūyǎn) 庶(shù)民 切磋(qiēcuō) 正轨(guǐ) 砥(dǐ)砺(lì) 鲜(xiǎn)为人知
正音:
结构与观点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抱定宗旨
①大学性质: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②多年弊端: 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③提出要求: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④正反深入论证: 求学者: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造诣容有底止。 求官者:放荡冶游,敷衍塞责,学问毫无。
⑤事例论证: 清朝的覆灭(官吏腐败) 人们对当局的不满(道德沦丧)
⑥结论: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砥砺德行
1、必要性:有败德毁行之事
2、重要性:关乎国家兴替
3、责任:力矫颓俗
(1)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因此,平时敷衍塞责,放荡游玩,考试时才突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2)因为热心做官,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不问其学问深浅,只问其官阶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
(3)精于政法的人才,多入政界,学校中专任教授很少。
(4)有些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沾染了社会的恶劣风气,不自觉砥砺德行,被人看不起。
读罢全文,你从文中看到北大当年存在着怎样的腐败现象?
鉴赏要点:
1、巨大的现实意义
2、感人肺腑的情思
3、清晰明快的思路
4、古朴典雅的语言
(1)巨大的现实意义 :
课文作为就职演说,阐释了自己的治校纲领,并对青年学子提出要求。这两方面的意思融合在一起,而侧重后者。
作者作为新任校长,针对当时社会和教育存在的弊端,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这三点要求正是治疗当时教育和北大的沉疴之良方,每一点都事关中国教育和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作者治校的大计方针融合在这三点要求之中,为改造教育和北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作者讲述的问题,正是当时北大青年学子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演说的内容和情感上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引起了听众的兴趣,这就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教育效果。
(2)感人肺腑的情思 :
在演讲的全过程,作者讲述任何问题时,都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待;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3) 清晰明快的思路:
这篇演讲稿结构非常明晰。
由于演讲的时间性限制,听众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因此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而且要求中心突出。
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并且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和精心构思。
开头话直截简短,正文展开中心内容,结尾有阐述,重在总结全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明晰。
(4)古朴典雅的语言 :
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作,带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
但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他的文章的基本格式是文言文,用了文言文语汇和句式,但造语浅显,带着许多口语口语成份,这就比古文容易接受理解。
因此,这篇演讲稿读起来,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好处。
情景演绎
设想自己当了班长,写一篇“就任班长之演说”的文稿。要求:观点明确,有演说稿特点,不少于400字。
课堂随练:
阅读课文的“抱定宗旨”这一段,思考以下题目:
1. 结合全段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
2.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3. 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4. 请简要分析一下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5. 本文是作者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辞,可为什么主体部分是向学生提出谆谆教诲与建议希望?谈谈你的理解。
6. 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课文的“抱定宗旨”这一段,思考以下题目:
1. 结合全段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
这里的“宗旨”指的是求学的目的(目标)。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为求学而来”,光明正大,而不以“做官发财”为志。因为,“宗旨”偏斜,就会惟分数是争,潦草塞责,虚度光阴,而难有真才实学,从而导致误己、误人、误国的恶果。
2.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
3. 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4. 请简要分析一下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的特点,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5. 本文是作者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辞,可为什么主体部分是向学生提出谆谆教诲与建议希望?谈谈你的理解。
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了听众的兴趣。
作者的这种希望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价值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争取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6. 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 北大老照片
著名的北大红楼
今天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延伸阅读
1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2 .张申府:回想北大当年
3 .冯友兰:蔡元培的人格感召(共28张PPT)
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第四单元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2
1
3
4
5
布置作业
6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现代教育家,1917-1928年任北大校长。任职期间,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的来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非美差,因为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就有多数友人劝他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的名誉搞毁了;但也有少数人劝他,说腐败总要有人去整顿。蔡元培最终听取的是少数人的建议,担任了北大校长职务。1917年9月,蔡元培到校主持开学典礼,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背景简介
文体知识
演 讲 辞
演讲辞又叫讲演稿,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在内容上,演讲辞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理,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清晰,要言不烦。
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是用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打动听众、“征服”听众的,所以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可讲为前提。
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抱定宗旨
①大学性质: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②多年弊端:
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③提出要求: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④正反深入论证:
求学者: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造诣容有底止。 求官者:放荡冶游,敷衍塞责,学问毫无。
⑤事例论证:
清朝的覆灭(官吏腐败) 人们对当局的不满(道德沦丧)
⑥结论: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砥砺德行
1、必要性:有败德毁行之事
2、重要性:关乎国家兴替
3、责任:力矫颓俗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1. 读罢全文,你从文中看到北大当年存在着怎样的腐败现象?
【提示】(1)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因此,平时敷衍塞责,放荡游玩,考试时才突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2)因为热心做官,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不问其学问深浅,只问其官阶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
(3)精于政法的人才,多入政界,学校中专任教授很少。
(4)有些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沾染了社会的恶劣风气,不自觉砥砺德行,被人看不起。
鉴赏要点:
1、巨大的现实意义
2、感人肺腑的情思
3、清晰明快的思路
4、古朴典雅的语言
(1)巨大的现实意义 :
课文作为就职演说,阐释了自己的治校纲领,并对青年学子提出要求。这两方面的意思融合在一起,而侧重后者。
作者作为新任校长,针对当时社会和教育存在的弊端,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这三点要求正是治疗当时教育和北大的沉疴之良方,每一点都事关中国教育和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作者治校的大计方针融合在这三点要求之中,为改造教育和北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作者讲述的问题,正是当时北大青年学子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演说的内容和情感上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引起了听众的兴趣,这就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教育效果。
(2)感人肺腑的情思 :
在演讲的全过程,作者讲述任何问题时,都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待;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3)清晰明快的思路:
这篇演讲稿结构非常明晰。
由于演讲的时间性限制,听众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因此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而且要求中心突出。
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并且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和精心构思。
开头话直截简短,正文展开中心内容,结尾有阐述,重在总结全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明晰。
(4)古朴典雅的语言:
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作,带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
但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他的文章的基本格式是文言文,用了文言文语汇和句式,但造语浅显,带着许多口语口语成份,这就比古文容易接受理解。
因此,这篇演讲稿读起来,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好处。
1. 结合全段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
这里的“宗旨”指的是求学的目的(目标)。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为求学而来”,光明正大,而不以“做官发财”为志。因为,“宗旨”偏斜,就会惟分数是争,潦草塞责,虚度光阴,而难有真才实学,从而导致误己、误人、误国的恶果。
阅读课文的“抱定宗旨”这一段,思考以下题目:
2.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
3. 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4. 请简要分析一下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的特点,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5. 本文是作者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辞,可为什么主体部分是向学生提出谆谆教诲与建议希望?谈谈你的理解。
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了听众的兴趣。
作者的这种希望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价值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争取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6. 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艺术魅力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
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课文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布置作业
1.设想自己当了班长,写一篇“就任班长之演说”的文稿。要求:观点明确,有演说稿特点,不少于400字。
退出(共17张PPT)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作者:蔡元培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词语,品味探究重要句子内涵,体会本文古朴典雅,简洁凝练的艺术魅力。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论证的力量,体会演讲辞的逻辑性。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本文内容上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体会作者情感。
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八十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演讲稿结构非常明晰。
本文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并且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和精心构思。
开头话直截简短,正文展开中心内容,结尾有阐述,重在总结全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明晰。
细读品味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以下句子内涵,感受语言特点。
品析:开篇语言极为简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以五年前曾有贡献于同校,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1)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
(2) 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品析:本句体现了蔡元培先生不畏流言蜚语,身正不怕影歪,清者自清的高贵品质。
(3)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品析:风俗厚薄关乎国家兴衰,非同小可,大学生肩负“力矫颓俗”的重任。
蔡元培先生针对当时北大校园中存在的弊端,提出有益的建议,体现了蔡元培的教育观念——注重修德,修身,使索然寡味的学习趣味化,激发人们的求知欲。
(4)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品析:这句话体现了蔡元培所倡导的教育种植——育人。他认为教育和受教育者都是有感情、有理智的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彼此坦诚相待,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
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道德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寓了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学子的深切厚望,可谓语重心长。
问题探究
(1)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行。
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所以,演讲的主要内容始终围绕着健全人格与道德品行这个核心。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论证方法 例子 分析
举例论证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几句,作者用触目惊心的事例说明了当时做官心热的现实及当时北大不重学术、汲汲于名利的状况。
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理论论证
“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作者运用道理论证告诫学子要“束身自爱”,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重任。
运用理论论证,能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学的思想深度。
对比论证
“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学与不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对比论证可以使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3)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殷切希望,但为什么要把“抱定宗旨”作为第一条,而且还运用大量的篇幅进行论证呢?
北京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办学方向,影响和左右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在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下,社会混乱,人心浮动,人们急功近利、做官发财的风气鼎盛,当时的北京大学也学风败坏、腐败盛行。
在北大,求学于此的学子,皆有做官发财的思想,这些浮躁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北大的发展,只有澄清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才能推行崇尚科学、民主的学风,为中国造就人才。
(4)这篇演讲辞对北大的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中央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从这篇演讲辞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蔡元培是一个爱国的有志之士。
蔡元培是一个满怀斗志的改良之士。
蔡元培是一个对教育有着科学的、深刻认识的教育家。
课堂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
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
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