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课前任务:复习上节课所学 背诵以下问题
1.长征的直接原因?起止时间?路线?
2.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3.长征胜利的标志?意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931—1936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1945年)
事变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影响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事件卡
原因
1931年
9月18日
沈阳
1.日军制造______,并以此为借口
2.突袭______,
3.炮轰______城。
占领沈阳,相继占领东北三省
(东北军驻地)
800米
7500米
柳条湖事件:为侵华制造借口。
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材料三 经济危机席卷,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国内不稳势力高涨,罢工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 ——《三十年代日本秘密文件》
材料二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3)现实问题:日本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摆脱经济危机
(2)有利时机:国共内战给了日本可趁之机
材料一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结合下面的材料和课本86页相关史实,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1) 历史原因:日本侵华政策蓄谋已久。
东三省沦陷
一夜之间,沈阳的青天白日旗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接着,日本扩大侵略,短短4个多月,东三省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陷敌手!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
东北军
8000人
vs
关东军
600人
攻东北军北大营时
整个东三省兵力
约15.3万(仅在东北的)
3万左右
探究:短短4个月,东北三省沦陷敌手的原因?
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1931年蒋介石致张学良电
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
1.中日之间实力差距
2.寄希望于国际联盟
3.让出东北,对日妥协
4.“攘外必先安内”
探究:蒋介石为什么“不抵抗”?
细菌试验
日本在东北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掠夺资源
推行奴化教育
血腥屠杀
制造无人区
1932年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企图?
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争
(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东北军爱国官兵,不做亡国奴,自发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奋起反抗,抗击日本侵略。
东北义勇军是东北人民在国破家亡情况下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的总称,人数最多时曾达三十万人左右。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各方面处于劣势的情势之下,东北义勇军将士不顾一切,为了挽救危亡揭竿而起,并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以死相拼。
九一八事变后“与城偕亡”的东北军将领马占山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争
(2)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以杨靖宇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党员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坚持在东北地区抗击日寇,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后来敌人将其遗体解剖,结果在他肠胃中发现的只有树皮、草根和棉花,侵略者大受震骇。
杨靖宇(1905—1940年)
九一八事变后的影响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绥远、察哈尔)脱离中国版图。
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面对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危机逐渐扩大的侵略,中国各界人士的态度如何?
华北危急!
中国共产党:
1935年8月八一宣言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瓦窑堡会议: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
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围剿红军。
爱国学生: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一二·九运动概况(爱国救亡运动)
1935.12.9
青年学生
中国共产党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一二·九运动概况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激烈的争辩
苦口婆心的劝谏
声泪俱下的哭谏
兵 谏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改变。” ——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和平解决!
中共态度
倘若处死蒋,中国必发内乱,日本会借机进一步侵略中国。
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杀之!
放
杀
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的意义
之前 西安事变 之后
国共关系 剿共、内战 和平 解决
民众抗日 分散、自发的局部抗战
联合抗日
有组织有纪律的联合抗战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