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 第一节 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 第一节 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21 09:2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物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观察种子和结构并描述。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3.描述种子萌发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种子和结构并描述
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2.教师准备
(1)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挂图
(3)种子萌发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萌发、发育来的。那么,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一)种子的结构
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
1.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
2.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3.哪些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有关?
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1)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2)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6)填观察记录表,如下表:
1 2 3 4 5 6
处理方式
探究的条件 水 空气 温度
预期效果
实验结果
教师:做实验前,指导学生将种子分成两等份,设置对照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每天把实验现象及时反馈给教师。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看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观察种子的各部分结构的发育状况,回答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
(3)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对种子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有了更深的了解,从种子萌发过程的动画中,学生对种子萌发的过程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作业布置】
利用两个花盆,用沙子栽培两株植物,一株只浇水,另一株除了浇水外,还施加少量的氮肥,定时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了解观察的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及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活的作物体内始终进行着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三磷酸腺苷(ATP)的过程,即呼吸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产生多种中间产物(如多种有机酸),这些中间产物又是合成各种复杂有机物(包括新原生质)的主要原料。所以说呼吸作用的过程不单纯是物质分解,还伴随着新物质的合成。其意义不仅在于它为生命活动(包括小苗破土而出)提供能量,还在于它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植物在供氧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有机物被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放出较多的能量。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无氧呼吸以暂时维持生命,由于氧化不完全,产物主要是乙醇,放出的能量较少,且所产生的乙醇对植物有毒害,所以种子发芽时如遇土壤板结或积水造成通透气不良就会烂种。种子发霉易产生酒味也是这个缘故。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