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1 10:0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作品】《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二、背景链接
十九世纪后期,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从各个方面歪曲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在当时德国的大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之一。恩格斯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在1894年1月25日对他进行了回信。
三、相关知识
1.书信体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形式,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要遵循以下要求: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常见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有两种正确的格式,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其后应该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在下一行写日期。
2.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
语言自主梳理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惰性(duò)     2)虔诚(qián)
(3)编纂(zuǎn) (4)米涅(niè)
2.多音字
(1)辟     (2)轴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考察·考查
“考察”多用于目的性不强的场合,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于目的性较强的场合,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人的行为、活动等。
[情景选词] ①科学家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终于揭开了海底世界的秘密。
②这道题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2)必需·必须
必需:表示“一定要有,必不可少”,说明事物的特别需要;“必需”是动词,在句中可作定语和谓语;另外,“必需”有构词能力,如“必需品”等。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性,说明一定要这样做。“必须”在句子中作状语,有加强、命令的语气。
[情景选词] ①柴米油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物品。
②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端正党风。
2.明确词义
(1)归根到底:                                    
                                    
(2)奴颜婢膝:                                    
                                    
(3)多愁善感:                                    
                                    
(4)精疲力竭:                                    
                                    
(5)编纂:                                    
                                    
(6)字斟句酌:                                    
                                    
[答案] (1)归结到根本上。(2)形容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3)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4)精神、力气消耗殆尽,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5)编写,撰写。(6)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情境呈现]
1.国际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
2.卖国贼对侵略者奴颜婢膝,干着卖国求荣的勾当。
3.他们广泛吸取海内外及前代字辞书编纂经验,继承中又有发展和创新。
4.每次写作文,他都能做到打好底稿,字斟句酌,仔细修改,最后再誊写清楚。
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本文是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写给德国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在标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你认为“决定性基础”是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
答:                                    
                                    
                                    
[明确] 经济关系。
2.从文章的外在形式看,这封回信,作者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                                    
                                    
                                    
                                    
[明确] 本文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二是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
3.任务小结
4.文章主旨
本文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并指明了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解答了当时德国青年学生的疑惑。
重点突破
解读文章内容
【任务导引】
本文理论结合实践,观点直击问题,具有针对性。文章不是一味地摆理论,而是一边说理论,一边说实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如“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等。
【任务设计】
1.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答:                                    
                                    
                                    
[明确] ①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②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③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④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2.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个问题。
答:                                    
                                    
                                    
[明确] 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3.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什么?我们应如何理解?
答:                                    
                                    
                                    
[明确]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
4.按照本文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                                    
                                    
                                    
[明确]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必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至多也只能决定事物的局部特征。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服从于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5.作者认为在德国,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很难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应该如何获得正确的途径?
答:                                    
                                    
                                    
[明确] 恩格斯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赏析语言特色
【任务导引】
本文语言表达严密而富有逻辑性。这主要体现在文中较多地使用了复句。如“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来分析说理,语言表达十分周密,可谓天衣无缝。此外,文中还多处用到因果复句、并列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等。这些复句,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使内容的表达更加准确,无疑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周密性与逻辑性。
【任务设计】
6.赏析下列各句的语言特色。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答:                                    
                                    
                                    
[明确]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答:                                    
                                    
                                    
[明确]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3)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答:                                    
                                    
                                    
[明确] 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贯穿于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红线”,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4)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答:                                    
                                    
                                    
[明确] “请您”“可惜”“向您”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真诚尊重和殷切期望。
理解语句含意
【任务导引】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语句有丰富的含意。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使用修饰词语,使语言表达十分准确、有分寸感。我们可以从语句中的具体词语入手,来探求语句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如“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在动词“制约”前面加上“归根到底”,准确地表明这种“制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最根本的。又如“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中,“过分”一词使用严谨,强调了“推敲”的程度。再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中,“照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一修饰成分把作者的观点界定得非常准确,让人感到作者只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反而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任务设计】
7.理解下列语句的含意。
(1)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
答:                                    
                                    
                                    
[明确] 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迟早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具备了必要条件的别人来充当,因此拿破仑的登场又是个偶然现象。
(2)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
答:                                    
                                    
                                    
[明确] 恩格斯在这里是提醒对方不要过度诠释,特别是不要陷入那种脱离整个宏观语境的“咬文嚼字”中。
分析论证方法
【任务导引】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使说理真实可信。文章通过多处举例,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事例来解说理论,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说服力。
【任务设计】
8.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答:                                    
                                    
                                    
[明确] ①举例论证。“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这是个偶然现象。”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②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③比喻论证。“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怎样理解“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答:                                    
                                    
                                    
                                    
[明确] 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
运用例证法,增强说服力
【课内挖掘】
恩格斯在伦敦写给德国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对于论证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第五段在谈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时,举出了国家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来发挥作用。再如第八段谈到德国的著作界很难搜集到必需的材料,就列举了老古·冯·居利希的例子。这些材料具有典型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技巧指导】
运用例证法“四注意”
例证法是一种十分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被广泛使用。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
2.运用例证法所选的事例,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3.运用例证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4.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枚举个别事实,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学以致用】
请以“理想的阶梯”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运用例证法,不少于300字。
答:                                    
                                    
                                    
                                    
                                    
[参考示例]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整整奋斗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究过无数本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钻研,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他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着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围观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可是,他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正是为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那些杰出的人物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崇高精神。也正是这种毅力和精神,才使他们终于攀登上光辉的理想之巅。
论述类文本论证特点
1.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主要有立论和驳论。大多数文章是驳立结合,有的以立论为主,有的以驳论为主,有的先立后破,有的先破后立,有的边破边立。
2.结构特点
引论、本论、结论三个有机整体构成了议论文的三部分。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观点,常用方法有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借助事由提出观点;本论部分,有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立驳式。
3.论据特点
论据的类型,有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
4.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反面论证、归纳论证等。
5.论证语言特点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鲜明,在此基础上还有其他特点,如语言幽默风趣等。
分析论证特点
【课内回顾】
本文结构严整,层次清晰,语言表达严密而富有逻辑性,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就论证思路来看,全文采取了“分—总”的结构,并用“1.”“2.”“(a)”“(b)”这样简洁、鲜明的方式作了标识,使收信人和其他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本文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然后指出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论证了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二是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考点解读】
1.考试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选材范围和考查目标:“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主要考查目标之一。
2.考查频率:“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考点在近四年的全国卷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均有考查。
3.新动向:“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考点会在今后的高考考查中继续出现,可能会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难度会有所提高。
【解题指津】
第一步:带着任务去读文
理解分析文本论证题是对文本整体性的考查,解题之前必须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文本,因此要带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两个任务去读文。
“写了什么”指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典型的论据。“怎样写的”指论证的结构(思路)如何,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第二步:根据要求去答题
论证分析考查一般从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设题,选取一个考点,主观题答案通常由三到四条构成。答无定法,要认真审题,针对性答题,还要多做题积累经验,提高应变能力。
【任务检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际传播的途径。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际传播的网络。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当前,要加强国际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 000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略主动的历史机遇。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内容、渠道还是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中国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辞则是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解析:选B。A项,“针对我国现实”表述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二段表述为“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C项,“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表述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信息只是说“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 D项,“诉诸文化符号”表述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二段信息“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故选B。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我们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C.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解析:选D。D项,“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表述错误,由材料三最后一段“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可知,“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无中生有。故选D。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需求的公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B.“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时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C.“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一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D.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解析:选C。材料二的观点是“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C项,侧重“修辞叙事”,与“媒体融合”没有关系,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C。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归纳议论文的论证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三种方法。二、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三、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材料二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中国故事内容、传播中国故事的渠道和传播中国故事的平台三个方面分说,结尾总结了目前形势,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可见论证层次清晰。“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 000多万粉丝”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可见论证方法多样。
答案:①论证层次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
5.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列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倍感温暖。
答:                                    
                                    
                                    
答案:①案例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②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③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