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期末复习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期末复习精品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1 15:3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复习
评价目标
时空学史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中考演练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5.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4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时空学史
一条主线
一次会议
两大战场
两个阶段
三次胜利
五次事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共七大。
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
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皖南事变。
知识点一 九一八事变
1.背景:
2.时间:
3.地点:
4.导火线:
5.结果:
6.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日本要缓和社会矛盾,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
1931年9月18日
沈阳
柳条湖事件
日本短时间内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知识梳理
柳条湖爆破现场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
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
认为共产党威胁更大
日本国力大大强于中国,抗日必亡
“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寄希望于国联
攘外必先安内
让出局部保全局
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
易错易混
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知识拓展
1.9月18日被定为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在许多非正式场合被称为“国耻日”,全国各地拉响警报,提醒中国人民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2.东北三省沦陷的最主要因素是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予抵抗。
3.扶持建立伪满洲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手段和工具。
4.“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九一八事变。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
——毛泽东
知识点二 西安事变
1.背景:
(1)民族危机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蒋介石坚持内战政策: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但合作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共同的民族利益使合作成为可能,西安事变只是起到了加速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七七事变(面临民族危亡)——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易错易混
知识点三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七七事变
(1)时间:
(2)地点:
(3)概况:
(4)英雄人物:
(5)结果:
(6)影响: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卢沟桥
日军以军事演习中失踪一名士兵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绝。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赵登禹、佟麟阁
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知识梳理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
报国。”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 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2.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2)概况: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叶挺任军长。
(3)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4)意义: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3.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1)表现:
(2)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建立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
②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③国内社会各阶层: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④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对抗战胜利起着关键作用。
1924
1937
1927
1946
国民党一大召开
四一二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第一次 国共合作
第一次 国共对立
第二次 国共合作
第二次 国共对立
至今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国共十年内战
日本趁机侵华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
内战爆发,
台湾与祖国大陆相分离,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需以人民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做贡献
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
知识点四 南京大屠杀
背景
时间
屠杀人数
认识
(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我们要反对战争,争取和平;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
1937年12月13日
30万以上
(国家公祭日)
知识梳理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意义:还原历史真相,告慰遇难同胞。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知识点五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的抗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战役 概况 影响
淞沪会战
时间:1937年8月
人物:姚子青、谢晋元
结果:上海失陷
知识梳理
战役 概况 影响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38年3月
人物:李宗仁
结果:胜利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时间:1938年6月
大捷:江西万家岭大捷
结果: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
时间:1941年12月
结果:胜利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国内: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国际: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
战役 概况 影响
平型关大捷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百团 大战
2.敌后战场的抗战
时间:1937年9月
人物:林彪
结果: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建立: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发展: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地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胜利的基地
时间:1940年下半年
背景: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人物:彭德怀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知识点六 中共七大
1.背景:
2.时间:
3.地点:
4.内容:
5.意义:
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 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国内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1945年4月
延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知识梳理
党的创建时期
国共对立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指明方向
开天辟地
生死攸关
中共28年奋斗历程之五大关键词(1921-1949)
1921-中共一大
1935-遵义会议
1949-七届二中全会
1945-中共七大
192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1
3
5
4
2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标志性事件
知识点七 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日本投降
(1)标志:
(2)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知识梳理
重庆
北平
台湾


近代以来日本是如何一步步侵华的?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订立了《马关条约》。
1904—1905年,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动了日俄战争
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夺取德国租借的青岛。
1915年,日本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
。1932年发动一 二八事变、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







(一)中国能赢得14年抗战最后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抗战精神,光耀千秋
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毛泽东
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
抗战力量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对日作战12.5万次,歼敌171.4万人。——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渐
成为抗日主战场
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
(1)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2)坚持持久抗战。
(3)中共中流砥柱作用。
(4)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
(5)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等。
(二)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同学A: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老是失败,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抗日战争可是取得了完全胜利。
同学B: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支援了他们的反侵略战争。
同学C:抗日战争的胜利来得不容易呀!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一千亿美元。
他们的说法对吗?
你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抗战精神,光耀千秋
(三)中华民族14年抗战留下了怎样的抗战精神?
材料一
杭州各界群众举行抗日救国会
九一八事变后四川遂宁成立抗日义勇军敢死队出川抗战
1931年天津市商会抵制日货公函
天津学生为抗日将士捐献钢盔铁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材料二
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众志成城、共御外辱的大局意识
1937年卢沟桥守军奋起反击,用大刀、手榴弹等劣势武器多次打退日军进攻。中国守军浴血奋战,5000多人壮烈牺牲。在保卫宝山县城的战斗中,500名中国官兵与日寇展开激烈巷战,全部壮烈殉国。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气概
材料三
东北抗日英雄。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最后壮烈牺牲。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死字旗
狼牙山五壮士
材料四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4年抗战,中国人民受尽屈辱,付出巨大牺牲,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始终坚信正义不可战胜,坚定不移英勇抗战,最终以3500万的生命代价书写了胜利诗篇。
——习近平
材料五
抗战精神,光耀千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众志成城、共御外辱的大局意识;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气概;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光耀千秋
思维导图
1、(2021·湖南中考真题)“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如泣如诉、悲愤激越的《松花江上》折射的时代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B.华北事变,华北形势危急
C.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 D.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A
中考演练
2、(2021·安徽中考真题)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
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A
中考演练
3、(2021·贵州中考真题)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一书中记载: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的八年中,日本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的陆军,平均每年占总兵力的76.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中国能牵制日军的大量兵力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战场是日军唯一的战场 B.中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
C.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 D.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
C
中考演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