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纲)江苏省2022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试卷(二)
历史 2021.12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 姜寨遗址 B. 良渚古城
C. 二里头遗址 D. 殷墟遗址
2.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终形成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是( )
A.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 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C. 天子—卿大夫—士—诸侯 D. 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3.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4.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这说明( )
A. 始皇自认功德显著 B. 秦朝皇权至高无上
C. 秦朝皇位世袭传承 D. 秦朝皇帝地位独尊
5.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
A. 东晋 B. 西晋
C. 北魏 D. 前秦
6.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人口大量南迁
C. 江南的开发 D. 孝文帝改革
7. 《新唐书》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由此可知唐代三省长官( )
A. 皆为皇族,分散相权 B. 皆为宰相,分散相权
C. 直辖地方,提高效率 D. 共议国政,民主决策
8. 唐代租庸调制中的“庸”指的是( )
A. 纳绢或布代役 B. 贡献土特产品
C. 按时服役 D. 交纳定量绢或布
9. 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
A. 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 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 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 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10. 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
A. 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B. 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 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11. 南宋时,人们题诗讽刺好养鹁鸽的赵构:“鹁鸽飞腾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功夫。何如养个南来雁,沙漠能传二帝书。”下列事件与这首诗相关联的是( )
A. “靖康之变” B. “宋夏和议”
C. “辽宋和议” D. “绍兴和议”
12. 乾隆年间,诗人魏来朋在《鬻子行》中写道:“潍北(山东潍坊)邑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悬。”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直接措施可能是( )
A. 文字狱 B. 闭关锁国
C. 收复台湾 D. 朝贡贸易
13. 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是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在( )
A. 新思想新文化 B. 历史地理方面
C. 社会制度方面 D. 军事技术方面
14.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 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C. 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 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15.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 镇南关反击法国侵略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 甲午中日战争抗击日军
16.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A. 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 推翻君主制度
C.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D. 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17. 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
A. 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 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 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8. 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 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彻底结束了袁世凯的统治
19.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国家规定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 )
A. 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 B. 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C. 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 D. 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20. 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报童沿街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这个“特大新闻”是( )
A. 华北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21. 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说:“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淞沪会战 B. 血战台儿庄
C. 百团大战 D. 南京大屠杀
22. 毛泽东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结果是人民解放军( )
A.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C. 攻占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D. 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23.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2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
A. 农村 B. 沿海城市
C. 城市 D. 国营企业
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跨越。到21世纪初,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性决策出自(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26.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A. 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问题 B. 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 如何保持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
27. 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的多边金融机构是( )
A. “一带一路”发展基金 B.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C.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D. 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28. 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见证了古埃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下列关于古埃及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B. 亚历山大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C. 古埃及文明延续了近3 000年
D. 月亮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29. 2世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把地中海变成它的“内湖”的帝国是( )
A. 罗马帝国 B. 阿拉伯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
30. 1519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时,船队共5艘船,280名船员,总计费用830多万马拉维迪斯(当时西班牙货币单位)。庞大的费用私人难以募集,而西班牙国王投资占75%。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
A. 官方支持是进行海外探险的重要条件
B.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规模非常大
C. 社会经济发展使欧洲王室财富大增
D. 追求贵金属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31. 14世纪以来,欧洲在发现“人”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世界”,它们共同推动了( )
A. 大西洋沿岸经济的繁荣 B. 基督教思想的传播
C.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32.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一座水晶宫内,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成果。下列发明中可能参展的是( )
A. 汽车 B. 电灯
C. 飞机 D. 蒸汽机车
33. “她像一声惊雷震撼着沉睡的大地,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从此,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这里“新”的含义是( )
A. 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已经具备
B. 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C. 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
D. 开创了资本主义时代
34. 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文中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二月革命 B. 四月提纲
C. 七月流血事件 D. 十月革命
35.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败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1942年春,罗斯福的这一观点( )
A. 肯定了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B. 指出印度地理位置的关键性
C. 准确判断了日军的侵略路线 D. 要求全力援助印度抗击日军
36. 下表所列是哪一战争的统计数据( )
国家 死亡人数
德国 2 037 000
法国 1 398 000
奥匈帝国 1 100 000
英国 921 000
A. 拿破仑战争 B. 普法战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37.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主导的?( )
A. 列宁 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戈尔巴乔夫
38. 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的影响 B. 苏联模式的弊端
C. 长期战争的破坏 D. 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
39. 有学者认为,全球政治地理从1920年一个世界走向20世纪60年代的三个世界,然后走向20世纪90年代的六个以上的世界。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 )
A. 欧洲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B. 美国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C.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D. 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紧张
40. 右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处对应的正确选项是( )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两极格局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20分。
41.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进的中国人从“自我疗伤”到“救治‘头脑疾病’”体现的“救治行动”的特点,并归纳“温药慢治”与“猛药重治”的共同点。(1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3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3分)
(4) 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实现了伟大转折后,终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结合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认识,谈谈你对新时期中国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建议。(3分)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编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民主德国——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据《俄罗斯史》
(1) 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4分)
(3) 材料三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最新考纲)江苏省2022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试卷(二)
历史 2021.12
答案解析
1. C【解析】 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与后世文献描述的夏朝较吻合,故C项正确;A、B两项属于原始社会的遗址,排除;D项是商朝的都城遗址,排除。
2. A【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故选A项;诸侯等级高于卿大夫,排除B项;士的等级低于诸侯,排除C项;士的等级低于卿大夫,排除D项。
3. B【解析】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指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这一主张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选B项;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排除A项;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 C【解析】 根据材料“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秦始皇希望自己的皇位由自己的后代世代传承,故选C项;秦始皇自认功高三皇,德过五帝,故而创立皇帝称号,而材料主旨是皇位世袭,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皇位世袭,没有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皇位的传承,不能说明秦朝皇帝独尊,排除D项。
5. B【解析】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局面。316年,西晋灭亡。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西晋曾实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与题意相符。
6. 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中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强调的是“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与“江南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
7. B【解析】 从材料“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可以看出,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分散了相权,故选B项。
8. A【解析】 唐代租庸调制规定,男子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故选A项。
9. D【解析】 材料体现了宋代学者依据儒家经典的论述,阐发旧有的宗族理论,试图建构宗族社会,以此稳定社会,强化社会治理,故选D项;张载等倡导“宗法”“敬宗收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并不是重建宗法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说明儒学深入社会生活,未涉及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排除B项;材料指强化对社会的治理,而不是对户籍的管控,排除C项。
10. A【解析】 “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说明当时政府对于外贸的管理非常规范,有机构,有章程,有程序等,故选A项。
11.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诗歌讽刺了赵构偏安享乐的态度,“沙漠能传二帝书”意指养雁能带回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俘虏的徽、钦二帝的音讯,故选A项;宋夏和议是北宋与西夏签订的协议,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辽宋和议是北宋与辽签订的协议,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签订的协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沿海村落少炊烟”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有关,故B项正确;文字狱是文化方面的措施,故A项错误;收复台湾和山东沿海无关,故C项错误;朝贡贸易和“无麦无禾空赤地”无关,故D项错误。
13. D【解析】 鸦片战争后,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要性,因此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故选D项。
14. C【解析】 题干“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大大加深,人们的民族危机意识大大增强,故选C项。
15. C【解析】 根据材料“1900年6月”“天津火车站”等可以判断这一幕描写的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故C项正确。
16. 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二者都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选A项。
17. D【解析】 根据“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18. A【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从此,国民革命兴起,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6—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这是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A项符合题意。
19. C【解析】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货币贬值刺激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使用银本位制,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故C项正确。
20. C【解析】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的努力失败后,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这一“兵变”即为西安事变,故选C项。
21. D【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报道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南京大屠杀,故选D项。
22. C【解析】 材料中“钟山”代指南京,“大江”指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指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的结果是攻占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故选C项。
23.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违背规律的“浮夸风”,出现在“大跃进”运动中,B项正确。
24. A【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故选A项。
25. D【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故选C项。
27. B【解析】 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28. C【解析】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公元前522年波斯帝国灭亡埃及,故古埃及文明延续了近3000年,故选C项。
29. A【解析】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在古罗马的统治,随后多次发动战争,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故选A项。
30. A【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了麦哲伦船队航行需要庞大的费用支持,而私人难以募集。这笔费用的四分之三由西班牙国王提供,由此可知,官方支持是进行海外探险的重要条件,故A项正确。
31.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发现‘人’”指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世界’”指新航路的开辟,这两个历史事件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
32. D【解析】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故选D项;1893年,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汽车,排除A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了飞机,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
33. B【解析】 根据题干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可知题干中的“她”指《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B项。
34. 〖ZK(〗C〓〖HTH〗【解析】〖HTSS〗 1916年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该战役历时十个月,双方共伤亡70多万人,在战争后期,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结合题干中“绞肉机”“屠场”和“地狱”,可知题干强调该战役的残酷性,故选C项。〖ZK)〗 34. D【解析】 根据材料“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可知,这一历史事件代表社会底层利益,“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说明这一事件建立了新制度,十月革命符合题干描述,D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但是并未建立起代表最基层百姓利益的政府,排除A项;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并未建立起新制度,排除B、C项。
35. A【解析】 罗斯福认为中国的抗战让日本无暇顾及其他地区,由此可见罗斯福肯定了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A项正确;题干没有凸显印度的地理位置,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美国自身的行动,排除D项。
36. C【解析】 材料表明该战争有奥匈帝国参加,并造成大量死亡,由此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C项;奥匈帝国是1867年建立的,与1803—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无关,排除A项;1870年的普法战争是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的较量,与奥匈帝国无关,排除B项;奥匈帝国在一战瓦解,不可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
37. B【解析】 根据题干中“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等信息可知,该发展模式是苏联模式,在斯大林时期建立,故选B项。
38. B【解析】 材料显示苏联农业落后,制约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由于在苏联模式下,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故B项正确。
39. 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从一个世界,到三个世界,再到六个以上的世界,体现了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40. B【解析】 根据题干漫画内容可知,西欧试图借助一条绳子爬上悬崖,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47年”,可知该漫画反映的史实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据此可知,漫画中的绳子指马歇尔计划,即美国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故选B项。
41. (1) 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共同点:都是变革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2) “借来的东西”指马克思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等皆可);“药方”指“工农武装割据”(或者“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等亦可)。
(3) 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含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 建议: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中完善;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群众路线等。(符合题意即可)
42. (1) 问题: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 1913—1921年间,俄国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原因: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农业减产;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21—1925年,俄国粮食产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原因:俄国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 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启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仅仅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