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九)(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九)(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1 16:0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新考纲)江苏省2022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试卷(九)
历史 2021.12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云南楚雄武定发现以鸡嘎遗址,遗迹中有石板墓、房址、灰坑、窑址、灶等;遗物有石斧、石锛、石凿等;墓葬没有发现随葬品。由此判断该遗存处于(  )
A. 旧石器时代早期 B. 新石器时代早期
C. 万邦时代早期 D. 青铜时代早期
2. 春秋时期,“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后来,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同一民族内部的兼并战争。这反映了(  )
A. 分封宗法制走向崩溃 B. 秦国以礼治国成效显著
C. 华夏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D. “家天下”观念开始确立
3.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按照秦律,陈胜、吴广并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
A. 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多方采证 B. 历史真相不可能真正被认知
C. 文献资料必须依赖考古佐证 D. 考古是认知历史的唯一途径
4. 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铸造货币 B. 颁布“推恩令”
C. 推行儒学教育 D. 建立刺史制度
5.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
6. 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 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 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 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 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7.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 农业生产的发达 B. 泉州口岸的开放
C. 西域都护的设置 D. 对外交流的繁荣
8. 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歌词中涉及的书法家是(  )
A. 颜真卿 B. 柳公权
C. 王羲之 D. 祖冲之
9.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张骞出使西域
10.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阖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11. 《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的目的是(  )
A. 强化封建皇权 B. 便于传达中央政令
C. 监视官民 D. 控制国家兵权
12.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也。”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 协定关税 B. 领事裁判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通商口岸传教权
13. 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A. 平均分配土地 B. 农产品上交国库
C. 奖励技术发明 D. 开设新式学堂
14. 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义和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B. 义和团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主义
C. 义和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D. 义和团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15. 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设地,而割弃使为别国,此坐自遗患。”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
A. 率兵收复新疆 B. 设置新疆行省
C. 取得镇南关大捷 D. 建立理藩院
16. 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材料评价的是(  )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17. 美国学者德里克认为,1927年统一战线内部因党际与党内的分野而爆发了革命策略冲突。这一冲突首先表现为(  )
A. 北伐战争 B.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 戊戌政变 D. 南昌起义
18. 右图是漫画《不彻底的重建》。漫画中的城墙上悬挂着青天白日旗,地上堆放的砖上写着“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漫画作者主要揭示了(  )
A. 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B. 旧军阀旧官僚投机革命
C.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 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
19. 在20世纪中国发生的某次学生运动中,游行队伍打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等口号,这场运动是(  )
A. 五四运动 B. 一二·九运动
C. 国民革命 D. 义和团运动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主要是为了(  )
A. 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B. 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提高中国国防实力 D. 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21.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
A. 改变一些领导人的专制作风 B. 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 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 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22. 下图是安徽凤阳1980—1982年粮食产量,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C.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3.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 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24. “军报记者”新浪官微评论中国维和部队:“中国维和部队成员在世界上最贫穷、危险的国家和地区,守卫着和平和希望。他们不是太阳的后裔,他们是给大地带来光明的太阳。”材料表明中国(  )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日益活跃在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中
C. 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正稳步推进
D. 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5. 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A. 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 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 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 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26. 庄园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
A. 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B.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 促进欧洲城市兴起 D. 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27.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材料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
A. 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 B. 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 隔绝状态被完全的打破 D. 移民促进文化交流
28. 他们(启蒙思想家)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说明(  )
A. 启蒙运动具有全球性 B. 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
C. 牛顿定律具有永恒性 D. 启蒙运动推动科学革命
29. 抓关键词和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在下图的问号处填写你概括的时代主题(  )
A. 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起来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0. 右图是1971年3月18日《解放日报》的报头部分。这是为了纪念哪一历史事件(  )
A. 宪章运动 B. 巴黎公社
C. 十月革命 D. 五四运动
31. 下面的示意图从总体上看,主要揭示了(  )
A.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B.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C.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32. 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罗素认为,“许多人确实有一种倾向于战争的本能”“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罗素的观点(  )
A. 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  B. 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C. 反映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立场  D. 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3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强烈,由此爆发了华夫脱运动。该运动(  )
A. 使埃及获得有条件的独立 B. 使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被废
C. 使英国给埃及以彻底独立 D. 使埃及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34. 正确的逻辑推理在历史学习中很重要。表格内容为大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反应,该事件是(  )
丘吉尔 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斯大林 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
罗斯福 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
A. 诺曼底登陆成功 B. 日本投降,二战胜利结束
C. 珍珠港事件的发生 D.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35. 右图为苏联某个时期“玉米全速前进”的宣传画。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此画出自赫鲁晓夫时期
B. 未能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C. 为苏联实现工业化奠基
D. 片面追求玉米种植规模
36. 自1979年起,英国政府陆续把电讯、港口、航天、汽车等12家大企业以不同的形式私有化。英国政府这一做法(  )
A. 放弃了国家干预 B. 消除了国有经济
C. 推动了通货膨胀 D. 缓解了经济“滞胀”
37. 有人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主宰世界”。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俄国实力衰落 B. 美国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挑战
38.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这一政策是(  )
A. 杜鲁门主义 B. 北约的建立
C. 马歇尔计划 D. 欧洲的联合
39. 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是(  )
A. 苏联模式 B. 赫鲁晓夫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40. 欧洲一体化的最高目标是建立(  )
A. 能源共同体 B. 共同市场
C. 欧元区 D. 政治共同体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20分。
41.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据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总结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1) 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2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4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4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达·芬奇用艺术形象向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禁欲主义宣布:人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它不再是徒有形质,没有七情六欲的模具,人能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丽莎》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如亮丽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与沉寂,给人们的心注入一缕芬芳与希望,成为欧洲人结束中世纪漫长痛苦生活的标志。
——摘编自张岚《人性的觉醒与写实风格的复苏
——浅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油画》
材料二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大力提倡四大原则:“人人为祭司、人人有召命、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他认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为突破欧洲中世纪的黑暗,迎接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材料三 18世纪开创了人类的启蒙理性时代。卢梭在这一时期,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挑战旧制度,傲视传统观念,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在对社会理论的探讨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敢,歌德曾评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1) 材料一中的“时代精神”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娜丽莎》创作的时代背景。(3分)
(2) 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历史影响。(3分)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理解,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4分)
(最新考纲)江苏省2022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试卷(九)
历史 2021.12
答案解析
1. B【解析】 根据材料“遗迹中有石板墓、房址、灰坑、窑址、灶等;遗物有石斧、石锛、石凿等;墓葬没有发现随葬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斧、石锛、石凿等属于磨制石器,墓葬没有发现随葬品说明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故此遗址应处于新石器时代,故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指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万邦时代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遗址中没有青铜器出土,故D项错误。
2. C【解析】 根据材料“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可知,春秋时期中原诸国将秦人视为夷狄。根据“后来,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同一民族内部的兼并战争”可知,战国时期六国人士对秦国的认识发生改变,“戎夷”的标签消失,秦与六国之间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融入到华夏民族之中,所以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所以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依法治国,所以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家天下”观念,所以D项错误。
3. A【解析】 据材料“《史记》记载……但据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可知,《史记》记载的秦律与出土的秦简记载的秦律有较大出入,这说明要想得出历史真相,历史研究应多方取证,故选A项;通过史料和考古实物,很多历史真相是可以真正被认知的,排除B项;有些历史问题用详实的文献资料就可以解决,并非必须依赖考古佐证,排除C项;认知历史的途径有很多,如考古文物、史书、口述资料等,考古只是认知历史的途径之一,并非唯一途径,排除D项。
4. B【解析】 根据题干“诸侯”“对抗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壮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故B项符合题意。
5. B【解析】 观察示意图可知,与a政权并立的是宋、齐、梁,a政权分裂为东魏、西魏,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a政权是北魏,而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故选B项。
6. A【解析】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塔”形态的中国化说明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化,故选A项;中国古代自汉武帝之后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佛塔并非全部为丧葬之用,排除C项;佛塔风格的中国化不能体现宗教跟民众生活联系紧密,排除D项。
7. 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外国蔬菜传入唐朝,使唐朝蔬菜品种日益丰富,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泉州在唐朝时还不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B项错误;西域都护设置于西汉,C项错误。
8. C【解析】 根据材料“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行书,其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9. A【解析】 据“长安”“那烂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实是玄奘西行,答案为A项。
10. D【解析】 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阖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可知,王安石初期的改革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故选D项;分散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加强军事实力,C项错误。
11. A【解析】 材料中朱元璋祖训的内容是不许设立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强化皇权,因此A项正确。
12. C【解析】 片面最惠国待遇使得一国列强从中国掠夺的权益,其他列强也能自动获得。据“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可知,其反映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C项;协定关税指中国进出口关税税额应当与列强协商确定,排除A项;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侨民在别国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该国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排除B项;列强信仰的宗教并不完全相同,排除D项。
13. A【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中国古代农民最直接的要求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因此《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土地的主张对农民最具有吸引力,故A项正确。
14. C【解析】 材料“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反映义和团不能将帝国主义和先进生产力区分开,故选C项;揭帖内容表明义和团反对先进生产力,排除A项;义和团反对的是法英美德俄等列强,排除B项;义和团并未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排除D项。
15. B【解析】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设立了新疆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故选B项。
16. B【解析】 根据材料“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护国战争,故选B项。
17. B【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破裂,故选B项;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当时革命统一战线还没有破裂,A项错误;戊戌政变发生在1898年,时间不符,C项错误;南昌起义发生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D项错误。
18. A【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在重建的挂着青天白日旗的“新政府”指南京国民政府,修建这个政府用的砖是“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说明这个“新政府”仍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19. B【解析】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妄图使华北脱离中国版图,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故选B项。
20.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处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之中,中国急需提升自己的国防实力,因此重点研制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故C项正确。
21. C【解析】 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邓小平旨在强调要完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
22. D【解析】 由材料中粮食产量的变化可知是农业问题,故A、C两项错误;由题干时间“1980—1982年”可知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故D项正确。
23. D【解析】 材料“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故选D项;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电影发展的潮流,与传统道德回归无关,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C项错误。
24. A【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国维和部队成员在世界上最贫穷、危险的国家和地区,守卫着和平和希望”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故选A项;联合国属于国际性组织,不是地区性组织,B项错误;中国维和部队的活动范围不仅仅是中国的周边国家,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25. C【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
26. A【解析】 根据材料“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可见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
27. B【解析】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指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故B项正确。
28. B【解析】 “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表明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故B项正确。
29. B【解析】 题干涉及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其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确立,因此其体现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B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7世纪,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被殖民地区,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
30. B【解析】 1871年3月18日凌晨,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巴黎公社,与材料中“1971年3月18日”“一百周年”相符,故B项正确。
31. D【解析】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再加上他们在东方建立的殖民体系,二者共同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D项正确。
32.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素认为市民的狂热情绪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认识,故B项正确;罗素的观点属于学者个人认识,不能代表整个欧洲和英国统治阶级,A、C两项排除;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故D项排除。
33. 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使埃及实现了有条件的独立,故选A项;英国在华夫脱运动以后并没有完全撤出埃及,在埃及仍然享有特权,排除B项;华夫脱运动并没有使埃及彻底独立,而是实现有条件的独立,英国在埃及仍然有一些殖民特权,排除C项;实现有条件的独立以后的埃及并没有成为共和国,而是成为君主立宪国家,排除D项。
34.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第二天,太平洋战争爆发,罗斯福表示美国“将尽全力把(日本)强加给(美国)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丘吉尔和斯大林对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表示欢迎,C项正确。
35. 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时期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在农业领域推行种植玉米运动,所以该画应该出自赫鲁晓夫时期,但种植玉米运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片面追求玉米的种植规模,最后没有取得成功,A、B、D三项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为苏联实现工业化奠基的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五年计划,C项解读不正确,符合题意。
36. D【解析】 1979年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时期,英国政府的做法是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缓解经济“滞胀”,D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英国政府并不是把所有行业全部私有化,故“消除”表述绝对,排除B项;英国政府的做法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排除C项。
37. C【解析】 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实力不断增强,推动多极化趋势加强,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起到了制约作用,故“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主宰世界”,C项符合题意。
38. C【解析】 根据“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可知这一政策是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实现经济的恢复与振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美国推行的援助欧洲经济恢复的马歇尔计划,故选C项;杜鲁门主义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北约是军事政治组织,都和经济恢复无关,排除A、B两项;欧洲的联合不是美国的主观意图,排除D项。
39. D【解析】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改革收效甚微,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所以,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D项。
40. D【解析】 欧洲一体化的最高目标是从经济共同体过渡到经济政治共同体,故选D项;A项是经济共同体的一部分,排除;B项是经济共同体的一部分,排除;欧元区是经济货币联盟,仍然是经济共同体的一部分,排除C项。
41. (1) 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消极: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 “小变”: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立新式海军。进步:康有为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 原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理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42. (1) 时代精神:人文主义。时代背景: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
(2) 核心思想:“因信称义”。影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 理解: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坚持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原则,认为人民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推翻专制制度,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体,即民主共和政体。发展:宣扬理性主义,提出未来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