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一)(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一)(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1 16:1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新考纲)江苏省2022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试卷(一)
历史 2021.12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文化,出现最晚的是(  )
A. 大汶口文化 B. 二里头文化
C. 龙山文化 D. 仰韶文化
2.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 推行县制 B. 奖励军功
C. 奖励耕织 D. 编制户口
3.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黄瓜等新物种,玻璃及糖等的制造技术。上述传播(  )
A. 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主要物质内涵 B.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
C. 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 D. 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
4. 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  )
A. 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 B. 司马氏的统治已难以维系
C. 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D. 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
5. 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
A. 儒学独尊 B. 三教合流
C. 儒学式微 D. 理学形成
6. 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体现了佛教在南北朝的繁盛。下列关于佛教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民众提供精神寄托 B.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C. 始终得到统治者支持 D. 挑战儒家正统地位
7.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然)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  )
A. 民族交融 B. 经济重心南移
C. 士族南迁 D. 地处运河枢纽
8.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可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朝廷委派的继承人往往无法立足,朝廷也无可奈何。史学界对以上现象称之为(  )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朋党之争 D. 五代十国
9.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 爱国忧民的情怀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10. 右图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政治制度运行流程图。该制度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九品中正制    D. 三省六部制
11. 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制度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通判监督制度 D. 行省制度
12. “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是(  )
A. 朱熹 B. 程颐
C. 顾炎武 D. 董仲舒
13. 陈徽言在《武昌纪事》中评论说:“粤寇之陷省城,自武昌始。先是广西、湖南省城被围,皆守至数月,卒能待援师之集得全。惟武昌守不及二旬。……自是顺流而下,若安庆、若金陵,皆无守志矣。”材料评论的是(  )
A. 太平天国进军南京 B. 鸦片战争武昌沦陷
C. 侵华日军攻陷南京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14.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
甲 乙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15. 1877年,李鸿章派人筹建开平矿务局,于1879年开始使用外国机器开采煤矿,产量逐年增加……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 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据此可知,开平矿务局的创办(  )
A. 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 使“实业救国”思潮成为时代主题
16.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维新变法 D. 颠覆孔孟学说
17. 近代中国“原本以暴力开始的运动,到了后来确实归于一种宁静的悄悄变革……不可一世的至上君主悄然退位,最高的政治权力有条不紊地转移”。这场运动(  )
A. 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 B. 成功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深刻改变了农村的传统习俗 D.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8. 1920年春,长沙女青年李欣淑为反抗包办婚姻毅然出走,她还登报声明:“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道前进!”这反映了(  )
A. 婚姻自由成为社会风尚 B.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国民革命运动成就突出
19. “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歌谣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华北事变
20. 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材料中“很大的损失”(  )
A. 源于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 B. 宣告城市革命道路失败
C. 促使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导致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21. 1938年春,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等人专程拜望八路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等,感谢八路军“对于忻口战事有极大帮助”,盛赞其“是复兴民族的最精锐的部队”。材料中的“忻口战事”(  )
A. 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 B. 标志着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C. 体现了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 D.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22. 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 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 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 渡江战役,解放全国
23. 推动新中国参加下表所列国际会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参加时间 参加会议或组织名称 与会国家数量
1949年11月 亚澳工会代表会议 14个
1952年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 37个
1954年 日内瓦会议 5个
1955年 万隆会议 29个
A. 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迎来建交新热潮
C. 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
D. 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24.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最先突破这一“禁区”的是(  )
A. 安徽省 B. 广东省
C. 江苏省 D. 福建省
25.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建交浪潮,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促成这次建交浪潮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 中美之间关系实现正常化
26.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与鼓浪屿的开发开放直接相关的是(  )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D. 上海浦东开放
27.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汉谟拉比法典》由某种文字书写而成并雕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流传至今。这种文字是(  )
28. 646年,日本最高统治者颁布改革诏书规定:一切土地收归国家所有,政府把土地按一定标准授予农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田租贡物,并服徭役。这次改革(  )
A. 标志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B. 类似中国西周的井田制
C. 与唐朝均田制完全一致 D. 效仿西欧的土地庄园制
29. 据统计,麦哲伦船队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这表明当时(  )
A. 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 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 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30. 右图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 西欧庄园经济发达的产物
B. 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 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 中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培育
31. 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里面的绘画和广场上的雕刻,主题是宗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一些朝圣或形容神迹的故事,其中又隐含着许多为了信仰而不惜挑战权威的故事。这说明文艺复兴(  )
A. 否定天主教会权威 B. 推动了信仰的自由
C. 追求人的自身价值 D. 恢复古典传统文化
32. 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完整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 召开三级会议 B. 攻占巴士底狱
C. 制定人权宣言 D. 颁布1791年宪法
33. 如下图所示,推动采矿、交通运输业革命的动力是(  )
19世纪早期英国煤矿
1825年的火车机车
A. 珍妮机 B. 蒸汽机
C. 发电机 D. 内燃机
34. 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巴黎公社的建立 D. 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
35. 19世纪末,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是(  )
A. 埃及反英斗争 B. 苏丹马赫迪起义
C.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D. 伊朗立宪革命
36.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  )
A. 战役规模巨大 B. 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 持续时间特别长 D. 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37. 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该“历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实施(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38. 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尼赫鲁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曾经给印度造成“厄运”的列强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39.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的哪一项活动激起美国学生发起声势浩大的运动(  )
A. 美国侵略朝鲜 B. 美国侵略越南
C. 美国侵略巴拿马 D. 美国干涉中东地区
40. 冷战时期,北约和华约等军事政治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
A. 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 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C. 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20分。
41.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晋西北山地许多农民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据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总结
(1) 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4分)
(2) 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2分)
(3)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2分)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经验。(2分)
42. 解读和运用史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他(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材料二 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它的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以上均摘编自[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 阅读材料,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根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两国形成外交对立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分别简述图1和图2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4分)
图1 柏林墙遗址
图2 国际格局变化结构图
(3) 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历程。(2分)
(最新考纲)江苏省2022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试卷(一)
历史 2021.12
答案解析
1. B【解析】 二里头文化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之后,龙山文化则在此之前,后者又晚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 B【解析】 秦国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军队战斗力提升无关,均排除。
3. C【解析】 农作物品种及手工业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有助于丰富沿线各民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故选C项;中国传出或引进的物品及技术只是当时物质生活的一部分,“主要物质内涵”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就已开通,排除B项;造纸术、印刷业、玻璃及糖的制造技术并不属于农业技术,排除D项。
4. C【解析】 刘渊立国号为“汉”是为了给自己建立的政权寻找合法性,借接续汉朝的帝统扩大影响力,反映出匈奴人对汉民族文化的吸收,故选C项;“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说明匈奴与汉族关系并不好,排除A项;东晋政权也是由司马氏建立的,排除B项;刘渊追尊蜀汉后主只是反晋的口号,排除D项。
5. B【解析】 根据“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三教合流的局面,B项正确;A项出现在西汉,排除;儒学式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D项出现在宋代,排除。
6. C【解析】 古代中国存在灭佛行为,如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C项错在“始终”,符合题意;A、B、D三项对佛教的描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7. A【解析】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顺应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通过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材料中的“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是孝文帝改革后民族交融的结果,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带动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排除B项;士族南迁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C项;北魏时期大运河尚未开凿,排除D项。
8. B【解析】 据题意可知,唐代中后期节度使在属地内拥有任免官吏、世袭统治的特点,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割据势力,史学界将此现象称为藩镇割据,故选B项;安史之乱指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排除A项;朋党之争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斗争,排除C项;五代十国局面出现在唐朝灭亡以后,排除D项。
9. B【解析】 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杜甫有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故D项错误。
10. D【解析】 从流程图上可以看出,中书省按请来的旨意拟诏,然后交给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对中书省诏令有封驳权,没有异议则交尚书省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了相权,保证君权的独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选D项;三公九卿制下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图表内容不符,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制度,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制度,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流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11. D【解析】 从材料“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省制度,故D项正确;A项是秦朝开创的,B项是隋唐开创的,C项是宋朝设置的,排除A、B、C三项。
12. C【解析】 根据“游历北方……力求记载的真实……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可以看出“他”主动走出家门进行实地考察,追求崇实致用的学风,C项顾炎武符合。“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反映的是顾炎武生活的晚明时代理学僵化,流于空疏的现象。
13. A【解析】 材料“粤寇之陷省城,自武昌始。……自是顺流而下,若安庆、若金陵,皆无守志矣”反映了太平军攻陷武昌后,顺江而下,威逼南京,故选A项;鸦片战争中英军从广州沿海路北上后,顺江而上,只到达南京,排除B项;由“粤寇”,可知并非日寇,排除C项;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4. A【解析】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5处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B项错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D项错误。
15. B【解析】 从材料中的“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可以看出,开平矿务局的创办使得外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有所减少,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开平矿务局的创办对自然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工业中出现“实业救国”思潮,不是在洋务运动中,排除D项。
16.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C项符合题意;《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性较强,真实性不高,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目的是对传统儒学体系进行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也不是颠覆孔孟学说,故B、D两项错误。
17. D【解析】 从材料中“以暴力开始的运动”和“君主悄然退位”可以确定这一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A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B项错误,当时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D项符合史实。
18. B【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欣淑反对包办婚姻,与封建思想作斗争,结合1920年的时代特征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仅从材料中的个例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社会风尚,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共和理念,排除C项;1920年国民革命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项。
19. A【解析】 根据“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指重大历史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华北事变不符合“小鬼便抢占沈阳”,排除B、C、D三项。
20. D【解析】 1927年的八七会议已经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项;1927年秋收起义等失败表明城市革命道路失败,排除B项;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促使毛泽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由于王明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故选D项。
21. C【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因此才会有材料中的慰问事件,这也体现了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C项正确;A项是武汉会战,排除A项;B项是武汉会战后,排除B项;D项是淞沪会战,排除D项。
22. A【解析】 材料“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出自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因此A项正确。
23. A【解析】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是希望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以保证国内经济建设,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参加国际会议的国家数量,没有涉及与会国与中国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国家不全是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会议并非都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故D项错误。
24. 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故A项正确。
25. D【解析】 由材料“20世纪70年代……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故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并未推动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12月,故B项错误;“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在1955年,故C项错误。
26. 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鼓浪屿是厦门的一部分,1980年厦门等四个城市开放为经济特区,推动了鼓浪屿的开发,故A项正确。
27. B【解析】 《汉谟拉比法典》是用楔形文字篆刻的。
28. A【解析】 材料中的改革是日本“大化改新”,其标志着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故A项正确;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排除B项;均田制只是把国家控制的土地进行分配,不是“一切土地”,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9. C【解析】 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欧洲社会出现一股“寻金热”,材料中船员分布的广泛性正是这一热潮的体现,而欧洲人的这一热情是推动航海活动的社会基础,故选C项;当时领导航海活动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政府在航海方面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地圆学说是否得以证实,得到证实的标志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D项错误。
30. C【解析】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全球物种大交换,使原产于美洲的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故选C项;庄园经济是欧洲经济模式,题中物种原产美洲,排除A项;明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题中所述物种是由国外传入中国的,并非中国劳动人民培育的,排除D项。
31. C【解析】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结合材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故选C项;文艺复兴批判了天主教会而没有否定其权威,排除A项;宗教改革推动了信仰自由,排除B项;D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
32. 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中,完整体现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新秩序的是颁布1791年宪法,D项正确;三级会议只是要求限制王权,没有明确新社会的政治秩序,A项错误;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未体现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秩序的理念,B项错误;《人权宣言》明确了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没有完整体现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理念,C项错误。
33. B【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知,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是蒸汽机,B项正确;珍妮机是纺织业中的发明,排除A项;C、D两项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
34. B【解析】 由材料“1848年”“两个德国人”“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等信息可知,这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项正确。
35. C【解析】 “埃及反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伊朗立宪革命”都以失败而结束,只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取得胜利,因此C项正确。
36. D【解析】 从“绞肉机”“地狱”等可判断战役极为残酷,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37. D【解析】 根据材料“1933年”“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农业集体化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故D项符合题意。
36. 〖ZK(〗D〓〖HTH〗【解析】〖HTSS〗 题干材料表明中国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故选D项;题干材料未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片面,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ZK)〗 38. B【解析】 二战后,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
39. B【解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发起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运动,故B项正确。
40. D【解析】 两极格局解体后,冷战对峙逐渐被经济合作所替代,这突出反映了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41. (1) 经济:在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2) 辛亥革命事业:反帝反封建。
(3) 方式: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 经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形成统一战线,顺应时代潮流。
42. (1) 影响:推行冷战政策。原因: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根本原因:两国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2) 图1:德国统一,两极格局逐渐解体。图2:当今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主要政治力量。
(3) 历程:两极格局的建立到解体,多极化的出现到加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