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15世纪末,葡萄牙里斯本还是一个处于世界边缘的城市,仅仅数年间,便成为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里斯本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 工业革命的兴起 B. “价格革命”的出现 C. 海洋贸易的发展 D. 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2.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 分割宰相职权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改革科举制度
3.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4.“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
A. 秦亡教训 B. 汉承秦制 C. 文景之治 D. 贞观之治
5.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而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中枢运行体制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6.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A. 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 江南经济的开发 C. 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 对外贸易的繁荣
7.《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
A. 战后社会改革 B. 实行幕府统治 C. 建立法西斯专政 D. 大化改新
8.下图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签订协议后的情形,该协议规定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 B. 新兴独立国家地位开始提升
C. 美国经济总量居于各国之首 D. 布雷顿森林体系进一步强化
9.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旗袍,吸收了许多西方设计理念,出现了斜肩(也称破肩)、胸腰部捏省道、拼接等西式裁剪的旗袍,面料也推陈出新。无论体形胖瘦,爱美女子总能穿着旗袍展现自己美的一面。这反映出( )
A. 中西融合促进了旗袍发展 B. 纺织进步是服饰革新基础
C. 当时市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D. 旗袍国际化趋势日渐增强
10.鸦片战争前,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把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潘国”“蛮夷”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往往以“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称西方国家,以“列强”指称英、法、美、德、日等国家的现象增多。这一变化表明( )
A. 民众对近代外交理念的认识日益全面 B. 清朝政府放弃了传统的外交政策
C. 国人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趋于客观 D. 国人对外国的态度由狂妄自大变成崇洋媚外
11.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对于这次运动高潮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都呈现出反帝反封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都是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C.都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展程度最低
13.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宣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 )
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
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
14.《弟子规》列述了弟子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其中的“首孝弟”采用了《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同“悌”)”的文义。“首孝弟”的制度渊源可能是 ( )
A.君主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15.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
A. 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 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 加强了皇权 D. 防止了分裂割据
16.下列有关印度独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B. 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印度人民的利益
C. 1947年英国同意印度独立
D. 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都成立了共和国
17.1933年,美国政府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棉田,屠宰了20多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政府此举( )
A.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B.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C.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D.有利于缓和劳资间的矛盾
18.明代中后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苏松太等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而积 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出现了要从区域外的湖北、江西、安徽等产粮区输入大 米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读下表,据此能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②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③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④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1500年到1650年间从美洲流向西班牙的金银多得令人咋舌,其中大部分又流向了中国,用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据此可知( )
A.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制度变革 B. 西班牙获取大量资本原始积累
C. 三角贸易推动世界市场发展 D.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较突出
二、问答题
21.材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士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 ,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他主贵…或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在12世纪西欧就出现了星罗棋布大小不等的城市,城市商业及手工业繁荣起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材料三 城市的复兴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西欧文化教育注入了活力,活跃的社交生活和相对宽松的环境则为人们自由思考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一些追求知识的市民聚集到一起,兴办教育,大学应运而生。大学的诞生标志着西欧社会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高等教育与研究单位,形成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大学不仅成为整个社会知识积累与传承的重要场所,而且逐渐成为新思想和新发明的中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和科技的进步,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归纳西欧城市兴起的作用。
四、综合题
2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五、论述题
24.
有学者认为: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政治制约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
——李招娣《析近代以来服饰的政治元素》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认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认识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2.【答案】 C
3.【答案】 C
4.【答案】 C
5.【答案】 D
6.【答案】 B
7.【答案】 D
8.【答案】 A
9.【答案】 A
10.【答案】 C
11.【答案】 C
12.【答案】 B
13.【答案】 C
14.【答案】 C
15.【答案】 C
16.【答案】 B
17.【答案】 C
18.【答案】 B
19.【答案】 A
20.【答案】 D
二、问答题
21.【答案】 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培养骨干力量;积累建设经验;提供深刻教训。
三、材料分析题
22.【答案】 (1)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大学诞生的作用。
大学的诞生标志着西欧社会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高等教育与研究单位,形成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和科技的进步,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四、综合题
23.【答案】 (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3)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五、论述题
24.【答案】 评分标准: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史实准确。
主题观点 史论结合 逻辑表达
一等 紧扣材料主题,观点合理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二等 符合材料主题,观点基本合理 只罗列史实,史实基本正确 条理较清晰,基本符合逻辑
三等 基本符合主题,观点不够合理 史实不够准确 条理不清,缺乏逻辑
示例:赞同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变革推动了服饰的变化这一认识
论述:鸦片战争后,随国门洞开,西服等服饰开始传入中国,服装出现土洋并存的状况。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建立后,推动西装流行、中山装出现、旗袍改良,服饰出现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化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受两级格局和国内“左”的错误影响,干部服、列宁装、连衣裙等服饰一度流行,体现了朴素单一、政治色彩强烈的特点。改革开放后,随社会环境的改变,服饰变化呈现个性、新颖,美观、开放的特色。总之,近现代服饰由保守、等级森严、单调、呆板向开放、美观、方便、平民化发展的变化反映了国内的政治变革及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