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巩固政权:多领域、多举措
改造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
(1)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2)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①定国名、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2、标志:
(1)1949.10.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3、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9日)》
材料二
①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②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二、巩固政权:多领域、多举措
1.背景:
(1)政治上: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经济上: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3)外交上: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威胁。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 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政治: 剿匪镇反(1949-1951)
追歼残敌
镇反剿匪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2.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
过程:
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影响:
①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②沉重打击美国侵略势力,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冰血长津湖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3)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背景:新中国成立初,国家财政困难,商人趁机投机倒把,加剧物价飞涨;为稳定市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措施: ①“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②统一财经: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结果: ①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①新中国刚成立,全国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只有将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目的
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
49%
(4)土地改革(1950-1952):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5)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中国:
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对世界:
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目的: 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2)过程:
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并倡导
3)意义:
③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7月)
1)背景:
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2)主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地位: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4)中国作用:
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达成日内瓦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停战,缓和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5)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④ 万隆会议(1955年)
1)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系列民族国家获得独立。
2)内容: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4)成果:《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
背景:
A. 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的破坏;
B. 与会国之间因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
同:
异:
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和平、发展经济。
求同: 共同的发展
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链接:万隆会议上的中国智慧——“求同存异”
三、改造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
(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953--1956底)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3)一五计划(1953-1957)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主要成就:
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1954年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三大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思想领域: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思想领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1、概念
2、形成
3、发展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以后)
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过渡时期:
(1949-1956)
链接: 毛泽东思想
【课堂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标志: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
抗美援朝
参加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经济领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外交方针
外交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