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1 11:1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佛山市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联考
历史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学者研究发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少有中层来的,从民间钻出来的下层人士,吸收了中层里散乱的成员,构成了反秦队伍。秦代的缺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其意在强调秦朝
A.郡县制的成效有限 B.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C.基层管理制度欠缺 D.官吏集团效率低下
2.周王不是不想集中权力,而是条件不允许。说到底,是钱的问题,周王没有通过编户齐民直接控制税收的体制,也不大可能有后世的俸禄制度。由此可推知
A.贵族制度建构于编户齐民体制之上 B.政治制度的变革依托经济的发展
C.权力集中的根本在于实行俸禄制度 D.封邦建国造成西周诸侯分裂割据
3.十八世纪中叶以前,在广州与中国进行海上贸易的西方国家,没有一个在贸易额上占绝对优势。到19世纪30年代末,中外海上贸易的百分之八十是中英双边贸易(不包括鸦片走私),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闭关政策导致鸦片战争爆发 B.中英经济的互补性较强
C.中英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 D.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4.西汉利用均输、平准机构,建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商业网,消除各地价格差异,由此出现了“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结果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体现了西汉政府
A.实行重农抑商以维护统治 B.为商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C.试图淡化区域经济的差异 D.旨在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5.宋代,专供城区蔬菜的蔬圃大量出现,京城地区的蔬圃多为皇室和贵族私产。《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真宗时) 宜春郡主高氏言,蒙恩赐城西蔬圃,望蠲(免除)其常租。上曰:“租税所以备军须,免之,则后援例者众。”不许。据此可以推断出宋朝
A.市民阶层壮大 B.市坊界限打破 C.中央集权削弱 D.国家积贫积弱
6.1701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了威廉和玛丽死后的王位继承问题;国家颁布的每项法令必须经枢密院大臣签字方能生效;司法官为终身制,只有不称职者方可被国王免职。这一规定意在
A.解决王室财政困难 B.防止司法体制走向腐败
C.完善议员选举制度 D.通过立法巩固民主政治
7.自1 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至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在长达86年的时间内,法国先后更改国名多达5次,颁布宪法多达11部,这一现象说明法国
A.国家的统一尚未完成 B.民主化的进程已经中断
C.走向共和历程的艰辛 D.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强大
8.15~18世纪,伦敦有成百上千个咖啡馆,顾客围坐在一张大桌边,啜饮咖啡(一杯只要1便士)、寒暄叙旧、交换新闻。19世纪初,掌握话语权的政治人物、文化精英渐次归隐于实行会员制的封闭型俱乐部,劳工大众再次回到简陋喧闹、对现实冷漠超然的酒吧中,咖啡馆逐渐没落。伦敦咖啡馆的衰落从本质上反映了
A.平等主义精神的发展 B.公共空间功能的演变
C.社会层级分化的加剧 D.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
9.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根据下图判断
A.图1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图2标志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图3有利于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三者都体现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性
10.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A.要尊重人类文明的民族性和多元性 B.文明交流受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C.通过交流可以消弭文明之间的对抗 D.偏见和误解严重阻碍文明间的交流
11.下表所示是1949年美国政府相关机构拟定的文件。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时间 主要内容
1949年3月29日 美国国务院认为东南亚的资源丰富、地缘位置重要,应将其“视为由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和日本构成的巨大新月形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9年12月23日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题为“美国对亚洲的立场”的文件,认为美国目前对东方的基本战略是战略防御:“阻止共产党在亚洲进一步扩张”
A.国力相对下降,调整对外战略 B.推行遏制政策,谋求世界霸权
C.改变扶蒋政策,维护在华权益 D.调整对日政策,应对苏联威胁
1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对下面年代尺空白处相关史实描述正确是
A.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B.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C.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13.1952年,中国民族自治区的类型有如下三种:由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别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这表明,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已正式确立 B.体现出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全新局面
14.1949年成立的首届中央人民政府中,副主席6人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4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2人;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9人。在政务院所辖的34个部、会、院、署、行中,担任正职的党外人士14人。这说明新政府
A.使人民当家作主 B.得到民众广泛拥护
C.是民主联合政府 D.实行无产阶级政权
15.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9 1 0 0
此表反映出当时新中国
A.外交发展面临一些困境 B.深受两极格局对峙影响
C.贯彻“一边倒”外交方针 D.外交方针遭到西方抵制
16.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就开始了在华的大规模宣传活动,并在战后保留了战时在华宣传机构,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美国政府却几乎无法对中国大陆展开有效的宣传战,于是华人众多的东南亚便开始成为美国对华宣传的主要阵地。造成美国对华宣传阵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对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 B.国民党已经丧失了大陆的政权
C.西方奉行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 D.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二、非选择题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 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酋长管理。 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嘹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
唐朝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首领管理事务,可世袭;设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确立军镇屯戍制度。 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清朝前期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 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并简述其历史意义。(8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陆路贸易的补充。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非洲东北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阀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该民俗活动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引自央广网2020年12月17日相关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中外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的意义。(8分)
19.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充满着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19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序号 时间(年) 历史事件
①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② 1789 法国大革命爆发
③ 1832 英国议会改革
④ 1840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⑤ 1848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⑥ 1871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⑦ 1872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⑧ 1876 贝尔发明电话
⑨ 1894 中日爆发黄海海战
⑩ 1895 孙中山领导广州起义
从上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序号,确定一个主题,对所选的主题做出历史解释。(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为了振兴安史之乱后陷于极度困境的国家财政,整顿濒于崩溃的唐王朝经济,刘晏着手经济改革。漕运改强制的劳役制为雇佣劳动制。盐政改官收、官销的官营专卖制度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以民营为主的产销制度。在不产盐、且距产盐区遥远的边荒地带和一般盐商不愿去的地方,由国家运一部分盐贮于这些地区,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给老百姓,以防止少数盐商抬高盐价,获取暴利。刘晏坚持“以养民为先”“富其国而不劳于民”的思想原则,对户税和地税进行全面改革。他下令降低税率减轻税负,并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
——摘编自周道生《论刘晏的经济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经济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经济改革的影响。(6分)
佛山市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联考
历史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A D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B C A D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治理方式与措施多元化,以笼络安抚为主;治理方式前后相承,不断发展;因俗而治,边疆与内地、边疆内部差异化明显;边防安全在边疆治理中占据较高地位。(6分)
(2)发展:边疆治理研究强化;边疆治理政策趋向统一;海防与塞防同时受到高度重视。(3分)
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主权与民族意识的觉醒。(5分)
【解析】
(1)据材料一“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可知治理方式与措施多元化,以笼络安抚为主;由材料一表格纵向来看,治理方式前后相承,不断发展;从材料一“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可知因俗而治,边疆与内地、边疆内部差异化明显;由材料一表格纵向来看,边防安全在边疆治理中占据较高地位。
(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可知边疆治理研究强化;由材料二“‘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可知,边疆治理政策趋向统一;海防与塞防同时受到高度重视。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可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材料二“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材料二“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可知有利于国家主权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8.【答案】
(1)原因: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崛起,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宋代商品经济及海外贸易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宋代造船、航海技术先进(或答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专门机构管理。(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2)意义:促进了中华文明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明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为人类更好地利用海洋提供了智慧。(8分,任答其中4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结合宋代的史实可知,政治上,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崛起,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及海外贸易发展以及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技术上,宋代造船、航海技术先进(或答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据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可知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据材料二“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该民俗活动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可知推动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交融;据材料二“‘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可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据材料二“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可知为人类更好地利用海洋提供了智慧;据材料二“‘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可知促进了中华文明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促进了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明发展。
19.【答案】
参考信息:①③⑦(2分)
主题: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近代化进程(2分)
论证: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机器大生产的蒸汽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需求更多的政治权力,于是英国政府实行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纷纷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推动了西方国家的政治近代化。工业革命还加剧了殖民扩张,列强的入侵让中国遭受巨大灾难,同时也让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便是其中代表,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进程。(6分)
结论:总之,工业革命不仅引发英国的政治变革、推动西方国家的政治近代化,还通过殖民扩张将工业文明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动人类近代化进程。(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材料中列举了很多序号信息,要想确定序号,首先得确定主题,如主题为“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近代化进程”,则需要选序号①③⑦;如主题确定为“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则序号应选为①③⑨等;如果选的主题是“工业文明推动近代化进程”即序号①③⑦,就从工业革命的内容与近代工业的兴起的内在联系来进行说明。近代化的核心就是工业化,即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科学化、理性化。论述时,我们要一定要将选用的①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③英国议会改革,⑦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紧紧围绕主题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近代化进程的内在联系来展开。
20.【答案】
(12分)
(1)特点:以解决封建国家财政危机为目的;用商品经济原则和市场经济的法则实行经济改革;关注民生;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6分,任答3点得6分)
(2)影响:大大增长了唐帝国的财政收入,延缓了唐中央政权的覆亡;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使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减轻了人民的赋役负担,改善了民生,有助于人民生活安定;刘晏的改革思想为后世历代改革家所肯定和效法;维护封建专制皇朝的统治为根本目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6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
(1)据材料“为了振兴安史之乱后陷于极度困境的国家财政”可知,以解决封建国家财政危机为目的;据材料“盐政改官营专卖制度为......以民营为主的产销制度”可知,其采用了商品经济原则;据材料“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给老百姓,以防止......”可知,其还利用了市场经济的法则实行经济改革;据材料“坚持‘以养民为先’‘富其国而不劳于民’的思想原则”可知,关注民生;刘晏的改革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的,结合材料“由国家运一部分盐......”可知,其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2)本问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分析,积极方面,又可以从对当时和对后世展开,对当时而言,据材料“为了振兴......极度困境的国家财政,整顿濒于崩溃的唐王朝经济”可知,其改革的原因是为了拯救财政危机,且再据材料“对户税和地税进行全面改革”可知,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故其改革大大增长了唐帝国的财政收入,延缓了唐中央政权的覆亡;据材料“盐政改......官营专卖制度为......以民营为主的产销制度”可知,其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从而使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材料““坚持‘以养民为先’‘富其国而不劳于民’的思想原则”可知,其关注民生,故减轻了人民的赋役负担,改善了民生,有助于人民生活安定;从对后世而言,其改革思想为后世历代改革家所肯定和效法;消极方面,据材料“为了振兴......国家财政,整顿......唐王朝经济”可知,其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唐朝的发展,以维护封建专制皇朝的统治为根本目的,故属于体制内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