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7次联考历史试题(扫描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7次联考历史试题(扫描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1 16:51:35

文档简介

六校联考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D B A B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B D A D B D B B
21 22 23 24
C D B C
1.D
【详解】
材料“而是托祖先转达”体现了商代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故D项正确;A项和材料“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的描述不符,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王权借助神权进行统治,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田氏取齐”指的是战国初年,齐国的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的史实;“六卿分晋”指的是战国时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秉持国政,相互兼并,导致晋室瓦解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周的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所以出现了“田氏取齐”“六卿分晋”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卿大夫取代诸侯,而非异姓诸侯日益坐大,排除A项;大夫势力左右政权反映的是材料表面现象,而非实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而非权威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一改夏商周三代以天命维系君权的做法,只字不提天命,只是颂扬自己的丰功伟业,为解决战乱不休的局面,秦始皇身体力行,兴兵诛残贼,并“亲巡远方黎民”,这体现出秦始皇靠自己的能力树立了君主的威信。这一变化反映了君主集权的强化,B项正确;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贵族政治的瓦解,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秦朝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项;“天命观念的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都是由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由于经过秦末战乱,经济凋弊,汉初需要通过“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经济,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得到了恢复,汉武帝要建立大一统,所以迫切需要新的指导思想,故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项正确;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主要受统治者的需要决定的,与A、C项无关,排除A、C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项。
5.B
【详解】
据材料“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选项正确;材料提到,“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可见“避恶逐疫”的主旨其实是有所削弱的,A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习俗,C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D选项错误。
6.A
【详解】
材料“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强调的是藩镇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A项正确;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藩镇割据不利于维护中央政府权威,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
开元前宰相是兼职的,开元后宰相是专职的,这一专职化有利于宰相专心政务,减少了行政环节,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故选择B项;材料“始崇其任”是宰相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排除A项;宰相专职化容易导致相权膨胀,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宰相专职化没有带来宰相集体议政的变化,排除D项。
8.A
【详解】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与传播佛教文化有关,故选A项;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不是开疆拓土,而是文化交流,排除B项;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不是促进民族融合,也不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CD项。故选A项。
9.B
【详解】
据材料可知,北宋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北宋为了防止出现唐末五代藩镇割据而采取的措施,B项正确;变革地方行政体制不是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这些措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这些措施不全是监察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材料“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体现了战争不利于宋朝,宋朝希望停战。材料“从而给夏国的经济以致命的一击。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议和”则体现了停战也符合西夏的利益,综上可知,宋夏议和符合宋夏双方实际情况,故C项正确;A项只是从宋朝当方面来说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11.A
【详解】
材料“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妇女拾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是对市民生活的描述,体现的是世俗生活的乐趣,A项正确;B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与都市生活描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朱棣时期,皇帝对内阁逐渐倚重,体现了内阁辅政功能得到发挥,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明代并未重置宰相,而且内阁与宰相不同,排除选项B;根据所学,明代军政大事依然由皇帝决断,并未体现民主化趋势,排除C。
【点睛】
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得出内阁为皇帝所倚重,进而可知,内阁辅政功能得到发挥。
13.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叶以来的江南地区,农耕成为副业,丝织业成为主业,而农家雇佣邻近农民来种田,说明当时农业中出现了市场行为,农耕经济的市场化趋势逐渐加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江南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工商业水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工商业领先全国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到丝织业贸易,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出政府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
根据大事年表涉及的内容可知,这些事件是清初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和举措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因此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日益巩固,D正确;大事年表中未涉及君主权力的变化,排除A;抗击外来侵略在大事年表中没有列举,排除B;大事年表涉及的主要是内部矛盾,不属于民族矛盾,排除C。
15.A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华倾销商品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没有体现《南京条约》导致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没有具体的贸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
材料反映了李鸿章“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说明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创办了近代工业,开始了早期工业化尝试,D项正确;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并没有完全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企业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新政维护了清政府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洪秀全取名之意是以自己为人王且以自己为太平天国的中心,其取得政权后贪图享乐,不关心政事,农民阶级的落后性暴露无遗,说明太平天国领导阶层无法超越自身的阶级属性,B项正确;材料谈及洪秀全个人享乐行为,而不是整个政权的行为,排除A项;材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阶层无法超越自身的阶级属性,C项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
根据材料“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可知三次战争促使了中华民族不断反思,从闭关锁国、虚骄自大逐渐转向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从技术逐渐深入到制度,使中国逐渐向近代化转型,D项正确;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对侵略战争的反映,与世界格局无关,排除B项;战争只是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反思自我,从而实现国家进步的催化剂,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传教士根据其需要翻译西方史学著作,攻击暴力革命,受到梁启超的称赞,反映出当时思想的多元化,说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复杂性,B项正确;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崇的并非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了解西方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传教士和梁启超对西方史学著作的改造和利用,不能说明西方传教士在为殖民战争辩护,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
《辛丑条约》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是因为列强改变了侵华政策,由通商、瓜分中国到控制清政府作为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B项正确;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遇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排除A项;《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晚清时期,清政府逐渐与列强勾结,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
依据材料“王朝往往释放一些原本属于一人或少数人专断的权力,而让社会大众对于国家决策过程增加参与力道,让人民感受他的意见有成为政策之可能。”解读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错误,清政府放松民间办厂的限制是经济方面的变革,不是增加民众对于国家决策过程的参与力道;B选项错误,废除科举制,采用新学制是教育方面的改革,不是增加民众对于国家决策过程的参与力道;C选项正确,“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仿效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增加民众对于国家决策过程参与力道的政治变革;D选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不是专制王朝,与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D
【详解】
根据材料“很快又宣布‘严守中立’”“袁世凯1911年11月复出组阁,11月下旬,北洋军攻占汉阳、汉口,12月初,南北议和在上海开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竭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当大总统,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袁世凯的政治阴谋处处得手,D项正确;根据材料“帝国主义先是主张武力镇压革命,很快又宣布‘严守中立’”可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政局变化并不是束手无策,排除A项;根据材料“北洋军攻占汉阳、汉口,12月初,南北议和在上海开始”等信息可知,袁世凯在1911年11月复出组阁后促进了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的结束,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对南方革命党人不利,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
责任内阁制设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约束袁世凯,防止其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政体。而袁世凯将之改成总统制,目的是要实行独裁专制。这一变化说明民主政治实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与专制进行激烈的斗争,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独裁统治受到猛烈冲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完全缺乏”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不能说明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
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的措施适应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并不能顺应民众的普遍要求,故D项错误。故选C项。
25.
(1)注重德行(或品德)——注重门第——考试成绩。(6分)
(2)关系:科举制是由察举制发展而来。(2分)
(3)影响:①科举制是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发展和繁荣;⑤对后世近代西方文官选拔制度和现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制度、高考制度都产生深远影响。(6分)
(写到3点即给6分)
【详解】
(1)结合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察举制注重德行,根据材料“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根据材料“试策”“应试”“然后为真正考试”可概括出科举制选官标准为考试成绩,因此我国古代汉朝、魏、唐朝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注重德行(或品德)——注重门第——考试成绩。
(2)根据材料“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可概括出科举制是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3)根据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接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发展和繁荣;⑤对后世近代西方文官选拔制度和现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制度、高考制度都产生深远影响。
26.
(1)活力表现:人口流动与迁移规模大;地域性的商业中心和商帮形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大宗交易盛行;政府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控制减弱;人口迅猛增长,社会分成加剧。(6分)(写到3点即给6分)
(2)政治上,西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西方掀起工业革命浪潮,而中国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思想上,西方出现思想启蒙运动,而中国实行思想专制,钳制人们思想。(6分)
(3)18世纪的中国尽管出现诸多活力现象,呈现封建社会少有的康乾盛世局面,可是与西方相比,显然是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注定要落后挨打。(2分)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18世纪中四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地区大量移民”可归纳出人口流动与迁移规模大;根据材料“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有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地域性的商业中心和商帮形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大宗交易盛行;政府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控制减弱;人口迅猛增长,社会分成加剧。
(2)理由:关于本题作答需要结合这一时期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政治上,西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西方掀起工业革命浪潮,而中国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思想上,西方出现思想启蒙运动,而中国实行思想专制,钳制人们思想。
(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中国尽管出现诸多活力现象,呈现封建社会少有的康乾盛世局面,可是与西方相比,显然是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注定要落后挨打。
27.
(1)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4分)
(2)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2分)
(3)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
【详解】
(1)根据材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及所学知识可得,《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给中国主权带来严重的破坏,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根据材料“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及所学知识可得,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马关条约》签订之前西方以商品输出为侵略方式,之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3)根据材料“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及所学知识可得,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8.话题: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
说明:鸦片战争失败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先进技术,率先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并倡导”向西方学习”,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西方的侵略,挽救危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并帮助光绪帝开展了变法运动,但最终失败。袁世凯統治时期,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对抗“尊孔复古”的逆流。早期,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倡导新道德、新文学,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后期,李大钊受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给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
总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层,到制度层,再到思想文化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详解】
解答此题,首先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信息,并围绕材料提炼出相应的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观点展开说明即可。根据材料“他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学习俄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从时代背景、思想主张和影响等方面对展开说明即可。
命题人:瑞金二中 杨伟芳
联系方式:15216183590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赣州教育发展联盟第7次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共48分。)
接向他们
B.国家大事完仝通过占卜来决定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
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实质上反映
势力左右政权
分封制趋向瓦解
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每教出天命为其政权寻找合法依据,其中以周武王所说的“革段受天明命
贵族致治的瓦解
B.君主集权的强
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洋
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黄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統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
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伪学博大
D.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高
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
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
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
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为
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
映出当时
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
与南北交流的趋
儒佛道
进思想趋同
极于理。夫弱唐

延续了唐
导致了唐朝的火亡
E成五代十国局
D.维护中央政府权
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
始崇其任,不归本
这一变化
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集休议政
8.唐朝的高倍玄,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天宝年间六次东漩,历经艰辛最终到达
日本,传授佛法。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

都扩大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B.都拓展了唐朝的疆域版图
巩固了统
9.北宋建立后,首先削减郡、州、军、监)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
再将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收归朝延;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另设“通判”职。这些举措
A.变革地方行政体制
惩创五代而矫唐末之失
D.建立完辔
宋夏之间爆发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
济封锁政策,停止"岁賜”,关闭榷场,不准哲白盐入境,禁止双边贸易,从而给夏国的经济以致
的一击。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议和。这说明米夏议和
A.加垂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起决定作用
C.符合未夏双方实际情况
宋词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喧器热闹的未朝市井生活画而,展现了江南经济发达的局面,表现了江
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世儿驾舞龙舟意技、姑娘们打秋千、妇女
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这说明,宋词
A.体现世俗乐趣
C,刻画文
12.1418年,明成祖朱棣出塞北征,阁臣胡广、杨菜、金幼改随从侍行,“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
1423年,朱棣再次北征,“军务悉委杨荣,昼夜见无时”,这反映出当时明代
权已由内阁所掌握
B.重置宰相已是大势所趋
C.军政决策有民主化倾向D.内阁轴政功能得到
13.白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发达的市铁逐湖把丝织业作为主业而把衣田耕作当成副业,这些市
解的农家因忙于上业而无取顾及耕地不得不邻农民来种“湖田,这象反映了江南地区
耕经济市
织业贸易呈网
的政策松弛
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