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1.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
A. 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 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2. 读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3.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 《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B.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C. 《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D. 《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
4.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某机构是一个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其成员由抽签选出,每日在雅典城中的大会堂内召开会议,除了节日及凶兆日子外,会议皆会举行。这一机构是( )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陪审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5. 《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副“公田不治”的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 周王室的衰微 B. 私田的大量开垦
C. 兼并战争频繁 D. 土地转让的停滞
6. 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7. 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 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
A. 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D. 个体生产是社会的主体
8. 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但明清时期却出现了“自发性移民”,即移民现象的山现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自己决定到异乡去寻找生存空间。这一移民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B. 政府的赋税改革使人身依附关系消失
C. 人口的逐渐增加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D. 土地兼并的严重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9. 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相对于荀子,董仲舒( )
A. 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 B. 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突出了天的神秘性 D. 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10. 南宋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同时,他还专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反映出朱熹( )
A. 注重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 B. 坚持三纲五常与封建统治结合
C. 维护宣扬周代以来的礼乐纲常 D. 高度重视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
11. “认识你自己”原本是一句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上的著名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苏格拉底这一做法( )
A. 违背了真诚的道德原则 B. 表明其对神灵的怀疑和亵渎
C. 体现人文精神根植久远 D. 体现出哲学源自于宗教神学
12. 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这说明( )
A. 议会职能受到政府的制约 B. 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 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 内阁成为国家最高的立法机关
13.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由此可以判断( )
A. 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
B. 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
C. 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
D. 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14. 有学者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济主义的一部宪法,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这里的“特殊政治环境”是指( )
A. 君主派和共和派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
B. 共和派以一票多数的微弱优势通过宪法
C. 君主派实力超过共和派
D.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15.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有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 《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南京条约》和太平天国运动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6.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
A. 社会变迁的角度 B. 社会群体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 现代化的角度
17. 2015 年 4 月 9 日,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著文指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 政权名称经历了由 l931 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 l935 年“人民共和国”再到 l936 年“民主共和国”的演变。l935 年“八一宣言”还提出过“建立国防政府”的主张。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国共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8. “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 )
A. 殖民扩张推动了中西之间的贸易
B. 瓷器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
C. 新航路开辟后瓷器开始传入葡萄牙
D. 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19. 从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贸易据点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将近三百年,“西方势力席卷南亚和东南亚,却始终未能越过中国的南大门一步”。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B. 中国海禁闭关政策成效显著
C.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D. 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尚不具备征服全世界的能力
20. “当新大陆的白银开始到达时,中国的金银比价仍然只有1:6,而欧洲是1:11或1:12,波斯是1:10,印度为1:8。”这导致了( )
A. 白银流入中国 B. 西欧封建制度瓦解
C. 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D. 美洲白银被掠夺
21. 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在其著作《西比尔》对他所在时代描绘道:“(它们好像)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与新教水火不容
B.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C. 19世纪中期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差异
D. 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相互对立
22.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路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洋务派的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B. 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C.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 李鸿章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23.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对议奏照准。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 )
A. 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 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 D. 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24.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 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比重逐年下降
B. 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 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 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使中国民族共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25.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26. A. 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 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27.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A. 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 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 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 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28. 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
A. 破除旧有伦教,冲击儒家思想 B. 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
C. 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 D. 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
29.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30.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
A. 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B. 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C. 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
D. 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
31. 某国际组织为全世界设定了到2030年要实现的两个目标:一是终结极度贫困,将日均生活费低干1.25 美元的人口比例降低到3%以下:二是促进共享繁荣,确保每个国家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该国际组织的宗旨(任务)是( )
A. 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B. 开展了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厂长期的贷款和技术的援助
C. 促进国际合作,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了短期的贷款
D. 建立统一的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从而在欧洲第一个开始政治现代化的历程。……英国现代化是一个和平的过程,传统的社会在和平和渐进上得到改造……。在上书光绪帝的奏折中,康有为摘引了《孟子》和《周礼》中的相关内容,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君民共主”符合“先王之制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其后的孙中山却指出:“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只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1)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传统的社会在和平和渐进上得到了改造”。结合材料一中康有为和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
(2) 结合史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1945年8月-194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及其指数统计表
发行日期 法币发行额
(单位:亿元) 发行指数
(1937年6月=1) 发行指数
(1945年8月=1)
1937、6 14 1
1945、8 5569 395 1.0
1945、12 10319 732 1.9
1946、12 37261 2642 6.7
1947、12 331885 23537 59.6
1948、8、21 6636946 440705 1192.1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材料二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这个法令从两方面对美国金融业进行改革:第一,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禁止商业银行出售证券,不允许投资银行接受存款。第二,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该法要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保证在联邦储备体系下的各个成员银行的存款安全。存款保险制明显提高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1935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935年银行法令》,扩大联邦政府管理货币与信贷的权力。
罗斯福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加大货币扩张政策的力度,同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和“通货再膨胀政策”,使货币进一步贬值。为此,在 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和1933年5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规定,提高价格,促进通货膨胀。《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提高工资和价格,这使得物价很快上涨。物价的上涨,被看成结束货币紧缩政策的标志。通过货币贬值,将美国经济政策从国际束缚中解放出来。1934年1月,国会通过《金准备法》后不久,美国政府就把黄金价格正式规定为每盎司35美元,把美元的含金量从23.22克降低为13.71克。
--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1945--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总统金融改革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总结从中美货币改革带来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结合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阐述材料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4. 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B
17.【答案】B
18.【答案】D
19.【答案】D
20.【答案】A
21.【答案】B
22.【答案】B
23.【答案】C
24.【答案】B
25.【答案】C
26.【答案】C
27.【答案】C
28.【答案】A
29.【答案】D
30.【答案】B
31.【答案】【小题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和完善内阁制度。
特点:由倡导君主立宪到提倡民主共和,民主化进程曲折艰难。
【小题2】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2年修改宪法;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仪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
32.【答案】
(1)背景:内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但无法避免全面内战爆发;随着战场形势的迅速逆转,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开始迅速恶化,庞大的军费开支无以弥补,其法币发行额直线攀升,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外部:美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商品如潮水一般地涌进中国市场。
影响: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在通货膨胀下,法币急剧贬值,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民族工业发展处境艰难,正常的再生产受到破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引发了国民党统治区广大民众爱国民主运动高涨。
(2)特点: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干预;以立法为手段;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扩大货币发行量,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
启示:经济政策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适时进行调整;要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前提下进行改革;要规避经济的风险;要有稳定的制度或民主政治保障;要捍卫民族独立,避免外部势力对国家经济的控制。
33.【答案】
观点: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论证:
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都体现了妥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期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暴力革命,革命过程曲折反复。而后期则以妥协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英国国情的转型道路。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革命成果,选择让斯图亚特王朝重掌政权。这体现了一定的妥协。由于请回来的国王缺乏妥协精神,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又有了后来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另一示范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同新旧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但避免了流血冲突,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 1832年议会改革,都体现了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妥协,但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发展。举议会改革的例子亦可)
例二: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和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最终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奴隶人口计算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体现了各方的妥协。
例三:法国 1875宪法的制定
法国共和之路过程曲折,充满暴力。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被称为“一票共和”,体现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承认共和,这是君主派的妥协,而赋予总统以大权,这又体现了共和派的妥协。正是双方的妥协才使得宪法得以签定,共和体制确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