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3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1 18: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弄轻柔
杨万里《小池》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明确线索, 理清文章结构。
2.掌握通感的修辞,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一、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散文名篇《春》、《背影》等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192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创作了《荷塘月色》。
课文字词
生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在各部分中划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独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前10分钟主题讨论以下问题(起立讨论)
讨论要求:1.独立完成;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  
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文章结构
宁静
宁静
宁静
宁静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用:“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句统摄全篇,是文章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句子: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排遣了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积极的、解脱之情
——内心有失落和空虚,但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找到了暂时的宁静
——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
——身处烦忧,以往怀旧,难以摆脱“不宁静”的心情。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1. 品读4~6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几幅景色图,请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并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前10分钟主题讨论以下问题(起立讨论)
讨论要求:1.独立完成;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品读4~6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几幅景色图,请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并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舒展、柔美的风姿。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柔美、饱满盛开)
打着朵的──羞涩(娇羞不语、含苞待放)
赋予荷花灵动的生命力.
拟人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冰清 玉洁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纤尘不染、优雅高贵
比喻(博喻)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比喻写出瞬间;拟人写出茂密;描绘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清幽恬静的氛围 。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还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
(2)人靓歌甜。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例句赏析——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解析:嗅觉 听觉
相似处:清香的时有时无与歌声的细柔 飘忽。
赏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香的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烘托了环境的优雅宁静。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解析:视觉 听觉
相似点:光与影的黑白快与音符的跳跃。
赏析: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表达了作者对朦胧月色的喜爱。
我的思绪在飞……
采用通感的修辞写一个句子。
通感很别致——
①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
②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
③那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语言美:
修辞:拟人、比喻、通感
动词:泻、浮、洗、画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蓊蓊郁郁、亭亭、隐隐约约、淡淡
月下荷塘
叶柔美
花静开
香清幽
波凝碧
水脉脉


淡雅
荷塘月色
月光如水
薄雾如梦
月色斑驳
树影稀疏
动词
通感
朦胧
语言之美——
修辞:比喻、拟人、通感、排比等
叠词:丰富词的意蕴,有音韵美,渲染雅而 不俗的语言环境
色彩渲染: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富有层次
动词: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