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件(共32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件(共32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1 14:58: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了解《左传》的文化常识,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难点)
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重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难点)
2.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重点)
一、细读探究
1.通读全文,概括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事。
第二部分(2):写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部分(3):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即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2.本文有两条记叙线索,补全横线处的空白。
(1)事件发展的线索
(2)人物活动的线索
3.“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有何作用?
开篇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以及战争的性质。
4.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战前准备】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评价】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1)齐人三鼓,鲁军一鼓,彼竭我盈,故克之。
(2)下视其辙,登轼望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3)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7.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1)论战前准备:
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二、精读赏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结构上,照应上文,或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
(2)内容上,要联系文章主旨,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②内容上,表达了曹刿对肉食者的轻蔑,为下文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战则请从”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请从”为下文曹刿的正确指挥及取得战争胜利做铺垫。
2.人物形象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2)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做简要分析。
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的不当指挥做了铺垫;
显示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3)请简要赏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两句话。
这两句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曹刿所说的“勇气”是士兵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按曹刿指挥并不应鼓,齐军被激发的勇气未得到呼应,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曹刿抓住了士兵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出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出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出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出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的美好德行。
3.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鄙”,具体表现在: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缺点:政治无能、军事无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唯贤。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②善于抓住战机的战略能力;
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2.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4.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
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
1.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各国历史事件。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等。《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则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强;缺点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首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自司马迁的《史记》以后,历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2.孙子兵法·谋攻篇(节选)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赏析】这句话通过三种情况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战争中知己知彼的重要作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最著名的军事思想,它贯串于《孙子兵法》之中,古往今来,历代军事家都在运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六、课后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外搜集更多以少胜多的战争故事,同桌间进行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
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
20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了解《左传》的文化常识,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难点)
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重点)
20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1.通读全文,概括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事。
第二部分(2):写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部分(3):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即一是强调蓄
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行动,
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细读探究
2.本文有两条记叙线索,补全横线处的空白。
(1)事件发展的线索
(2)人物活动的线索
迎战
胜战
请见
释疑
备战
评战
论战
参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这句话有何作用?
开篇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以及战争的性质。
战前准备
4.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准备】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曹刿评价】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1)齐人三鼓,鲁军一鼓,彼竭我盈,故克之。
(2)下视其辙,登轼望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3)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7.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1)论战前准备:
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考点
分析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
(1)结构上,照应上文,或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
(2)内容上,要联系文章主旨,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精读赏析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②内容上,表达了曹刿对肉食者的轻蔑,为下文
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战则请从”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请从”为下文曹刿的正确指挥及取得战争胜利做铺垫。
铺垫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做简要分析。
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的不当指挥做了铺垫;
显示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对比
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2.人物形象
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阶段
庄公之“鄙”
曹刿之“远谋”
战前
战时
战后
三次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两次冒进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一问
公问其故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未可”——把握时机
“未可”——勘察军情
论述取胜原因
请简要赏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两句话。
这两句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曹刿所说的“勇气”是士兵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按曹刿指挥并不应鼓,齐军被激发的勇气未得到呼应,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曹刿抓住了士兵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物
相关言行
性格特征
曹刿
鲁庄公
肉食者鄙,取信于民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登望——遂逐
彼竭我盈——敌疲我攻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爱国热情,政治远见
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
在战场上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拟出击
能接见非“肉食者”的曹刿并耐心回答其三问
在作战中听取曹刿的意见
战后询问取胜原因
政治见识的鄙陋
急躁冒进,军事上轻率
礼贤下士,广开言路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出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出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出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出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的美好德行。
3.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鄙”,具体表现在: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缺点:政治无能、军事无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唯贤。  
4.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②善于抓住战机的战略能力;
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合作探究
2.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3.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
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曹刿论战
战前准备
求见
公将战—请见(表现主动关心)
乡人劝—何间(衬托爱国热情)
请见
分析
衣食分人—小惠—民弗从
祭品弗加—小信—神弗福
断案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可以一战)
战中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登望—可—遂逐齐师
战后论战
一鼓作气(士气)彼竭我盈—故克(抓住战机)
大国难测(惧伏)辙乱旗靡—故逐(谨慎果断)
论战
参战
释疑
战前:“民心”的重要性
战后:注重蓄养士气冷静判断战机
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主旨归纳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史书体例
概 述
国别体
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各国历史事件。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等。《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则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强;缺点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
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首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自司马迁的《史记》以后,历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拓展延伸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节选)
孙 武
【赏析】这句话通过三种情况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战争中知己知彼的重要作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最著名的军事思想,它贯串于《孙子兵法》之中,古往今来,历代军事家都在运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外搜集更多以少胜多的战争故事,同桌间进行交流。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