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顶级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完卷75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然而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
A.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 B.治国理政借助人伦秩序
C.利用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 D.讲究礼贤下士网罗人才
2.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如《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据此可知,《史记》
A.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 B.推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C.折射出“华夷共祖”观念 D.承担着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重任
3.北魏均田制规定: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则要求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这说明
A.农民土地利益得到制度保障 B.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破坏
C.魏唐时期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D.土地兼并问题有效缓解
4.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A.刺激重农政策变革 B.实现经济重心南移
C.加速农产品商品化 D.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5.清代,国家在“州县级以下没有任何类型的正式政府存在”,国家意志却延伸于乡村社会,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这主要得益于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地方宗族乡约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中央政府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官员曾纪泽指出,西方人签订的条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守不渝的,一种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商”条约就属于可随时修改的。因此,他依据国际公法,多次和列强商谈修改中外条约,试图收回中国利权。据此可知,此时清朝官僚
A.对近代国际关系认识有所提高 B.运用国际公法有力捍卫主权
C.对帝国主义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D.放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
7.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发起组建新民学会,成立之初确立“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1921年1月,新民学会多数会员将“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宗旨,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达到此目的。这说明,新民学会宗旨的变化是由于
A.北洋政府统治腐朽黑暗 B.中国人救亡意识的增强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宣传
8.1894—1904年,日本东洋史学逐渐成型,日本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由聚焦于汉族中国历史文化转向对中国四裔(满洲、蒙古、新疆、西藏)历史地.理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日本
A.争夺中国史研究优势地位 B.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
C.受中国经世致用学风影响 D.学术研究服务对外扩张
9.近代中国海关在1912﹣1921年的十年报告中提到:“上海农业方面地区年产原棉约20万渐代替稻田。现在上海棉田约占全部可耕田的60%。目前江苏东南地区,对世界市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产地。”对上述现象解释准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C.江苏的棉纺织业位居全国前列 D.欧美列强因世界大战退出中国市场
10.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1922年北洋政府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育人为目的的身体教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上述现象
A.推动人民体育体制的确立 B.有利于塑造体育强国的形象
C.强化了体育的政治化倾向 D.说明教育的人文性有所增强
11.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态是激情有余,理性欠熟;民主“发达”,法律萎缩。布赖斯理对古希腊城邦的民主状态曾评论道:“他们(人民)作为专制统治者进行统治,不能容忍各种束缚,甚至不能容忍他们通过法律加给自己的束缚。这就证明了一个箴言:没有人能出类拔萃到被授予绝对权力的程度。”这表明古希腊民主政治
A.充分保障了人民的自由 B.制度设计缺乏理性思考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治理 D.法律制定服从公民意志
12.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维护了私有财产 B.缓和了奴隶与贵族间的矛盾
C.彰显了契约精神 D.实践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13.美国内战后,国会和最高法院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在处置南部、安置黑人、制定关税货币政策、改革文官制度、反托拉斯、管理州际商务……等重大国内问题上,国会和最高法院棒鼓相应(紧密配合),各显其能。国会立法,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来加以补充或限定,行政部门则无所事事。这说明
A.南北战争削弱了美国政府的行政权力 B.总统失去了对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权
C.联邦制的实行未能保证国家高度统一 D.美国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14.19世纪70年代,企业内部研究开发实验室在德国广泛推广,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大学和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之后美日等国纷纷效仿。德国企业实验室制度的建立
A.标志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B.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形成了知识经济增长模式 D.开启了经济持续繁荣的时代
15. 15~18世纪,伦敦有成百上千个咖啡馆,顾客围坐在一张大桌边,啜饮咖啡(一杯只要1便士)、寒喧叙旧、交换新闻。19世纪初,掌握话语权的政治人物、文化精英渐次归隐于实行会员制的封闭型俱乐部,劳工大众再次回到简陋喧闹、对现实冷漠超然的酒吧中,咖啡馆逐渐没落。伦敦咖啡馆的衰落从本质上反映了
A.平等主义精神的发展 B.公共空间功能的演变
C.社会层级分化的加剧 D.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
16.1881年,威廉一世为《事故保险法案》说明理由:“国家应当比从前更关心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们。”俾斯麦也表明这样的立场:“在经济斗争中站在弱者一方,是我效忠的这一王朝的传统”。二者的共同出发点在于
A.理性对待人的价值 B.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C.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D.探索实践社会主义的新方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17世纪~19世纪)近代英国部分时段影响世界的重大标志性事件。
时期 事件 意义
17世纪下半叶 A B
18世纪下半叶 C D
19世纪上半叶 (1825年)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推动工业革命在欧美地区的广泛开展
19世纪下半叶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冲击宗教神学对思想的束缚。推动人类思想解放,为其他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提供思想武器。
——摘编自[英]肯尼思·O·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表格A、B、C、D四处内容进行合理补充。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敷衍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而且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四书义、经义的写作格式日益严格,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八个部分,有“八股”之称。各省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举人可直接赴吏部授官,也可继续参加会试。会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随即参加由皇帝举行的殿试,重新排定名次,分三甲发榜,统称进士。进士大部分直接授官,二甲三甲中的一部分人经考选再入翰林院学习深造三年,然后授职,称为庶吉士。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南北榜案”,后来科举会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认为科举不废,“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后,严复、梁启超等学者对此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严复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1910年,曾经激烈批判过科举的梁启超在游历欧美,亲眼目睹西方国家借助科举制度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效之后感叹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摘编自陈兴德《理性评价科举推进考试制度建设一兼论科举、八股的联系与区别》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科举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影响明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界对废除科举制度持不同观点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对于唐宋之际诸多社会变革的评价,国内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认为“其变化之巨并不亚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转变”;二则认为“对比唐宋时代,从阶级状况到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等,列举出不少变化的史实。然而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时期”。对于唐宋变革的社会性质,日本学者认为唐是中古之末,宋是近世之始。宋元社会发展进入“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伊斯兰教时期的西亚平行的中国近世社会形成期”。而国内学者在相当长时间内认为“这场变革的性质无疑是封建社会内部的变革”。
——摘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要求:选择一个或者几个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95年,新科状元张謇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1895年夏,张謇就在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观点,认为“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1)概括材料中张謇的主张,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提出主张的背景。(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胡适评价张謇“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的依据。(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D B A C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B C B
二、材料题
17.【答案】
事件一:17世纪下半叶,(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2分)
理由: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奠定英国君主立完制的法律基础,为世界其他国家制度建设提供借鉴。(2分)
事件二:18世纪下半叶,(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2分)
理由:极大地提高了纺纱效率,推动了机器革新的浪潮,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2分)
事件三:18世纪下半叶,(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水力纺纱厂(2分)
理由: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及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确立;(2分)
事件四:18世纪下半叶,(1782年)瓦特设计而成联动式蒸汽机(2分)
理由:推动了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分)
18.【答案】
(1)特点:分级取士(形成层级考试体系);考试内容单一(或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或重考查儒家经典);选拔程式化和规范化,体现公平公正;八股取士(或格式化),逐渐走向僵化;科举考试与授官相结合;强化专制制度;重视区域平衡。(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因素:君主专制的强化或巩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或加强思想控制;)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或经济重心在南方。封建制度日趋走向衰落。(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原因:①科举制度作为古代重要选官制度,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作用;②废除科举涉及范围广而影响复杂多样;③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客观形势和自身经历等方面的影响;④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探索;⑤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和反思。(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19.略
20.(1)主张:张謇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倡导士大夫实业救国;呼吁晚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背景: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的加深;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6分)
(2)依据: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政治家,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由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张謇的个人热情未能将其理想和奋斗转化成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从这个角度说,他是失败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