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壹
整体感知
不逢北国之秋,已经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山围故国周遭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落日故园情
“故”蕴含着昔日的繁华、深厚,使“都”具有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沧桑感。
故都,是一份深情,是一份眷恋。
解题
故都的秋
=
北平的秋
清、静、悲凉
对比。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爱之深、爱之切。
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回环往复。
初读文本
1、作者为何要先写江南的秋?
2、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
贰
自主赏析
不逢北国之秋,已经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因图识文
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3-12小节,
思考: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描写了哪几幅图景?
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奇果图
秋蝉残鸣图
因图识文
碧绿 青 蓝 白
秋院静观图
破屋 破壁腰
驯鸽的飞声
冷色调
破败景象
以动衬静
清
静
悲凉
因图识文
极细微柔软的触觉
秋槐落蕊图
灰土上留下的细纹
一叶知秋的遥想
清
静
悲凉
因图识文
作者为何突出蝉声的“残”呢?
秋蝉残鸣图
表达“伤感”情绪,蝉在阳光下生命极其短暂。生命最后的鸣唱,往往引发人们迟暮之感,悲秋的表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悲凉
静
因图识文
歧韵:一层秋雨一层凉
秋雨话凉图
悲凉
其中,“层”字是平声,显得平和,更符合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带有京腔京味,而“阵”字则显得急促。
“了”字念得高,拖得长,体现对秋得深切体味。
因图识文
淡绿微黄
秋槐落蕊图
清秋佳日
清
散文特点之——形散神聚
1.什么是形散神聚
形散:散文的结构自由、取材广泛、写法多样。
神聚:散文所描述的对象,都必须为一个中心思想来服务,而这个中心就是所要表达的情感
整体感知
思考:在描写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展开的?
2.形散神聚在本文的体现
形散:
①散文的结构自由:文中五幅图画无所谓前后顺序,既不是空间,也不是时间,可以相互替换位置,符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②取材广泛:本文选择了北方秋天常见的物象,如牵牛花,落蕊,都市闲人,枣树等等。
③写法多样:比喻,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视听触觉结合,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等。
神聚: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及作者对于北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情景交融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上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主观感受”的自然融合。
叁
悲秋情怀
不逢北国之秋,已经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抑郁善感——三岁丧父,17岁赴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生活了屈辱的十年。
审美追求——在杭州期间,郁达夫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家国情怀——本文写于1934年,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此时的“悲凉”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
悲秋情怀
思考:郁达夫为什么会把北国的秋景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悲秋情怀
深情朗诵,体会眷恋情思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
悲秋情怀
主题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