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并利用SAS来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及确定两三角形中两角或两边相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问题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画图,剪纸等方法探索两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判定方法的归纳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且小组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突破方法:通过主动动手探究,分析,归纳获得数学结论,注重基础性,过程性。通过一些问题的解决,感受数学知识的广泛运用。
教学设想:以前节课的全等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为知识准备,提出问题。在SAS识别方法的探索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规范学生书写,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上安排一课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直尺.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有四种情况: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相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两角一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对应相等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本节课我们探讨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情况。
二、新知展现:
1.提出问题: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这是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每一种情况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角夹在两条边的中间,形成两边夹一角;另一情况是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一对角.
2.解决问题:
探究1:
已知两条线段和一个角,已这两条线段为边,以这个角为这两条边的夹角,画一个三角形。
画△ABC,使∠A=45°,AB=20cm,AC=17cm。
方法:1.画∠MAN= 45°
2.在射线AM上截取AB=20cm
3.在射线AN上截取AC=17cm
4.连接BC
∴△ABC就是所求的三角形
(引导学生完成,并且剪下来同桌对比,交流,得出结论)
(2)得出结论: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然后用几何语言叙述; 教师示范书写格式并强调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三、知识运用:
1.下列两个三角形能够应用“SAS”判定全等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如图,AC=DF, BC=EF,添加下列条件,能用SAS判断
△ABC≌△DEF的是( )
A.∠A=∠D B.∠C=∠F
C.AC=DF D.AB=DE
3.如图,AB=DE, ∠A=∠D ,添加下列条件,能用SAS判断
△ABC≌△DEF的是( )
A.∠A=∠D B.∠C=∠F
C.AC=DF D.AB=DE
4、已知:AB、CD相交于O点,AO=CO,OD=OB.
求证: △AOD≌△COB
(教师分析,引导学生找条件,然后示范证明过程,强调书写格式)
5. 已知:AC=AD, ∠CAB=∠DAB 求证△ACB≌△ADB
6、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 ∠B=∠C,
求证: ∠A=∠D
A D
B E F C
7、如图,已知AB=AD,AC=AE,∠1=∠2,求证:∠B=∠D
8.已知:如图,AB=AC,AD=AE.求证△ABD≌△ACE
探究2:探索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动手操作: 画△ABC,使∠A=45°,AB=20cm,BC=17cm。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所有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展示得出结论)
(2)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归纳: 再次明确判定方法:两边一角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SAS.)
四、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外作业
六、板书设计
13.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例题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