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5.1 点和线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5.1 点和线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2 15: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设计人
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4.5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
教材分析 《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是初中数学华师版七年级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第五节,它是几何部分的内容,在它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立体图形的视图,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以及平面图形,为学习本节做了铺垫,本节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节的《线段的长短比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分析 多数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本节可以从小学的掌握的知识出发,用课件演示,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教会点和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来总结三只的区别和联系,从实际出发掌握线段的基本事实和直线的基本事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点的概念以及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2.知道点、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会按要求画出线段、射线、直线; 3.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并能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从不同的情景中形成点的概念; 2.通过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法,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3.通过操作体会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要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点、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结合实例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难点 1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使用简单的几何语言。
教学准备 直尺,卷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请学生思考:大家都非常熟悉点,下面请同学们用削尖的铅笔轻触一张白纸,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点. 师:对,那么我们看到过哪些点?点有什么作用呢? 生:在交通图上用来表示城市的位置.霓虹灯中的文字和图案、电视屏幕上的画面,节日的焰火等等.都是由点组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过:一根拉紧的绳子、一根竹竿、人行横道线都给我们以线段(line segment)的形象.实际上,线段是无数排成行的点的聚集. 点(point)通常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 在前面抽象得到的多面体上,我们可以找到点和线的形象.例如:长方体,它由6各面组成,两个相邻的面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称为棱;两条相接的棱交于一个点,这个点称为顶点. 二.探究归纳 师:线段是由点组成的,点可以用一个大写的字母来表示. 线段通常用两个大写的字母表示或者一个小写的字母来表示.(如下图) 师:想一想:如图,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径,你会选择哪一条? 分析:在实际的情况中,我们都希望走的越短越好,当然选择笔直的路线.这条路线就是线段AB.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三.实践应用 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会用到这个公理? 思考: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总是线段最短吗? 答案是肯定的. 师:通常我们把线段AB的长度,叫做A、B两点间的距离. 练习:请同学量出下图中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乌鲁木齐五个城市两两间的大致距离(图中的1厘米相当于1000千米).看看哪两个城市相距最远? 四.继续探索归纳 师: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如图)叫做射线(ray).可表示为射线AC. 手电筒的光线和激光灯的光束,给了我们射线的形象. 把线段向两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如图)是直线(straight line),可表示为直线CD. 五.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1.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3.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概念, 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知道“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六.检测反馈 (1)要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钉几颗钉子?为什么? (2)请举出生活中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几个例子. (3)直线l上有一个点,在这条直线上以这个点为端点的不同射线共有多少条 (4)A 、B、 C、 O为不在同一平面的四个点.分别画出以点O为端点,经过A、 B、 C各点的射线.
板书设计 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 (
A
B
)1、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名称图形表示方法特征线段 (
A
B
a
)线段AB、线段BA或线段a。直的,有两个端点,能用长度单位表示线段的长度。 射线 (
O
A
)射线OA直的,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伸,没有长度。直线 (
A
B
l
)直线AB、直线BA、直线l直的,向两方无限延伸,没有端点,没有长度。
(
A
B
l
)3、数学事实:(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 结论:经过两点可以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作业设计 分层作业,个性发展 必做题: 教材第144页第1、2,5题。 选做题: 卷子。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说,主动地举手发言,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例如流星,人行横道线,笔直的铁道线等,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对本节所讲的点、射线、线段,和直线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本节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认识出发,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的概念,便于认知结构的形成,有学生自己的讨论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概念,并让学生寻找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更强,使课堂更加活跃,随时提问,避免学生上课溜号,并保证让所有人都参与课堂,每个同学都有收获。 利用课件对三者关系的变化过程进行演示更为生动有趣,“变”的意义更加明显,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用图片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唤起沉睡在学生心中的已有知识,让他们自己把诸多概念回忆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复习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再通过合作学习,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整理成知识网络结构图,能使学生不但对本节知识加深理解,还学到了如何整理知识的技能。对点、直线、射线、线段的有关知识学生并不陌生,本节主要是规范它们的表示方法,掌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相关几何性质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己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两个基本事实,消除学生对几何学习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 本节不足之处:
但本节课在操作中也有不足,就是在讲表示方法时,学生不够重视,这样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对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是自己给出的,学生思考太少,对性质应用的练习还不到位,一部分小学基础不好的学生还接受不了。练习卷题量太大,没有时间完成。如果再上,我会这样处理:更多的关注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记忆表示方法,一定要让他们动手来表示,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总结直线,线段,射线的异同,给出更多的例子来运用性质,练习卷要更有层次性。这样学生才能把概念掌握扎实,避免课堂上的“缺、漏”,课后的“查、补”。这是我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来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