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
第三学段第6课时主题教学教学设计
谋士养成记
——尝《三国》品《鸿门》味《庖丁》,感悟中国古代谋士的魅力与思维
一、大单元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本单元为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对应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弱化传统文本的文学性、审美性教学,通过设置问题性情境、组织思维探究性活动,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元间分析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所对应的必修教材中三个教学单元中,本单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即在突出“思辨性”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华文化的赏析。按照单元导语的阐述,本单元应引导学生体悟前人智慧,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本单元教学在目标设立、主题设置、活动设计中追求“思维”与“文化”两种核心素养的相互促进与有效融合,从而满足本单元在新课标教学目标下的共性与个性要求。
单元内分析
本单元共三篇课文,选用了出自儒家(《论语》《孟子》),道家(《庄子》),史家(《左传》《史记》)等典籍中共五篇文本。五篇节选文本可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学生认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理念,体悟前人智慧;也可以组合阅读,从中提炼思辨类、文化类教学主题,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思辨能力。
二、大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与第六单元中部分部分文言文篇目的学习,已具备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基本具备通过表格与思维导图等方式自主梳理文言文文本信息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可适当降低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而将重点放在文化认知与思维培养方面。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方面学生经过同属一个学习任务群的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思维的逻辑性与与深刻性已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鉴赏中来,并在感悟前人的智慧中反过来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力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
三、大单元教学任务分析:
本单元教学任务立足四个能力发展层级,由低向高分别是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中华文化中重要理念的理解能力,在鉴赏传统文化中所形成的思辨能力,思辨性表达能力。按照这四个能力层级,本单元共分四个学段九个课时。其中,第一学段为第1、2两个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文言文基础知识与文言文翻译的的掌握与运用;第二学段为第3、4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梳理课文信息,结合跨媒介阅读,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为思辨性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建立支架,推动本单元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第三学段为第5、6、7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设置思辨性与文化性教学主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广泛联系,大胆质疑,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第四学段为第8、9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开展思辨性表达的实践活动,通过读书会、辩论赛等形式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具体表达情境中的运用。
四、本课时设计:
本着第一单元的课标分析与教材分析,我为该课时设置的教学主题与教学情境为“感悟中国古代谋士的魅力与思维”,该主题兼顾思维培养与传统文化感悟,旨在引导学生在感悟“谋士思维”的过程中,养成广泛联系的思维习惯,掌握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明确探寻规律的学习方向,领悟本民族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围绕这一主题,我将课外文本《三国演义》《三国志》中的部分语段与本单元第三课《鸿门宴》及第一课中的《庖丁解牛》 整合成群文阅读,进行主题化教学。课堂以学生思考、探究、交流等实践活动为主体,教师参与讨论与研究,通过“感悟谋士魅力”“探究谋士睿智”“总结谋士思维”三个活动环节由浅入深逐层展开教学,有效实现学习任务群与教材单元导读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通过把握细节描写与情节发展,品味人物的思维特征。
从思维特征的角度,分析范增、张良等人的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广泛联系的思维习惯,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感受中国古代谋士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把握细节描写与情节发展,从思维特征的角度,分析范增、张良等人的人物形象。
难点:将《鸿门宴》与《庖丁解牛》比较阅读,发现历史人物思维的共同特征。
七、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古代的政治集团一般都分三种职业:一是霸主,又称君王;二是武将,或是干吏;三是谋士,又叫谋臣。其中,“酾酒临江”的霸主和“金戈铁马”的武将最具有光辉的外在魅力,常常能吸引年轻人的强烈兴趣,甚至还会引起大家的崇拜;反过来,“羽扇纶巾”的谋士常常会被大家忽略,或者只被认为是一种辅助的角色。谋士,是不是真的只是历代千秋功业的陪衬,在历史的长河中可有可无呢?他们身上究竟有没有魅力值得我们效仿?有没有本领值得我们学习呢?为了解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尝《三国》、品《鸿门》、味《庖丁》,去感悟中国古代谋士的魅力与思维。
活动一:尝《三国》 ,感悟谋士魅力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自由讨论,自主发言)
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绝不使吾有如此大失也!”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2、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卷三十五)
3、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义,此天以卿赐我也。”
(《三国志》卷五十四)
问题一:请同学将这三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引导:注意翻译实词“在”“解”“廓开”,虚词“若”“之”“以”,注意材料二中运用比喻的含义与效果。
问题二:这三段文言文分别是对谁的语言描写?引文中提到的人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是什么?(自主发言)
明确:说话者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引文中提到的人分别是郭嘉、诸葛亮、鲁肃,他们的共同身份是谋士。
问题三:大家读完这三段文言文,有什么样的感悟?(自由讨论,自主发言)
引导:
材料一的历史背景是赤壁大战之后,遭受惨败的曹操来到郭嘉的墓前大哭,悲叹自己失败的重要原因是郭嘉病故,自己失去了郭嘉的辅佐。大家可以对比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在两次战役中,曹军阵营的君主未变,武将未变,变化的只是郭嘉的存在。前者郭嘉在,曹军以弱胜强;后者郭嘉亡,曹军恃强反败。
材料二的历史背景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对关张二人所说的话,大家可以比较诸葛亮出山前后,刘备的人生轨迹。得孔明前,刘备先后倚公孙、靠袁绍、随陶谦、投吕布、降曹操、奔刘表,人生蹉跎;得孔明后,取荆州、得益州,三分天下而得其一。人生逆转可谓传奇。
材料三的历史背景是曹操大军进逼荆州,东吴集团举众欲降,朝中只有鲁肃坚决主战。得到鲁肃指教与支持的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与曹军一战,此后方有赤壁之战的演绎。可以设想一下,东吴如果没有鲁肃,此后的历史会是怎样走向。
问题四:总结中国古代谋士的魅力,并回答他们的核心本领是什么。
参考:他们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转弱为强,反败为胜,时时扭转乾坤,改变历史的走向。他们的核心本领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也不是“气吞万里如虎”,而是一个字“智”。
活动二:品《鸿门》 ,探究谋士睿智
问题一:《鸿门宴》中塑造了哪几位谋士的形象?
明确:范增、张良。
问题二:范增的睿智体现在哪?(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引导:为学生指引两个思考维度,1、与项羽的决策作对比;2、文中对范增的正面描写。
明确:范增的睿智在于他能意识到“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坚决要求铲除刘邦势力,“急击勿失!”,他的这一论断终被历史所证明。
追问:范增是怎么发现这一问题的?反映了他怎样的思维特征?(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参考分析: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小)——“此其志不在小”(大)
“项羽兵四十万”对比”沛公兵十万”(近)——“此天子气也”(远)
“出,召项庄”私下行动,事后可能受责(轻)——“吾属今为之虏矣”(重)
总结:范增的思维特征是以小见大、透近视远、舍轻取重。
问题三:张良的睿智体现在哪?(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引导:为学生指引两个思考维度,文中刘邦遇到什么难题?张良是如何帮助刘邦解决的?
明确:张良共帮助刘邦解决两道难题。一是,刘邦面对项羽可能发动的进攻,决定韬光养晦,以道歉来获得项羽的宽恕与信任。但是没有人牵线搭桥,径直而去,风险极大。张良的解决办法是利用私交笼络项伯,使项羽阵营的人为自己所用。结果证明这样做不仅有效,而且还在鸿门宴上持续发挥着安保的功效。二是,“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张良的解决办法是“至军门见樊哙”,让忠贞又勇敢的樊哙闯入帐内,阻断以歌舞掩盖暗杀的场面。结果不仅终止了范增与项庄的阴谋,而且樊哙的一番“直言”,更加坚定了项羽不杀刘邦的决心。
追问:张良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他怎样的思维特征?(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参考分析: 项伯 项羽阵营 敌——友 为刘邦牵线游说
樊哙 军门 外——內 披帷西向立
总结:张良的思维特征是化敌为友、以外援內。
问题四:范增、张良的思维特征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参考:以小见大、透近视远、舍轻取重、化敌为友、以外援內,其共同点是其中的小、近、轻、敌、內为我们常人所共见、易见,是事物的表面、明面;而大、远、重、友、外常为我们所忽略,是事物的里面、暗面。范增与张良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都善于辩证的看待问题,广泛联系地思考问题,从而有了超越常人的睿智。
活动三:味《庖丁》 ,总结谋士思维
问题一:在《庖丁解牛》中有什么样的表述与范增与张良的思维是一致的?(自由讨论,自主发言)
明确:“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追加任务:大家自由畅谈自己对《庖丁解牛》中这段话的感悟。
问题二:《庖丁解牛》中有没有介绍这种思维需要怎样学习?(自由讨论,自主发言)
明确:“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参考分析:实现思维的广泛联系,关键在于格物致知,通过不断努力且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把握世界的本质与规律,才能让自己的认识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成长为当代“谋士”,为中华民族复兴发挥自己才华,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追加任务:大家自由畅谈自己对《庖丁解牛》中这两句话的感悟。
课堂小结:
尝《三国》知谋士之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转弱为强、反败为胜
品《鸿门》思谋士之智:以小见大、透近视远、舍轻取重、化敌为友、以外援內
味《庖丁》领谋士之学: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活动四:课后作业
读下面一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写作题
材料:“拜登的对华战略重点是技术而非军队。”彭博社报道称,新战略彻底颠覆了在导弹存量和军队规模上一争高下的传统格局。这一战略就是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遏制中国获取某些技术,重点打压中国科技龙头企业,甚至效仿中国的做法,在必要时加大政府对关键行业的干预。
作业:给中国发展做谋士:如何破解西方对中国的科技围堵?你有哪些思考与措施?题目自定,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