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单元地位分析:本课归属于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后中国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定,然而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政策使和平建国成为泡影。本课延续内战爆发的史实,重点描绘了中共通过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领导解放区军民获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为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本课中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更有助于学生对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课标与本课呈现子目分析:
(1)课标:知道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子目分析:在教材中,本课突出了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支持,及战略反攻、决战的军事斗争过程,教师需要将几大课标联系,进一步探讨中共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教学内容逻辑联系:
(一)时空通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记:在特定时空下,结合史料研读、图文分析,师生共同构建从内战爆发到三大决战到渡江战役的历史时空脉络,解析胜利过程。
(二)时空透视——人民的利益:以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为焦点事件,透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明确中共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人民报以对中共支持才是胜利关键。
(三)时空回响——人民的力量:反向思考“人民解放战争”名字由来,讲述战争中人民展现的力量、董存瑞炸碉堡、渡江战役中的颜红英等故事,由个人缩影引申至整个时代人民对历史作出的贡献,完成时空回望,再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进行重新建构,以此启发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的深度理解。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联系时空,讲述三大战役史实,让学生知道特定历史史事是与特定时空相联系的,加深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2.通过图片史料、文献史料、影像史料,再现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和意义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探讨中共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从而能够客观评价社会问题。【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认识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感受到人民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共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 难点:探讨中共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 过程 设计 意图
1.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 【情景再现】 引入渡江战役中《我送亲人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等历史照片,开展时空回望,聚焦本课核心问题“人民解放战争如何胜?何以胜?” 再现历史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2.正课讲授
一、 时空通览:人民解放战争 胜利记 回顾内战爆发知识 【时空一览】时间轴构建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脉络,分析重庆谈判到内战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等事件间的联系,引入中共作战方针和实力的变化,为战略反攻奠定基础。 2、战略反攻 【教师历史叙述】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史实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学生历史叙述】根据提示及课本116页内容,描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所在位置,及战况过程。 提示:……(序号)处发生了……战役,……(时间)……(领导者)指挥……解放军……(过程),最终……(地区)实现解放。 【教师补充梳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意义及相关战术思想,达成历史解释。 辽沈战役首先攻克锦州,封闭了东北境内敌人陆上的退路,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战术,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平津战役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再打中间,和平解放北平,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至此,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渡江战役 播放渡江战役视频,分析毛泽东为什么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随着精锐主力的丧失,国民党已缺乏足够的兵力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然而此时,要和要战的主动权已不在国民党手中了,各级政府官员,争相逃往香港、台湾。毛泽东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总结训练 【时空通览】学生自主构建完整时空,梳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 【牛刀初试】知识即时巩固 开展时空回溯,通过时间轴的方式构建历史发展脉络。 明确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基本史实,感受人民解放战争的强大力量
二、 时空透视:人民的利益 1、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史料实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为何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核心因素——民心所向。 2、人民的利益——解放区土地改革 【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分析人民的切身利益是什么?结合课本114页分析,中共如何切实满足这一利益?起到了什么作用? 【历史叙述】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内容、意义 (1947年 解放区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提出耕者有其田,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人力和物力保障。) 【牛刀初试】知识即时巩固 3、谁代表了人民利益——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 【历史解释】分析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主要内容,感悟中共艰苦奋斗的作风,达成历史解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最终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史料实证,达成历史理解,明确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核心因素是民心所向,中共代表了人民的切身利益
三、 时空回响:人民的力量 1、为什么这场战争被称为人民解放战争? 【史料实证】分析图表及文字材料,感悟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持。 2、人民的力量 【历史叙述】回归课堂开始的《我送亲人过大江》的历史照片,讲述照片背后颜红英的故事,由个人缩影引申至整个时代人民对历史作出的贡献,完成时空回望,再度聚焦本课核心问题“人民解放战争如何胜?何以胜?”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时空回望,从解放战争到建国后重大事件的人民群像,达成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这场人民解放战争中,人民,迸发他强大的力量。 而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未完成,无数个普通的你我,都在加入这场波澜壮阔的复兴,继续创造历史。 史料实证,从文献史料、图片史料、影像史料中,融入时空,代入每一个普通人民的角色。 感悟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激发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的家国情怀。
3.课堂总结
知识小结 根据时间轴提示,引导学生讲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突出对应事件及其意义),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重要事件。 把散碎知识系统化,知识生成。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