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攻略】高考生物二轮学案热点13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分攻略】高考生物二轮学案热点13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22 14:5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精粹】2022高考生物二轮学案
热点13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要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中三大功能类群的作用
(1)生产者: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 自养 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
(3)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 无机物 ,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
(1)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量=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2)一个营养级的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是属于该营养级本身摄入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
(3)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的特殊性: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两个方面,少了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这一去路。
(4)能量传递效率=该营养级的 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3.巧辨碳循环模式图中的成分
(1)常考图示
(2)突破方法
①先根据双向箭头“ ”确定“ 大气中CO2库 ”与“ 生产者 ”。
②再根据两者中只有1个指入箭头的为“ 生产者 ”(如甲中A,乙中1,丙中E),只有1个指出箭头的为“大气中CO2库”(如甲中B,乙中4,丙中A)。
③最后根据食物链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其各生物均最终指向 分解者 确认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如三个图中分解者为甲中 D ,乙中3,丙中C;丙中F为 初级消费者 ,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级消费者)。
4.牢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
要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正相关。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一般呈负相关 。
(3)特例: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极易被破坏,又由于温度极低,一旦被破坏极难恢复原状,故两种稳定性都较 低 。
2.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后果归纳
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四项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最有效)、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典型例题】(2021·江苏南京·三模)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同化的能量必然大于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
B.图中甲、食草动物、食肉动物1和2构成一条食物链
C.当该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食肉动物的增长率可能为0
D.图中乙是分解者,流向乙的能量不能再被甲利用
【分析】
从图中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甲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各营养级。
【详解】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甲同化的太阳能,能量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甲同化的能量必然大于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A正确;
B、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可能有不同的种群,可构成食物网,B错误;
C、当该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处于平衡状态,增长率可能为0,C正确;
D、乙是分解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会以呼吸作用散失,不能再被甲利用,D正确。
故选B。
【变式训练】
(2021·陕西·西安中学模拟预测)下列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的部分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
B.在以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次级消费者
C.部分动物在繁殖期通过某些行为吸引同种异性个体,有利于繁殖后代
D.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次利用
【分析】
1、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队太阳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信息传递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的,原因之一是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而不能全部流向下营养级,A正确;
B、在以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处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繁殖期通过某种行为信息吸引同种动物交配有利于繁殖后代,C正确;
D、绿色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利用有机物,需要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在被植物吸收利用,D正确。
故选B。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典型例题】(2021·江苏·泰州中学模拟预测)由于海洋的“公有性”,许多国家每年都向海洋中倾倒大量废物,其中多数为有机营养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废物的倾倒,导致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B.海洋污染导致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素增加,鱼类受这--影响比藻类更加严重
C.海洋水体有净化功能,只要向海洋中倾倒的废物适量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污染物排放导致赤潮的爆发,说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2、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A、有机废物的倾倒,导致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会导致其他水生植物死亡,不能缓解温室效应,A错误;
B、海洋污染导致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素增加,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处于较高营养级的鱼类受这一影响比藻类更加严重,B正确;
C、海洋水体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但能力有限,且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因为“适量”就向海洋中倾倒废物,C错误;
D、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污染物排放导致赤潮的爆发,代表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未说明“恢复”情况,故不能得知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D错误。
故选B。
【变式训练】
(2021·江西新余·二模)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复合菌剂中的农药降解菌对农药的分解有助于生态保护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详解】
A. 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
C. 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
D. 复合菌剂中的农药降解菌可降解农药残留,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有助于生态保护,D正确。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2021·海南·高考真题)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B.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2.(2021·福建·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生态茶园管理措施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使用诱虫灯诱杀害虫,可减少农药的使用
B.套种豆科植物作为绿肥,可提高土壤肥力
C.利用茶树废枝栽培灵芝,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修剪茶树枝叶通风透光,可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3.(2021·北京·高考真题)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4.(2021·广东·高考真题)“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5.(2021·辽宁·高考真题)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钱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6.(2021·北京·高考真题)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  )
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 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
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D.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7.(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 X 射线
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
C.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D.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8.(2021·广东·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2021·浙江·高考真题)我省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繁茂,自然资源丰富,是高校的野外实习基地。设立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治酸雨 B.保护臭氧层 C.治理水体污染 D.保护生物多样性
10.(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2021·湖北恩施·模拟预测)资料1:《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资料2: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据资料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考虑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C.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后,流域内许多种群的K值将提高
D.人类应该按照大自然的生态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12.(2021·江苏徐州·模拟预测)为治理城市某区域被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河水、设计湿地景观、优化植物种植等,建成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如下图),其中箭头代表水流方向,折水涧为阶梯式进水道。一段时间后,污染的水体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水口水样中溶氧量比进水口低
B.该湿地景观公园未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该系统的维持需要外界能源的持续输入
D.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以为A、B、C区域植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13.(2021·浙江上虞·二模)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就能长时间维持稳定
B.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相比,由于时时刻刻都在耗散大量的热,所以体重的净增长少
C.如果生产者净初级生产量为0时,它的生物量不一定为0
D.顶极群落中,生物种类、营养结构会随时间结构变化而变化
14.(2021·四川凉山·二模)将粪便等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以实现“无废弃物农业”、植树造林、污水净化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B.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无废弃物农业”可提高生物群落内部的能量传递效率
D.污水净化能减少有害物质进入土壤,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15.(2021·辽宁·沈阳二中模拟预测)水葫芦(凤眼莲)是一种浮水植物,原产巴西,在当地仅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零散分布。20世纪30年代,水葫芦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畜、禽、渔养殖业的发展,并对水体污染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作用。后来由于其繁殖速度过快,在多地泛滥成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葫芦作为观赏性植物及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水葫芦作为生产者,其数量越多越好
C.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选择可能会改变本地生物进化的方向或速度
D.从水葫芦的实例可看出,在引入外来物种时不能选择繁殖能力强的物种
16.(2021·陕西省洛南中学二模)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进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
C.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划区轮牧”的目的是显著提高草原的载畜量
17.(2021·河北·模拟预测)我们常见的蜻蜓以苍蝇、蚊子等多种害虫为食,苍蝇喜食粪便或腐尸,蚊子吸食动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物。“蜻蜓点水”时蜻蜓将卵产在水中,其幼虫在水中发育,可用来监测环境污染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苍蝇、蚊子营腐生生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蜻蜓、苍蝇和蚊子的成虫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蜻蜓、苍蝇和蚊子可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D.上述实例说明蜻蜓既有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又有直接价值
18.(2021·江西江西·模拟预测)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二、多选题
19.(2021·湖南·模拟预测)某废弃矿区经过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通过种植桑树、发展蚕桑产业进行污染土地治理。蚕桑产业扩大了绿化面积,使废弃矿区恢复了青山绿水,红火的蚕丝市场供不应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桑树吸收废弃矿区的矿物质,高效地完成了物质和能量循环
B.蚕粪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属于蚕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C.该案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D.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0.(2021·辽宁·沈阳二中模拟预测)人工养鱼是池塘生态系统的一种常见的利用方式,下列关于 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池塘生态系统所含的碳元素均能在本系统内反复循环利用
B.若该池塘中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C.该池塘中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定为10%~20%
D.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可能小于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21.(2021·河北·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模拟预测)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75.2%,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高等植物659种,有以狍子为主的兽类25种,有鸟类88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狍子等兽类往往捕食个体数量比较少的物种
B.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生物间的共同进化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
D.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能调节区域气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2.(2021·河北衡水中学三模)“大国点名,没你不行!”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数据已经公布,定期开展人口普查的意义就是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变化。以制定相应政策。以下相关正确的是( )
A.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样方法调查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B.积极推行“二孩政策”对人口老龄化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左右,所以我国人口的K值为15亿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解答题
23.(2021·广东中山·模拟预测) 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利用的氮、磷等污染物汇入周边流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科研人员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RDS)和常规种植模式(CK)下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模式下水稻生长各时期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水稻生长时期各处理区氮磷浓度变化
(注:TN表示水体的总氮量,TP表示水体的总磷量 )
(1)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往往以单一的农作物种植为主,虫害严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RDS模式对灌溉水至分蘖前期中TN、TP的去除率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无显著差异”)CK 模式,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二是因为鸭的穿行与啄食而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长,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研究人员又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水稻田中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发现RDS组显著低于CK组,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2点)。
(4)RDS模式通过鸭、鱼的引人最终实现了稻鸭鱼多丰收。请结合该模式中鸭、鱼、水稻、浮游藻类、害虫种间的关系,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24.(2021·北京·人大附中三模)在寻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因其独特的代谢类型而被寄予厚望。
(1)森林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存储在______________中,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
(2)为研究乔木丰富度与森林碳存储能力间的关系,我国科学家选取42种乔木,在一片约600亩的空地上设立了566个面积为1亩的样地,每个样地中随机种植植株数量相同,物种数目不同的乔木,连续5年测定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1和图2
①图1中各年份调查结果均显示,乔木丰富度越高,_____________,且这种差异随年份的增加逐渐增大。生物量的年增量与生物量总量随乔木丰富度水平变化的趋势_______________。
②本研究表明,增加乔木丰富度可以_______________。
③研究人员尝试用下图来解释上述结果出现的部分原因
___________
请选取下列合适的选项填在上图中相应的位置上,以使上图的逻辑自治。
a.样地乔木丰富度水平高
b.各类资源利用更充分
c.不同生长周期的乔木搭配
d.喜阴与喜阳的乔木搭配
e.相对较高的乔木与相对较矮的乔木搭配
f.时间利用更充分
g.垂直空间利用更充分
h.水平空间利用更充分
i.树种间存在“优势互补”的效应
(3)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介绍了19世纪初的一项类似实验,有人在一块土地上播种一个草种,同时在另一块相像的土地上播种若干不同属的草种。最终,后一块土地上能生长出更多的植物,收获的干草也更多。本实验与(2)中的研究相比,主要的不足有___________(请至少写出2点)
(4)上述研究提醒我们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_______________,以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温室气体的双赢。
25.(2021·北京市海淀区精华培训学校模拟预测)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主体,不仅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之一,而且与城市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科研人员针对北京城市公园土土壤重金属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1)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在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对于环境变化和各种污染的响应敏感,被认为是生物指示因子。
(2)城市土壤质量与居民生活密不可分。下列对导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断累积的原因分析,正确的包括_________。
A.工业化污染排放 B.废弃物堆积.
C.汽车尾气排放 D.游客乱扔有害垃圾
(3)从北京不同位置选取三个典型公园,每个公园选取6种常见乔木下的土壤进行取样调查,对土壤重金属铅含量进行测量,并分析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果如下表。
月坛 双秀 颐和园
建成年代/年 1530 1984 1750
地理位置 二环 三环 四环
土壤铅含量/( mg/kg) 65.75 35.40 53.06.
土壤真菌丰富度指数(S) 605.96 657.83 645.61
①结果说明公园的建园时间及地理位置会影响土壤重金属积累,依据为___________。土壤铅含量没有明显的沿中心城区至外围城区降低的空间分布,举例说出其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写出2种)。
②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铅含量与真菌丰富度指数呈_______关系,说明_______,进而降低了_________。
(4)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建议标准”铅污染一级标准的限制值为35mg/kg,请向相关部们提出一项合理建议。_____
26.(2021·辽宁·东北育才学校模拟预测)辽宁红海滩被称为“中国最精彩的休闲廊道”和“中国最浪漫的游憩海岸线”,以湿地资源为依托(可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以芦苇荡为背景,再加上碧波浩渺的苇海,数以万计的水鸟和一望无际的浅海滩涂,还有许多火红的碱蓬草,成为一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纯绿色生态旅游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海滩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
(2)湿地中每到繁殖季节,可以听到婉转的鸟鸣,吸引异性交配繁殖后代,鸟鸣属于________信息,这说明________。
(3)下表为该生态系统某一食物链“草→鸟→鹰”中各种群一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7kJ·a-1)。
种群 同化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草 69.5 7.0 19.0 45.5
鸟 19.0 9.0 1.0 4.5
鹰 3.5 1.0 2.5 微量不计 无
据表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kJ·a-1.能量从草到鸟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4)辽宁红海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 价值。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保护辽宁红海滩的措施∶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C
【分析】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潜在价值是指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
【详解】
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个体,故“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A正确;
B、一般而言,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对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C。
2.C
【分析】
农业生产中信息传递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详解】
A、用黑光灯诱杀害虫属于生物防治,该技术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A正确;
B、豆科植物具有生物固氮能力,可将空气中的氮(N2)转变为含氮的养料,故套种豆科植物作为绿肥,可提高土壤肥力,B正确;
C、利用茶树废枝栽培灵芝,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C错误;
D、修剪茶树枝叶通风透光,可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进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
故选C。
3.B
【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
【详解】
A、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
B、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
D、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
故选B。
4.C
【分析】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诗中描写的有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同时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
故选C。
5.B
【分析】
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
A、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
B、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则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
C、生物群落是该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错误;
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6.B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
A、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长江鱼类的繁衍,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生态保护措施,A不符合题意;
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更多是出于对个体健康的考虑,不直接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符合题意;
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属于生态保护措施,C不符合题意;
D、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黄河源区的总称,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建立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属于生态保护措施,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分析】
臭氧:在距地球表面15~20km处的平流层中,臭氧的含量非常丰富,它能够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详解】
A、由分析可知,臭氧能吸收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A正确;
B、平流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就会增加2%,这必将会导致人类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B正确;
C、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的大量使用,C错误;
D、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D正确。
故选C。
8.C
【分析】
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详解】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题干中描述了146种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而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等生态系统,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9.D
【分析】
(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二是迁地保护,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3)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详解】
自然保护区是在原始的自然状态系统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人为地划定一个区域,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那里的生态系统加以严格的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0.B
【分析】
1、分析图形:食草动物与植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者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为:植物→食草动物。
2、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C正确;
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故选B。
11.A
【分析】
1、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3、“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
A、“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在于使鱼塘中的幼年鱼类能够保留,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斧斤以时入山林”是适时适度的取用,考虑了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B正确;
C、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后,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流域内许多种群的K值将提高,C正确;
D、人类应该按照大自然的生态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使得人类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
12.C
【分析】
1、生态工程建设依据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2、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详解】
A、该湿地公园对引进的河水有净化作用,则与进水口水样相比,出水口水样中溶氧量比进水口高,A错误;
B、该湿地景观公园能净化水质,调节生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要维持生态系统,需要从系统外能量的持续输入,C正确;
D、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物质,但不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C。
13.A
【分析】
1、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的补给才能长时间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A错误;
B、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恒温动物时刻都在耗散大量的热,所以体重的净增长比变温动物要少,B正确;
C、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如果生产者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它的生物量不一定为零,C正确;
D、群落会发生演替,在群落中生物种类、营养结构会随时间结构变化而变化,D正确。
故选A。
14.B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②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③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④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⑤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物质可以反复利用,能量不可循环反复利用,能量只能多级利用,A错误;
B、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属于生态方面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无废弃物农业”可实现生物群落内部的能量多级利用,不能提高传递效率,C错误;
D、污水净化过程中种植一些可以吸收有害金属的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重金属,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15.C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引种之前要对引入物种后的利弊进行评估,不能盲目引入,否则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3、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若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缺少天敌控制,侵入种对环境适应性强,就会使原有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的威胁。
【详解】
A、水葫芦作为观赏性植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水葫芦的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A错误;
B、水葫芦虽然是生产者,但是其繁殖速度过快,在多地泛滥成灾,故其数量并非越多越好,B错误;
C、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也改变该地生物进化速度和方向,C正确;
D、外来物种往往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引入外来物种需要经过慎重的设计,使其能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网)而相互制约,可以选择繁殖能力强的物种,D错误。
故选C。
16.C
【分析】
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引进物种不当会导致生物入侵,外来入侵物种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的生态位,排挤本地物种,成为优势种群,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的反复循环利用,能量单向流动,不可循环利用,B错误;
C、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划区轮牧使得牲畜具有持续的能量来源,减少牲畜自身能量的消耗,D错误。
故选C。
17.C
【分析】
根据题意,蜻蜓以苍蝇、蚊子等多种害虫为食,苍蝇喜食粪便或腐尸,蚊子吸食动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物,说明蜻蜓与苍蝇和蚊子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蜻蜓幼虫可用来监测环境污染情况,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详解】
A、苍蝇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蚊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A 错误;
B、蜻蜓捕食苍蝇和蚊子,但是三者的成虫间不存在竞争关系,B 错误;
C、蜻蜓、蚊子、苍蝇分别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所以均有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作用,C 正确;
D、蜻蜓捕食苍蝇和蚊子等害虫,说明具有间接价值,能监测环境污染属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18.C
【分析】
根据题意,草方格可用于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治理沙漠化,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生长,据此分析。
【详解】
A、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
B、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其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B正确;
C、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当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演替方向,C错误;
D、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D正确。故选C。
2、多选题
19.ABD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A、桑树吸收废弃矿区的矿物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而能量是不能循环的,A错误;
B、蚕粪中的能量属于未同化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
C、根据题目中的描述,该生态系统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故选ABD。
20.ABC
【分析】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1、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的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
【详解】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生物圈所含的碳元素能在生物圈内反复循环利用,但池塘生态系统所含的碳元素不能在本系统内反复循环利用, A错误;
B、若该池塘中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该池塘中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不一定为10%~20%,C错误;
D、由于该池塘进行人工养鱼,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可能小于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故需要人工投入饲料,D正确。
故选ABC。
21.AC
【分析】
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精明捕食者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能够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对猎物不造成过捕,能保持其食物源。
【详解】
A、根据收割理论可知,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故孢子等兽类这些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比较多的物种,A错误;
B、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相互影响,形成生物多样性,因此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C错误;
D、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能调节区域气候属于生态方面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C。
22.BC
【分析】
1、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1)近几百年来呈“J”型增长,已经接近峰值。(2)计划生育成效显著。(3)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
2、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详解】
A、全国人口普查是对全国所有人口逐一进行调查,并不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
B、我国目前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多,积极推行“二孩政策”,增加出生率对人口老龄化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B正确;
C、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C正确;
D、K值为环境的最大承载量,15亿是人为控制的最大值,并不是K值,D错误。
故选BC。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解答题
23.传统种植模式下的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较低 大于 鸭(鱼)粪便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水稻提供无机盐 水稻对N、P的吸收 鱼和鸭的捕食作用和N、P含量降低不利于藻类生长繁殖 ①鸭和鱼取食浮游藻类,减少其与水稻的竞争,使水稻能获得更多光能;②鸭捕食害虫,减少水稻流向害虫的能量,让更多能量留在水稻体内;③浮游生物的能量流入鱼和鸭体内,害虫的能量流向鸭,最终实现水稻、鸭、鱼同时增产 ;④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分析】
据图分析,灌溉水中,RDS模式和CK模式下的TN浓度相等,RDS模式和CK模式下的TP也浓度相等;灌溉水至分蘖前期,RDS模式下的TN和TP浓度均低于CK模式,说明RDS模式对TN、TP的去除率均大于CK 模式。
【详解】
(1)传统农业种植以单一农作物种植为主,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所以虫害严重。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灌溉水至分蘖前期,RDS模式下的TN和TP浓度均低于CK模式,说明RDS模式对TN、TP的去除率均大于CK 模式,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其原因:一方面RDS是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为种养模式,该模式下以鸭虾粪便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水稻提供无机盐(或鸭虾粪便提供有机肥),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鸭的穿行与啄食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长,促进了水稻对N、P的吸收。
(3)RDS是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为种养模式,该模式下鱼和鸭取食浮游藻类,以及N、P含量降低影响了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RDS组浮游藻类生物量显著低于CK组。
(4)RDS模式下,水稻和浮游藻类均可进行光合作用,其中鸭和鱼取食浮游藻类,减少其与水稻的竞争,使水稻能获得更多光能;鸭捕食害虫,减少水稻流向害虫的能量,让更多能量留在水稻体内;从而使浮游藻类的能量流入鱼和鸭体内,害虫的能量流向鸭,最终实现水稻、鸭、鱼同时增产。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及其稳定性,解题的关键是需要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4.(生物)群落 生产者 有机物 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相对值)越大 一致 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能力,且这种效果会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 样地数量少、植物种类梯度不足、缺乏多年连续观测数据、未关注除草之外的其他生勿的生物量等。(合理即可) 种植更多种类的树和草(从增加树和草的丰富度角度作答,措施合理即可)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详解】
(1)森林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存储在有机物中,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故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2)①图1中横坐标为乔木丰富度,纵坐标是干重相对值,各年份调查结果均显示,乔木丰富度越高,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相对值)越大,且这种差异随年份的增加逐渐增大。生物量的年增量与生物量总量随乔木丰富度水平变化的趋势一致。
②本研究表明,增加乔木丰富度可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能力,且这种效果会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
③分析题图结合所给模型可推测:a样地乔木丰富度水平高导致i树种间存在“优势互补”效应,即c不同生长周期的乔木搭配、 d喜阴与喜阳的乔木搭配、e相对较高的乔木与相对较矮的乔木搭配,c不同生长周期的乔木搭配使 f时间利用更充分,d喜阴与喜阳的乔木搭配使 h水平空间利用更充分,e相对较高的乔木与相对较矮的乔木搭配使g垂直空间利用更充分,即b各类资源利用更充分,从而出现上述结果,模型如下:
(3)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介绍了19世纪初的一项类似实验,有人在一块土地上播种一个草种,同时在另一块相像的土地上播种若干不同属的草种。最终,后一块土地上能生长出更多的植物,收获的干草也更多。本实验与(2)中的研究相比,主要的不足有样地数量少、植物种类梯度不足、缺乏多年连续观测数据、未关注除草之外的其他生勿的生物量等。
(4)上述研究提醒我们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种植更多种类的树和草,以增加树和草的丰富度,以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温室气体的双赢。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丰富度与生物量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分解者 ABCD 三个城市公园中乔木下土壤重金属铅的含量存在差异,为月坛>颐和园>双秀公园 受到到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影响,如人类活动角度∶人类活动强度、频度和时间累积效应等;实验方法角度∶取样方法导致的差异,是常见乔木下进行取样而没有随机取样等;选取的公园数量较少;没有调查所有种类的重金属 负相关 重金属铅污染程度加深会导致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加强城市公园土壤质量管理;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种植能吸收重金属铅的植物;筛选利于重金属溶解的微生物引入公园土壤等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详解】
(1)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对于环境变化和各种污染的响应敏感,被认为是生物指示因子。
(2)A、工业化污染排放会导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断累积,A正确;
B、废弃物堆积会导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断累积,B正确;
C、汽车尾气排放会导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断累积,,C正确;
D、游客乱扔有害垃圾会导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断累积,D正确。
故选ABCD。
(3)①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三个城市公园中乔木下土壤重金属铅的含量存在差异,为月坛>颐和园>双秀公园,说明公园的建园时间及地理位置会影响土壤重金属积累。由于受到到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影响,如人类活动角度、人类活动强度、频度和时间累积效应等;实验方法角度:取样方法导致的差异,是常见乔木下进行取样而没有随机取样等;选取的公园数量较少;没有调查所有种类的重金属土壤铅含量,故没有明显的沿中心城区至外围城区降低的空间分布。
②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铅含量与真菌丰富度指数呈负相关,说明重金属铅污染程度加深会导致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进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了抵抗力稳定性。
(4)为降低土壤铅含量,可以加强城市公园土壤质量管理;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种植能吸收重金属铅的植物;筛选利于重金属溶解的微生物引入公园土壤等。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
26.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物理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7.15×108
13.5
直接、间接
①设立自然保护区;②加强宣教力度,提高公民对自然资源保 护意识;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测、监管(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鸟鸣属于一种声音,为物理信息,鸟通过声音进行吸引异性交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3)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则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7.0+19.0+45.5=71.5×107=7.15×108kJ·a-1,草同化的能量=71.5+69.5=141kJ·a-1。草到鸟的传递效率为19.0÷141×100%≈13.5%。
(4)辽宁红海滩成为一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纯绿色生态旅游系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保护红树林的措施有:①设立自然保护区;②科学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③加强宣教力度,提高公民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④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测、监管。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纲解读
知识网络图
重点拓展
典例精讲
精准训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