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鉴赏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
3.感悟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知人论世】
1.作者
孙犁(1913-2002),中国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卒于天津。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曾用笔名芸夫在《大公报》发表文章。1936年暑假后,到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发表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合大学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人门》《文艺学习》)。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延安时期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并参加土地革命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1949年以后,孙犁到《天津日报》工作。20世纪50年代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1958)。
他的小说大多取材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革命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的生活情景,小说虽以现实主义为根基,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侧面以及武戏文唱的技艺,写人的命运、心灵以及故乡白洋淀的风光美和人情美,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细腻婉约的文笔,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诗风格,使孙犁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在艺术上受他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相似风格的“荷花淀派”创作,即以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而得名。1956年后,孙犁因病长期搁笔,但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一时期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1977年后,主要写作散文和评论,出版《晚华集》《秀露集》等作品集。199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孙犁文集》(8册),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孙犁全集》(11卷)。孙犁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
“荷花淀派”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方式写小说,即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的变化。
成绩突出的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形成了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后来,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为“白洋淀派”(也称“荷花淀派”)。
该派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背景介绍。
荷花淀是河北中部白洋淀的一部分。白洋淀位于北京、天津、保定之间,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的斗争十分激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组织起水上游击队,配合装部队作战。他们平时努力劳动,坚持生产,一遇敌人进犯,就迅速地组织起来投入战斗,有效地打击敌人。
《荷花淀》是孙犁精心创作的赞美白洋淀儿女的小说,写于1945年春,叙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农村妇女送夫参军,自己也成长为勇敢的战士的故事,刻画了冀中根据地女性崭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冀中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故事与情节
1.速读课文,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2.给全文三部分拟小标题,并指出这三个部分各属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哪个阶段
3.回看情节结构图,对于本文的情节、结构,你有什么体会?想一想:吸引我们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
明确:
1.概述情节: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给全文三部分拟小标题,并指出这三个部分各属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哪个阶段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小说有两条线索,水生嫂们的活动贯串全文的始终,是小说的主线;地区队的行动大都是侧面交代,仅在伏击相会的高潮处交叉,接着又分开进行。小说以青年妇女们的成长结尾,合乎情理,充分显示出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威力,更广泛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积极性,说明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使作品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人物与写法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部分。关注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努力寻找二者之间的关联,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
2.反复品读文中其他的对话部分,揣摩特定的文本背景下人物的内心世界。
3.重读全文,关注人物的言行描写,在此基础上完善、丰富预习时的阅读批注
1.夫妻话别
【对话描写】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这句话承接上文的“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丈夫不至的焦急心理以及对丈夫的关切之情;同时又暗示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
水生没有正面回答女人前面的问题,故意岔开话题。但是,他异常的表现(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让水生嫂觉察他有心事,但水生嫂不便直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所以她只得机敏地转换角度,再次试探,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透露出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题岔开,反问水生嫂:“爹哩 ”“小华哩 ”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并表现了水生对家人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怎么了,你 ”水生面对妻子的问话,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而且笑得不像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但她察言观色,感到事情有点蹊跷,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这反映了她内心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知道底细。
这段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②“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追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痛恨敌人,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军,她为此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想到,丈夫一去,家里的担子都落到她身上,不禁心生担忧。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积极奔走,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将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融于一心,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这段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③“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嗯。”“嗯。”水生鼓励妻子在思想上、文化上不断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积极进取、勇敢斗争的精神。
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豪言壮语,一位女性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热爱,这两种伟大的情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统一在最朴素的语言中。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爱家庭,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细节描写】
水生嫂的一“震”一“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的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出乎水生嫂的意料,“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震”一“吮”,写出了水生嫂复杂的心情。水生嫂用“吮”的动作迅速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到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这表现了她的坚强性格。此处的细节描写,不仅仅惟妙惟肖地描摹了水生嫂这一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抗日根据地劳动妇女内心深处爱与痛、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水生嫂虽然非常不舍,但还是支持丈夫走上战场,水生也对妻子作了最郑重的嘱托和交代。这里作者用细腻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水生嫂,让人初步看到一个美丽、深明大义的水乡青年女性的形象,也看到一个朴实、大无畏的青年农民的形象,感受到抗日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儿女情怀。
商量探夫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这句话表达得委婉含蓄,表现出该妇女精明心细、聪明伶俐的个性。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直言有要紧的话要对丈夫说,表现出该妇女直爽开朗的性格特点。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表现出这个青年女子快言快语、心直口快的个性。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羞羞答答,口不对心,表现出该妇女羞涩温顺的个性。
三、战争与诗意
1.反复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圈画出小说中其他的诗意景象。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同学讨论:用这样的诗情画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主题是否恰当?
明确:
小说开头描绘的白洋淀的夜景图和风俗画。
表现了月光朗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的风景美,辛勤劳作、出产富饶的生活美,同时暗含着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的人情美。“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渲染了一种温馨、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热爱家园、热爱劳动、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感情,更表现出她们对祖国的热爱。同时,开头的景物描写,不仅为“夫妻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营造了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写荷花淀伏击战做了铺垫。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而不得,只好踏上归途,不免有点儿失望,有些伤心,空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也交代了即将发生的伏击战的自然环境。同时,这开阔而明丽的景色感染了女人们,增强了她们排遣忧郁的力量,所以“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是以景写人,情景相生。她们划船时发出的“哗,哗,哗”的水声,正是她们所处环境的外现,与后文的“哗哗,哗哗,哗哗哗”相照应,暗示危险即将来临。
妇女们巧妙避开敌人的追击,将船驶进荷花淀时,作者对淀上风光进行的描绘。表现出荷花淀给妇女们的安全感,衬托出她们的心理状态,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为紧接而来的战斗渲染了气氛。同时还暗示了青年妇女们的前途——“粉色”的荷花箭成了白洋淀的“哨兵”,当日“粉妆”的妇女也将成为白洋淀的战士;还表现出白洋淀军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
2.讨论:用这样的诗情画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主题是否恰当?
文章的景物描写,开头对小院子及白洋淀月下夜景的描写,作者借助两个充满想象力又贴切的比喻,完全把这个场景诗意化了。而通过水生嫂的偶尔抬头远望,又展示出一个更阔大的水淀世界,这个小小的院落也融化进一片“银白世界”里,那一层薄薄透明的雾,被风吹来的荷香,好一派有声有色的水淀风光,读者视觉、嗅觉都被调动起来,充分感受到人物和景物融为一体的境界,体会到景致的优美和人物的美好。作品中的景,既是人物眼中的景,也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圆融而自然。
虽然作品所反映的年代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从文中我们并不会看到残垣断壁、硝烟烈火、血污伤痕,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清风湖水稻秧等,一派清新美好的乡村风光。
这是由作品的主题决定的——孙犁不想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要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四、总结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作者没有描写残垣断壁、生灵涂炭的场景,也没有描写金戈铁马、战场厮杀的画面,而是着意于荷花淀的旖旎风光,以青年妇女们的从容谈笑显示出风云的变幻。作品融小说、散文、诗歌为一体,具有散文诗式的独特小说风格。宛如带露沾水的荷花,既有娇艳欲滴的风采,又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五、作业
《荷花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美感,读罢全文,我们会禁不住心驰神往地进入美丽的荷花淀。尝试利用文中词句组合成题为《白洋淀十四行》的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