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1 20:31:16

文档简介

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
新技术是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打开微信“朋友圈”,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失去文化之肺.....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吧!甚至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接受新事物。看看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学者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时代变迁,技术条件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化空气日益稀薄,作者十分痛心,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任何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C.海德格尔等人的忧思表明,拥有文化话语权的草根精英能更早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D.当代文化人要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网络文化,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二段描述了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是为了论证新技术所造就的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这个观点。
B.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论证了技术手段升级所引起的文化焦虑。
C.文章借学者的话指出当今中国所面临的社会的特点,进而提出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回答了标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D.文章先阐述新技术带来的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然后论述这个局面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最后作者提出当代文化人应担当的历史使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游览文化中国的不同风光。
B.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不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C.加厚信息时代文化土层,只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就会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士志于道”是中国文化与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应成为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一支派克钢笔
这是一个发生在1979年的真实故事。
那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城报社当记者。一天,社长让我独自一人去八里庄公社采访。临行前,社长特意嘱咐一番注意事项。从社长的言谈中了解到,八里庄公社是全省最偏僻的乡村,而且是又穷又落后的山区。
我先坐火车再倒汽车又搭毛驴车,颠簸了一天才到八里庄公社。到八里庄时,夕阳西下。公社所在地是一排破旧的小平房,院落是石头砌的围墙,大门框是三根木杆搭建的,大敞四开,没有门扇,也无人看守,冷冷清清,无一点生气。
我和公社丘书记说明来意。丘书记看看我,脸上显示出一丝为难,然后笑了笑说,公社食堂已经关门了,走吧,去供销社买点饼干,将就一下,委屈你了。
公社门前是一条不宽的土路,路的两侧是两排民房,东倒西歪的土房,散散落落的十几户人家,往东往西是一片片庄稼地。供销社是三间土平房,紧挨着街,门窗刷着蓝色油漆,油漆一块块裂着,斑驳疮痍。已是深秋,路边的杨树光秃秃的,寒风将干枯的树叶卷起来,让它们在天空盘旋。
丘书记让售货员称了一斤饼干。那饼干黑黢黢的、硬邦邦的,不像现在的点心雪白雪白、软乎乎的,但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级的点心了。丘书记又让售货员倒了两碗白开水,然后歉意地对我说,小姜,就着开水,别干吃,山里穷呀,没法子。
那天晚上,公社停电,周围漆黑一片。丘书记叹口气说,三天两头停电,家常便饭了。就在这儿吃吧,好在供销社还点着蜡烛。
蜡烛的火苗如萤火虫般,豆粒大的亮光,影影绰绰,好像身处魔幻之中。我和丘书记半倚着柜台,边吃边聊着采访的事。这时门外跑进来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买了一个方格本,正要走出门,突然停住脚步,用惊异的目光瞅着我。我明白了,忙抓起几块饼干递给她,她却摇摇脑袋。我更加迷惑了。我问,你不要饼干要啥?
小女孩拘束地一笑,手指了指我上衣袋上的钢笔。我恍然大悟,她是跟我要钢笔。在没有电脑的时代,钢笔是最时髦的书写工具。我身着蓝卡其布中山装,钢笔插在左上衣兜里。
我有心给她但又有些舍不得。这支派克笔是20世纪50年代父亲学习时,一位老师送给他的。后来父亲在笔杆上刻上一行小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上大学时,父亲把笔赠给了我。
当着丘书记的面我有些为难,但又怕丘书记瞧不起我,便不情愿地从衣袋里拔出笔来,递给女孩,尔后笑着说,希望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女孩拿过笔向我鞠了一躬,甜笑着跑出门。
事情过去很久,我早已把钢笔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小女孩啥模样我已全然记不清了。
一日,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全省高考文科状元被北大录取,考生竟然是八里庄的,而且是个女生。真乃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啊!我无限感慨。
多年以后,社长再次让我到八里庄采访,那里可不是从前了,大不一样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镇书记是个大学生,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家乡搞建设,带领百姓让一个穷山沟变成了富山村······一个大学生放弃大城市生活,到山村当农民,这可是新鲜事,更加激起我的好奇心。八里庄已经不叫公社,而叫镇了。
一踏进八里庄,我眼前一亮,惊诧不已。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土坯房变成一栋栋小楼房,商店、饭馆、旅馆等商业网点鳞次栉比,布满了路两侧。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景象。
接待我的依旧是镇委书记,不过是个女书记。四十岁左右,梳着短发,穿着天蓝色的小翻领上衣,脖颈儿围着一条艳丽的丝巾,不胖不瘦,不高不矮,说话干脆,有逻辑,声音甜美,有一股一般女人不具备的气质,让我刮目相看。
然而让我更为惊奇的是,她竟然使用钢笔,而且那支钢笔残破不堪,笔杆缠着一圈胶布。我觉得有些好笑,计算机普及了,都用一次性签字笔,谁还用这老掉牙的玩意儿。
女书记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微笑着说,这笔可大有来头呢。说着将笔递给我。我细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笔杆上一排清晰的小字映入我的眼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品开头交代了八里庄公社又穷又偏,这为下文“我”到公社后吃饼干充饥、公社停电等情节做了铺垫,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虽然为难,但最终还是把钢笔送给了小女孩,她在工作多年后,仍然十分珍视这份难得的礼物。
C.作品中“供销社”“中山装”“派克笔”“小楼房”“计算机”等词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也寄寓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D.本文叙述了“我”前后两次到八里庄采访的故事,重点写了多年后第二次到八里庄采访时的经历。
5.有关八里庄镇街道的描写在全文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有人赞成该女大学生毕业后重返山村当农民,有人不赞成,你怎么看?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观点。(6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裴楷字叔则,弱冠知名,尤精《老》《易》,少与王戎齐名。钟会荐之于文帝,辟相国掾。贾充改定律令,以楷为定科郎。事毕,诏楷于御前执读,平议当否。武帝为抚军,妙选僚采,以楷为参军事。石崇以功臣子有才气,与楷志趣各异,不与之交。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楷性宽厚,与物无忤。不持俭素,每游荣贵,辄取其珍玩。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穷乏。尝营别宅,其从兄衍见而悦之,即以宅与衍。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已任率皆此类也
楷子瓒娶杨骏女,然楷素轻骏,与之不平。骏既执政,乃转为卫尉。及骏诛,楷以婚亲收付廷尉,将加法。是日事起仓卒,诛戮纵横,众人为之震恐。楷容色不变,举动自若,索纸笔与亲故书。赖侍中傅祗救护得免,犹坐去官。太保卫瓘、太宰亮称楷贞正不阿附,宜蒙爵土,乃封临海侯。代楚王玮为北军中候。玮怨瓘、亮斥已任楷,楷闻之,不敢拜,转为尚书。楷长子舆先娶亮女,女适卫瓘子,楷虑内难未已,求出外镇,垂当发而玮果矫诏诛亮、瓘。玮以楷前夺已中候,又与亮、瓘婚亲,密遣讨楷。楷素知玮有望于己,闻有变,单车入城,匿于妻父王浑家,故得免难。
楷有渴利疾,不乐处势。王浑为楷请曰:“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遇,诚竭节之秋也。然楷性不竞于物,安于淡退,有识有以见其心也。楷今委顿,臣深忧之。光禄勋缺,以为可用。”不听。及疾笃,诏遣黄门郎王衍省疾。卒,时年五十五,谥曰元。
(选自《晋书·裴楷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B.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C.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D.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指《老子》,又称《道德经》,后被纳入科举考试的经书范围中。
B. 武帝,皇帝的谥号,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予的一种称号。
C. 婚亲,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裴楷与杨骏两家儿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
D. 矫诏,假托或假传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或者篡改皇帝布告臣民的诏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裴楷年少有名,屡获任用。裴楷年少时有名声,经钟会推荐,被征辟为相同掾,以定科郎身份参与朝廷律令的修改;武帝精选属下,任裴楷为参军事。
B.裴楷性格宽厚,轻财仗义。裴楷为人宽厚,与人无仇;堂兄裴衍喜欢他的别院,他就慷慨相送,还把每年索要来的几百万租钱,散发给自己家中的穷亲戚。
C.裴楷遭遇动乱,仓皇逃命。裴楷在两位姻亲的推荐下代替楚王司马玮担任北军中候,楚王司马玮发动叛乱,秘密派人去讨伐裴楷,裴楷藏匿在岳父家,才得以免于灾难。
D.裴楷不附姻亲,从容应变。裴楷一向看不起姻亲杨骏,杨骏执政后,裴楷就转任卫尉,后来杨骏被杀,裴楷也被捕交付廷尉,然而他神色不变,举动自如。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
(2)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遇,诚竭节之秋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九日使君席奉饯①卫中丞赴长水
岑参
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②甲羽林儿。
台上霜威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
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
为报使君多泛菊③,更将弦管醉东篱。
注:①奉饯:恭敬地饯行。②擐:穿。③泛菊:古人于重阳节登山宴饮菊花酒的活动。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通过“横行”“鸣弓”“擐甲”等词语描绘了出征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
B.颔联以寒霜摧残草木之景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
C.颈联借汉将击溃胡人、平定边塞的历史,表达此次出兵边塞必胜的信心。
D.尾联写在重阳节这一天,州郡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
12.本诗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写到饮酒,请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6分)
五、文言名句默写(6分)
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暂时停歇时给人带来的深切感受,余音袅袅,令人拍案叫绝。
(3)《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经历了一系列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碰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表明了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六、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为什么要重视家庭教育?幸福双翼家庭教育体系创始人黄志猛认为,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培养孩子的终身幸福。他认为,情绪能力、性格特征和自信心是人格成长的三个要素。在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家庭教育中,恰恰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方面问题出得最多最普遍。大多数中国式的家长都不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孩子对话,而是___________地动辄指责孩子,训斥孩子,( )。黄志猛认为,中国的家长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和问题,善于___________孩子的负面情绪,才能收到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效果。
黄志猛指出,许多家长还在用计划经济时代“包分配”的思路,来教育今天市场经济时代“自主择业”的孩子。这种滞后的教育理念导致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有了好分数,考上了大学,以后工作生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实际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考取了大学的孩子,因为人格上的缺陷或者是情商的___________,而在工作中屡碰钉子或在家中待业“啃老”的孩子___________。他呼吁在座的每一位家长:“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先把自己的家庭教育做好,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然后影响更多人,一起推动中国家庭教育的进步。”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培养孩子的终身幸福能力。
B.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培养孩子的终身幸福能力。
C.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终身幸福能力。
D.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终身幸福能力。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居高临下 疏通 匮乏 比比皆是
B.颐指气使 疏导 匮乏 俯拾皆是
C.颐指气使 疏通 缺乏 俯拾皆是
D.居高临下 疏导 缺乏 比比皆是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从小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布下了不自信的种子
B.从小不自信的种子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布下了
C.不自信的种子从小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布下了
D.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从小就布下了不自信的种子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吃好一日三餐是人人关注的话题,除了保证用餐时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餐重在“能量供应”。人体经一夜睡眠,肠胃空虚,清晨有所进食,精神才能振作,早餐为我们一天活动所需的能量与营养打下不可替代的基础。午餐重在“少油少盐”。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质量较差的午餐不仅使工作或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还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晚餐重在“查漏补缺”。总量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品种丰富更能保证晚餐的营养均衡。但是,具体怎么分配,各吃多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应吃够12种食物。晚餐时,不妨对照自查一下,哪几类没有吃够,重点补充。
七、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必须写议论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
1、D A项张冠李戴,不是“作者十分痛心”,原文是说“已经有人痛心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B项“任何一次技术手段升级”说法绝对化,原文为“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C项曲解原意,原文为“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接受新事物”。
2、B B项分析的论证方法有误。本段以海德格尔和罗斯扎克为例,并引用他们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焦虑的具体内容,并将草根和精英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进行对比,从而提出“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的疑问。本段自始至终没有运用因果论证。
3、C 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二、文学类文本
4、D 纵观全文,作者重点写的是第一次采访八里庄时的经历,第二次采访时采用了略写的方式,故选项中“重点写了多年后第二次到八里庄采访时的经历”有误。
5、①有关八里庄镇的社会环境描写展现了如今的八里庄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②衬托了女书记懂感恩,有才干等形象;③与多年前贫穷的八里庄形成对比,体现了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发展、乡村正在振兴等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6、(示例1)赞成:①该女大学生回山村当农民,奉献青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助力了乡村振兴;②她回到农村,为家乡振兴做了贡献,也实现了人生价值;③她的行为可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让农村更有活力。
(示例2)不赞成:①该女大学生学有所长,留在城市里,更能发挥她的专业优势;②如果她留在城市,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③当她在城市做出一番成就后,通过资金、技术等援助,同样可以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评分参考:本题为开放式探究题,赞成或不赞成都可;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体现了提升思维辩证性、独创性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学科素养。作为开放式探究题,赞成或不赞成都可。探究时,首先要对文中“女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生活,主动回家乡摘建设”这一行为作出评价,然后联系“兼济天下”“感恩”“奉献”“共同富裕”等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7、B 句中“损有余”与“补不足”结构相同,意思相反,二者并列,才是天道,可排除A、D。既“安于毁誉”,那么做起事来一定是坦率、直率的,且“任”字亦有这种意思,所以“任率”应放在一起,故选B。
8、A “后被纳入科举考试的经书范围中”错误,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但《道德经》不在“四书”“五经”之列。
9、C “裴楷在两位姻亲的推荐下代替楚王司马玮担任北军中候”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楷闻之,不敢拜,转为尚书”。
10、(1)长水校尉孙季舒曾经与石崇畅饮,傲慢过度,石崇想上表罢免他。(得分点:“尝”“表”“免”各1分,句意1分)
(2)裴楷受到先帝提拔的恩典,又受到陛下的宠幸厚待,确实是竭尽忠诚的时候。(得分点:“拔擢”“诚”“秋”各1分,句意1分)
【解析】(1)尝:曾经。表:上表。免:罢免。(2)拔擢:破格提拔。诚:确实。秋:时候。
四、古代诗歌阅读
11、B B项,“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错,本句写景渲染的是军队的威武和杀气。
12、范词写将士离家万里,只能用一杯浊酒消解乡愁,抒发的是凄凉愁苦的思乡之情;本诗写出征前饮酒饯别,劝将士痛饮美酒,表达的是渴望将士为国杀敌立功的豪迈情怀。
【读懂诗歌】纵横驰骋的卫中丞率兵西进边关长水讨贼,麾下尽是身穿甲胄、弓箭娴熟的大好男儿。寒霜肃杀,草木凌乱,军中士威武雄壮,旌旗上萦绕着阵阵杀气。我坚信卫中丞您大军抵达边关宣扬军威之时,就是敌寇被灭之日。今日重阳饯行,还请您多饮几杯菊花酒,让我们伴着音乐醉倒在东篱旁。
五、文言名句默写
13、(1)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2)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3)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六、语言文字运用
14、C “有效的家庭教育”与“幸福与否”一面对两面,前后不一致,去掉“与否”,排除A、D;“目标就是为了”赘余,可去掉“为了”,排除B;原文中“培养··幸福”搭配不当,“幸福”后加宾语“的能力”。故选C。
15、D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从前面“不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可知家长居于高位,从“指责孩子,训斥孩子”可知不是“指挥别人”,所以“居高临下”合适。疏导:泛指引导。疏通:沟通双方的意思,调解双方的争执。此处用于孩子的负面情绪,用“疏导”合适。缺乏: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匮乏:(物资)缺乏。“缺乏”使用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实物、精神等。“匮乏”针对的是物资。此处形容“情商”,应该用“缺乏”。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很多。俯拾皆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后者只用于物;而前者则既可用于物,还可用于人。此处形容“啃老”的人多,应该用“比比皆是”。故选D。
16、A 此句主语是“家长”,而B、C项主语换成了“不自信的种子”,排除;时间状语“从小”应该放在处所状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的前面,排除D。故选A。
17、(1)每顿饭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2)好的午餐让人们下午精力充沛(3)还要参考白天的食物摄入情况
七、写作
18、【解析】这是典型的叙述加议论型的材料,叙述是铺垫,议论才是目的。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父亲虽然善于游泳,儿子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必然是荒谬的。这就是这则材料的关键句,也是我们立意的突破口。据此,可以有如下立意: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切题立意:(1)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2)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偏题立意:(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思维定式要不得。
【参考译文】
裴楷字叔则,二十岁就出了名,尤其精通《老子》《易经》,年少时与王戎有同样的名声。钟会把他推荐给文帝,任相国掾。贾充修改律令,任用裴楷为定科郎。事情完毕,诏令裴楷任御前执读,评论奏章是否妥当。武帝任抚军时,精选属下,任裴楷为参军事。石崇由于是功臣后代又有才气,与裴楷志趣不同,不跟裴楷交往。长水校尉孙季舒曾经与石崇畅饮,傲慢过度,石崇想上表罢免他。裴楷听说了,对石崇说:“您请人喝下烈酒,又要求别人遵守正礼,这不有些矛盾吗?”石崇于是作罢。
裴楷生性宽厚,与人无仇。不主张朴素,每逢去荣华富贵的地方游玩,就拿走别人的珍宝古玩。即便是车马器具服饰,短时间内,就送给穷困的人。曾经经营了一处别墅,他的堂兄裴衍见到后喜欢,裴楷就把房子送给了裴衍。梁、赵两位王,是国君的近亲,在当时地位显赫,裴楷每年请两封国拿出租钱百万,散给亲族。有人讥讽裴楷,裴楷说:“损有余补不足,这是天道。”不在乎别人的诋毁,做自己想做的事,都是这类情况。
裴楷的儿子裴瓒娶了杨骏的女儿,然而裴楷一向看不起杨骏,与他关系不好。杨骏执政后,裴楷转任卫尉。等到杨骏被杀后,裴楷因为姻亲被捕交付廷尉,将要被加以刑罚。那天事发匆忙急迫,杀人遍地,大家为此惊恐。裴楷神色不变,举动自如,索要纸笔给亲友写信。幸而侍中傅祗救护得以免于一死,但还是坐罪被罢官。太保卫瓘、太宰司马亮称赞裴楷忠贞正直,不阿谀奉承,应受到封地,于是被封为临海侯。代替楚王司马玮任北军中候。司马玮怨恨卫瓘、司马亮排斥自己而任用裴楷,裴楷听说后,不敢接受任命,转任尚书。裴楷的长子裴舆先娶了司马亮的女儿,女儿嫁了卫瓘的儿子,裴楷考虑到内乱没有平息,请求出京任职,正要出发而司马玮果然假借诏书名义诛杀司马亮、卫瓘。司马玮因为裴楷先前夺取自己中候职位,又跟司马亮、卫瓘是姻亲,秘密派人去讨伐裴楷。裴楷平素就知道司马玮对自己有怨恨,听说有了变故,一人乘车入城,藏匿在岳父王浑家,因而得以免于灾难。
裴楷有渴望权、利的毛病,不满意所处的官位。王浑为裴楷请求说:“裴楷受到先帝提拔的恩典,又受到陛下的宠幸厚待,确实是竭尽忠诚的时候。但是裴楷生性不善竞争,安心于淡泊退隐,有见识的人可以看到他的心迹。裴楷如今不振作,我深为担忧。光禄勋缺员,我认为可以任用。”不被采纳。等到病重,下诏派遣黄门郎王衍探视。去世,时年五十五岁,谧号叫作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