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1 22:0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马歇尔计划
1947年
北约组织
1949年
经济
军事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政治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
华约组织
1955年
冷战
1947-1991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斯大林
列宁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跛脚的巨人
经互会成立时间?参与国?
中苏建交时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时间?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评价?
勃列日涅夫上台时间?改革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评价?
东欧剧变时间?实质?
苏联解体时间?
自学学习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东欧八国: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六国:
拉美一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古巴
二战后,东欧、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的成立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目的: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2、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影响:
①有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②各国经济被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斯大林模式);
1949年,中苏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3.中苏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 -1964年10月 )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思想混乱
1956 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秘密报告
经济:
首先从农业入手: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广种玉米)生产力
义务收购制改为收购制 生产关系
政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评价: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毛泽东评价赫鲁晓夫:
“一是揭了盖子,
二是捅了娄子”
急于求成、没有从实际出发、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材料一: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材料二: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秘密报告”: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失败。
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加强;
但改革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苏联各种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内容:
结果:
跛脚的巨人
食品短缺,群众排队等待购买
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的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工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6%,比美英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仅次于日本。
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59%,十年后的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职工工资提高了80%,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从10平方米增加到了13平方米,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从32%上升到90%,拥有电冰箱的家庭从10%上升到99%,还有10%的家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并获得了成效。
战略核武器
常规武装力量
军备上赶上美国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内容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经济:
政治:
提出“民主化、公开性、政治多元化”的口号,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实行多党制。
结果:
引起思想混乱,苏共领导地位被弱化,政局开始失控;
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实质:
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东欧剧变:波兰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从1989年开始,东欧各国政局动荡。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1989东欧剧变中的主要国家:
①波兰
②民主德国
③联邦德国
④罗马尼亚
⑤匈牙利
⑥捷克斯洛伐克
⑦保加利亚
⑧阿尔巴尼亚
⑨南斯拉夫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根本:
直接:
外部:
三、东欧剧变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解体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2、催化剂:
3、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1991年 八一九事件
4、实质:
社会制度的变化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克里姆林宫升起俄罗斯国旗
影响:
《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12月21日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结束。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谁不为苏联解体惋惜他就没有良心
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就没有头脑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
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要时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失败”,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不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它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反应社会主义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必定充满复杂、挫折。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直接导致解体
——加速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体制更加僵化
——冲击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