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本知识填空(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本知识填空(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22 07:4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本知识填空
姓名
第一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感应性现象
1.当植物体受到外界某种因素 时,会产生一定的 。这种特性称为植物的 现象。
植物感应性的表现形式有:植物的 运动、植物的 运动。
2.向性运动是植物受 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随 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感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 。
3.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比较
植物的感应性 向性运动 感性运动
不同点 环境刺激 单向刺激 没有方向要求
运动方向 与刺激方向 与刺激方向
时间 生长运动,时间较长, 可逆 一般较快发生,短时间易观察到,可
相同点 都是有外界 引起的植物反应
4.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地性、 、 、向触性、向热性、 负 等。
向光性:植物的茎向阳光 的方向生长。
向地性:根的 生长,根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 性表现。
向水性:植物的根向 的地方生长。 向化性:植物的根向 的地方生长。
向触性:植物对 作出的反应。 向热性:植物对 作出的反应。
5.感性运动的例子:
含羞草叶子因 而运动;捕蝇草、猪笼草等食虫植物遇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凤凰木、酢浆草等植物的叶片,因 和 改变的刺激而引起白天叶片张开,夜晚或雨天便闭合下垂。
郁金香和番红花的花,通常在 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
二、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 ,能 。
2.植物具向光性实质:植物受 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 ,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 方向生长。阳光均匀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 。
第二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一、内分泌腺和激素
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 极少,但对生物体的 、 、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 作用。
2.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症列表。
内分泌腺 分泌的激素 激素的功能
胰腺 a.促进人体吸收的血糖储存在 和 内 b.加快血糖的
垂体 控制人的
甲状腺 a.保证体内新陈代谢 b.提高 系统的兴奋性
肾上腺 a.加快 的节奏b.扩张通入肌肉的 。
卵巢(女)睾丸(男) 性激素 性激素 a.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b.激发和维持人的 性征
3.内分泌腺的特点: 内分泌腺 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内分泌腺的是 。
4.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一些疾病。
激素分泌情况 疾病 具体症状
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症 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 症 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 症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 血糖含量 ,出现高血糖
胰岛素分泌过 低血糖症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幼年时 分泌不足 症 反应迟钝, 低下,身材矮小
激素分泌过分旺盛 甲亢 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 过快
注意点: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①作用的激素不同,前者是 分泌不足,后者是
分泌不足。②智力差异:前者 正常,后者 低下。
二、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血糖:血液中的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2.人体内血糖含量受 系统和 的调节。胰岛素能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
内,还能加速血糖的 。
3.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 ,以促使血糖含量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 时,胰岛素分泌 ,使血糖含量 ;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4.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含量 正常值,产生 病。胰岛素分泌过多时产生 。
第三节神经调节
一、对刺激的反应
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 调节和 调节,并以 调节为主。
2.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
来控制和调节的, ;而激素对生物体的调节 。
3.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这是一个 → → → → 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 的结果。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1.神经元即 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 和 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如图3。
神经元
树突的功能是 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 。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 ,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 。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三、信息的处理
1.神经系统包括: 系统和 系统。
2. 和 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 各种信息,并
相应的反应。
3.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 ,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担信息的 ,负责
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脑神经其主要功能是支配 和 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脊神经: 由 发出的神经,其主要功能是支配身体的 、 及 的感觉和运动。
4.脑是神经系统的最 部分,主要分为 、 、 三部分
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 、 和 ,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回使大脑皮层的 大大增加。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 高度密集,形成许多 ,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 和 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 系统、 系统的运动。
5.脊髓是中枢神经的 部分,主要有 和 两个方面的功能。
脊髓中的许多 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 活动。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
的控制。
当我们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往往发生的情形是:先 ,后 了。这说明了脊髓有 功能和 功能。
四、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1.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 的反应。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 。
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 、 。
2.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 。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 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 传导进入 (在脊髓中),再通过 传达到 ,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
3.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 、 、
、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才能实现。
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 → → 脊髓中的 → →
产生效果,小腿反弹。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 功能是否正常。
5.人的手偶尔被针刺了一下,会立即发生缩手反射,但只有神经冲动从 传导到大脑皮层,才会感到疼痛,而神经冲动从脊髓传导到大脑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是先 后感到疼痛。这证明脊髓既有 功能,又有 功能。
五、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只要 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 的训练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例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特点:不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 。
2. 条件反射:建立在 的功能及 的基础上,完成较为复杂的反射。特点:会因长期不用而 或消失。例如:马戏团里动物的精彩表演及动物在成功表现后给它喂食物等
3.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比较
比较 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性 性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即
神经联系 固定,不会消失 暂时,可消退
级 别 较 级 较 级
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动物的有些行为是 的,是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 ,也称 。
2.先天性行为的特点: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在 的 (脊髓)参与下即可完成;不需要经过 就形成的反射性活动。例如:眨眼、吮吸、排便、排尿、繁殖求偶、迁徙......
二、后天学习行为
1.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 的作用,由 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 行为。
2.先天性行为的特点:在生活中形成,通过 训练形成;需要 参与;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例如:八哥讲话、海狮顶球、猴子骑自行车、小狗算术......
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通过 获得。非条件反射是 反射,受脊髓控制。
第五节 体温的控制
一、恒定的体温
1.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 ,因此称为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 ,称为 。
2.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左右。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 等的调节来实现的。
3.恒温动物的体温并不是 ,恒温是相对的,而是一个 。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和 这两个生理过程 保持 的结果。
2.人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 寒冷时, ,能使热量成倍增加。(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3.散热有 和 两种方式。
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又可通过血管中的 来控制。外界温度低时, ,血流量减少,
减少;温度高时, ,血流量增加, 。
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所占的比例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 体温时, 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 散热方式 。
4.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 ,而 ,会出现中暑现象。中暑的表现是:体温 、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 ,甚至昏厥, 。
三、体温受脑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下丘脑中的 来调节和控制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本知识填空(参考答案)
第一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感应性现象
1.当植物体受到外界某种因素刺激时,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种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植物感应性的表现形式有: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的感性运动。
2.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感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无关。
3.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比较
植物的感应性 向性运动 感性运动
不同点 环境刺激 单向刺激 没有方向要求
运动方向 与刺激方向有关 与刺激方向无关
时间 生长运动,时间较长,不可逆 一般较快发生,短时间易观察到,可恢复
相同点 都是有外界刺激引起的植物反应
4.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光性 、向地性、 向水性 、 向化性 、向触性、向热性、 负向地性 等。
向光性:植物的茎向 阳光充足 的方向生长。
向地性:根的 向地 生长,根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 负向地性表现。
向水性:植物的根向 水分充足 的地方生长。
向化性:植物的根向 肥料较多 的地方生长。
向触性:植物对 振动 作出的反应。
向热性:植物对 温度 作出的反应。
5.感性运动的例子:
含羞草叶子因触碰而运动;捕蝇草、猪笼草等食虫植物遇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
凤凰木、酢浆草等植物的叶片,因光照和温度改变的刺激而引起白天叶片张开,夜晚或雨天便闭合下垂。
郁金香和番红花的花,通常在温度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
二、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胚芽的尖端,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2.植物具向光性实质:植物受 单侧光 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阳光均匀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第二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一、内分泌腺和激素
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 含量 极少,但对生物体的 生长发育 、 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 生殖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症列表。
内分泌腺 分泌的激素 激素的功能
胰腺 胰岛素 a.促进人体吸收的血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b.加快血糖的分解
垂体 生长激素 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a.保证体内新陈代谢b.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肾上腺 肾上腺素 a.加快心跳的节奏b.扩张通入肌肉的血管。
卵巢(女)睾丸(男) 雌性激素雄性激素 a.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b.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3.内分泌腺的特点: 内分泌腺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毛细血管 。内分泌腺的是激素。4.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一些疾病。
激素分泌情况 疾病 具体症状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侏儒症 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巨人症 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肢端肥大症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 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胰岛素分泌过多 低血糖症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呆小症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 甲亢 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注意点: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①作用的激素不同,前者是 生长激素 分泌不足,后者是 甲状腺激素 分泌不足。②智力差异:前者 智力正常,后者 智力 低下。
二、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血糖:血液中的 葡萄糖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2.人体内血糖含量受神经系统和 胰岛素 的调节。胰岛素能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 肝脏 内,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3.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4.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含量 高于 正常值,产生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过多时产生低血糖症。
第三节神经调节
一、对刺激的反应
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 激素调节 和 神经调节 ,并以 神经调节 为主。
2.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 神经系统 来控制和调节的, 快速而短暂 ;而激素对生物体的调节 缓慢而持久 。
3.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这是一个 接受信息 → 传导信息 → 处理信息 → 传导信息 → 作出反应 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 协调作用 的结果。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如图3。
神经元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三、信息的处理
1.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 脑 和 脊髓 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 接收处理 各种信息,并 决定和启动 相应的反应。
3.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脑神经 、 脊神经 ,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担信息的传导,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脑神经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头部 和 颈部 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脊神经: 由 脊髓 发出的神经,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身体的颈部 、 四肢及 内脏 的感觉和运动。
4.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 大脑 、 小脑 、 脑干 三部分
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 沟 、 裂 和 回 ,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高级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和文字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 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5.脊髓是中枢神经的 低级部分 ,主要有传导 和 反射 两个方面的功能。
脊髓中的许多低级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当我们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往往发生的情形是:先 把手缩回 ,后 才觉得手被刺痛 了。这说明了脊髓有 反射 功能和 传导 功能。
四、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1.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 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 基本方式 。
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接受 、 传导 、 处理 。
2.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 反射弧 。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 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 传入神经 传导进入 神经中枢 (在脊髓中),再通过 传出神经 传达到 效应器 ,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
3.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反射弧 才能实现。
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 肌腱中的感受器→ 传入神经 → 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产生效果 小腿反弹。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 神经系统 功能是否正常。
5.人的手偶尔被针刺了一下,会立即发生缩手反射,但只有神经冲动从脊髓传导到大脑皮层,才会感到疼痛,而神经冲动从脊髓传导到大脑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是先缩手后感到疼痛。这证明脊髓既有反射功能,又有传导功能。
五、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只要反射弧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例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特点:不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
2. 条件反射:建立在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较为复杂的反射。特点: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例如:马戏团里动物的精彩表演及动物在成功表现后给它喂食物等
3.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比较
比较 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先天性 后天性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即脊髓 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固定,不会消失 暂时,可消退
级 别 较低级 较高级
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也称本能。
2.先天性行为的特点: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脊髓)参与下即可完成;不需要经过后天训练就形成的反射性活动。例如:眨眼、吮吸、排便、排尿、繁殖求偶、迁徙......
二、后天学习行为
1.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的特点:在生活中形成,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例如:八哥讲话、海狮顶球、猴子骑自行车、小狗算术......
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通过后天学习获得。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反射,受脊髓控制。
第五节 体温的控制
一、恒定的体温
1.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 变化而变化 ,因此称为 变温动物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 相对恒定 ,称为 恒温动物 。
2.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37℃ 左右。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来实现的。
3.恒温动物的体温并不是 一个固定值 ,恒温是相对的,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产热 和 散热 这两个生理过程 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
2.人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内脏 。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 骨骼肌战栗 ,能使热量成倍增加。(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3.散热有 直接散热 和 蒸发散热 两种方式。
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 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 又可通过血管中的 血流量 来控制。外界温度低时, 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散热量 减少;温度高时, 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 。
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 主要的散热方式 。
4.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 产热多 ,而 散热困难 ,会出现中暑现象。中暑的表现是:体温 升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 严重时危及生命 。
三、体温受脑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