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2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07:1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郁达夫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2/07-1945/09/17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者经历
2.“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
一、由题入手,共解文章
“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对故乡深切的眷恋。
1.“故都”指何处?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请找出概括北国之秋特点的句子。
探究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一起来找茬
将PPT所示的五景图补充完整,要从课文中寻找修改依据。
二、体会意境,揣摩景情。
小院秋晨图
1.为什么郁达夫认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为佳?
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郁达夫的人生经历:3岁丧父,幼年生活艰难;青年时代留学日本,饱受歧视和屈辱。黯淡的人生经历和残酷的社会环境使郁达夫变得抑郁、孤僻,因此他在选取景物时偏爱一些冷色调,带着浓烈的主观色彩。
所以或许这是北平秋景的本色,但它更是作者心中北平秋景的写照,是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是作者对自己人生和所处时代的真实感悟。
2.为何只是补上一些光线,但不画出完整的太阳
早晨的“日光”,是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而不是烈日当空,阳光普照,自然就会清冷许多。所以,只画了一些光线,没有画出完整的太阳。这里是细节刻画,紧扣了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一椽破屋指的是又窄小又破旧的房子,即便这样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一般人都会觉得住得不舒服。可作者却泰然处之,还悠闲自在地数着日光、品着茶,赏着朝开夕落的蓝色牵牛花。如何理解这处矛盾?
总结
小院秋晨图
一椽破屋
衰败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这幅图有远景有近景,有仰视之景、有俯视之景,有宏观之景,也有细微之景。所描绘之景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秋槐落蕊图
作者调用了哪些感觉来写秋槐?有何效果?
探究
用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来写秋槐。效果: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且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流露出了作者欣喜而又寂寞之情。
秋蝉残鸣图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探究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
秋雨话凉图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探究
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日盛果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探究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冷色调、不饱满的青涩的大枣,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与作者的审美情趣相契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这五幅景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味,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结
探究
作者为什么不写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挑选了这些清、静、悲凉的平常景物来写呢?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再加上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资料补充
日本求学时期的郁达夫
因此,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秋景的特点,更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一曲悲凉的颂歌”
小结
文章选择了五幅秋景图,紧扣“清、静、悲凉”来表现北国的秋味。我们发现,作者赞美故都,并没有选择生机盎然的春天,而是选择了生命将逝的秋天;也没有选择灿烂多彩的秋景,而是选择了清、静、悲凉的秋景。作者以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可见他的审美情趣:以悲凉为美。之所以拥有这样的审美情趣,主要是受了他苦闷、落寞、悲凉的心情影响。所以作者在文中的景物的描写中处处表现着自己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自己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情”与“景”就这样构成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关系。
“一曲悲凉的颂歌”
作业
将书中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业范例
将书中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
天净沙·秋思
小院破屋浓茶,
碧天蓝朵白花,
漏光飞声残壁。
秋草疏疏,
落寞人在故都。
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碧天鸽声漏光,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轻落,
孤寂人在北方。
示例一
示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