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07: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味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抓住意象,紧扣“清”“静”“悲凉”的感情线索,将五景图补充完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意,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紧扣“清”“静”“悲凉”的感情线索,体味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深深的眷恋之情,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享受,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风乍起,万物萧条,今天让我们跟着郁达夫行至北国,赏故都秋意,品北平秋味。感受文人郁达夫特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二)介绍作者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三)由题入手,初读文章
1. 提问:“故都”指何处?
明确:“故都”是指北平。
追问:“故都”就是北平,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
明确:“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以及悲凉之感。
3. 追问:那作者深深眷恋着的故都的秋具有哪些特点?请找出概括北国之秋特点的句子。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围绕北国之秋的这几个特点,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图景?
明确:5幅(教师为各幅图取名。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教师总结:这是一篇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散文。作者开篇就直言自己不远千里赶上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故都秋的“清、静、悲凉”。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一下文中“情”和“景”的关系。为了方便大家快速理清,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一起来找茬。(要求将PPT所示的五景图补充完整,要从课文中寻找修改依据)
(四)体会意境,揣摩景情。
1、第一幅图:
补上蓝白色牵牛花
提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为佳”?(提示学生联想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命运多舛。)
明确: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郁达夫的人生经历:3岁丧父,幼年生活艰难;青年时代留学日本,饱受歧视和屈辱。黯淡的人生经历和残酷的社会环境使郁达夫变得抑郁、孤僻,因此他在选取景物时偏爱一些冷色调,带着浓烈的主观色彩。
所以或许这是北平秋景的本色,但它更是作者心中北平秋景的写照,是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是作者对自己人生和所处时代的真实感悟。
(2)补上一些光线,但不画出完整的太阳
早晨的“日光”,是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而不是烈日当空,阳光普照,自然就会清冷许多。所以,只画了一些光线,没有画出完整的太阳。这里是细节刻画,紧扣了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给房子打一些补丁,让它变成一椽破屋。
提问:一椽破屋指的是又窄小又破旧的房子,即便这样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一般人都会觉得住得不舒服。可作者却泰然处之,还悠闲自在地数着日光、品着茶,赏着朝开夕落的蓝色牵牛花。如何理解这处矛盾?
明确:这是作者以一个文人的审美视角欣赏的“故都的秋”,无关物质,只注重内心的感受;无关场所,只发现生活的美好:宁静的小院、慵懒的氛围、悠闲的品茶人……这就是作者心心念念的秋味,他非常享受这满院子里的“清、静、悲凉”。(注意,这里不是酒而是茶,体现作者悠闲、惬意与高雅。)
师生共同总结这幅图:这幅图有远景(驯鸽)有近景(“破屋”“破壁腰”“牵牛花”),有仰视之景(天色很高)、有俯视之景(日光),有宏观之景,也有细微之景(秋草)。所描绘之景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作者从视觉、听觉(很远处的驯鸽声,只有宁静的心态方能感受到)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2、第二幅图
补上落蕊
提问:作者调用了哪些感觉来写秋槐?有何效果?
明确:视、听、触、嗅 (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形象;踩无声,听觉描写;闻无味,嗅觉描写)。效果: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且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流露出了作者欣喜而又寂寞之情。
教师总结:“落蕊”是生命衰亡的迹象,作者调动听觉、嗅觉、触觉和视觉,多感官体会秋的悲凉,那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都需要一份宁静细致的心灵方才能有如此细腻、深邃的感触。尽管作者似乎很享受这份清闲、宁静与生命将逝的悲凉。但从这些“深沉的地方”感受到“潜意识下的落寞”,才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3、第三幅图
补上蝉
提问:作者写秋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
第四幅图
补上都市闲人
提问: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五幅图:
将枣子的颜色改成淡黄微绿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冷色调、不饱满的青涩的大枣,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与作者的审美情趣相契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赏完这五幅图,现在我们回过头来齐读文章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和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
提问:这两处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明确: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
追问:作者认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刚才我们通过找茬也发现,他笔下的北国之秋,给人一种淡淡的悲凉感。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清与静是北国之秋的表象,悲凉才是内核。那请问为什么他明明如此喜爱北国之秋,却把北国之秋写的如此悲凉呢?
明确:这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这五幅景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味,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五) “情”与“景”的关系
1、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写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挑选了五种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明确:1.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2.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引导:1.留学日本的人生经历:深受日本物哀说影响,以寂静、恬淡、残缺为美,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美学。悲惨的身世经历,人生几度风雨,历尽沧桑悲凉,造成抑郁 孤僻 2.文章第12段“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郁达夫他就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态度悲秋。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散文是对自我的写真,将个人的个性、气质、审美情趣,都以主观抒情的方式传达出来,以自己内心感受来构想文章。所以,“悲凉”已不仅是故都秋景,更是他是对自己整个人生的感受。)
教师总结: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追问:可见,文中“情”与“景”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明确: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六)总结
文章选择了五种秋景,紧扣“清、静、悲凉”来表现北国的秋味。我们发现,作者赞美故都,并没有选择生机盎然的春天,而是选择了生命将逝的秋天;也没有选择灿烂多彩的秋景,而是选择了清、静、悲凉的秋景。作者以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可见他的审美情趣:以悲凉为美。之所以拥有这样的审美情趣,主要是受了他苦闷、落寞、悲凉的心情影响。所以作者在文中的景物的描写中处处表现着自己的情感,“情”与“景”就这样构成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关系。
(七)当堂作业:
将书中的五幅图景仿写成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作业布置
再读课文,完成《优化设计》里的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静、悲凉
表象 内核
小院秋晨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