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0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主要原因是( )
A 家天下的局面形成B 国家机器的完善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历史人物的决策
0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 王位世袭 B 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C 等级森严 D 中央高度集权
03、鼎是王者权利的象征。在西周,最有可能使用九鼎的阶层是( )
A 周天子 B 诸侯 C 卿大夫 D 士
04、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认祖归宗”、“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的是( )
A 夏—王位世袭制 B 周—分封制 C 周—宗法制 D 秦—郡县制
05、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妓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可见,西周分封的主体是( )
A 周王的同姓贵族 B 西周灭商过程中贡献巨大的功臣
C 商代外服各国的首领 D 殷商降族
06、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
A 女儿 B 大儿子 C 二儿子 D 三儿子
07、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
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汉武帝开拓疆土 D 忽必烈一定乾元
08、“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家天下
09、“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种情形最早出现于( )
A 夏朝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10、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 郡县完全是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得世袭
11、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 )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免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很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官员应是( )
A 丞相 B 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1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 龙生龙,凤生凤 D 举孝廉,父别居
14、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15、元朝的忽必烈在1287 年,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发展了 (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制
下面四幅图最能体现中国历史上皇权变化特征的是( )
17、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置御史制度 B 建立“中朝”机构
C设置刺史 D 尚书令代替丞相掌握行政权
18、列机构属于监察体制的有()
①御史大夫 ②参知政事 ③御史台 ④刺史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宋朝形成了“中书民主,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如”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0、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1、关于明朝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明太祖废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 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2、清朝中央设立的主管边疆事务的机构是( )
A 内阁 B 军机处 C 理藩院 D 改土归流
2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24、明代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5、我国西藏地区在元代属于( )
A 辽阳行省 B 岭北行省 C 宣政院辖区 D 黑水都督府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4 个小题,共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16 分)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孟子?告子》
材料三: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宗法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宗法制才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学者认为,宗法制虽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3 分)
⑵ 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4 分)
⑶ 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5 分)有何积极作用?(2 分)
根据材料四说明,宗法制对当代社会有何积极的影响?(2 分)
27、中国古代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10 分)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王绾与李斯观点分别是什么?秦始皇最终采纳的是谁的意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5 分)
(2)依据材料二,元朝设立什么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这一制度有何影响?(5分)
识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 分)
⑴ 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大政治制度?图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6 分)
⑵ 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了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革?(4 分)改革的原因?(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 分)
29.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者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明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序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职能的演变?(4分)
(2)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3分)
(3)简述军机处设立的意义(3分)
简答题答案:
26:(1)分封制。按爵位授予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4)言之有理即可
27:(1)王绾坚持分封制,李斯反对分封制,建议郡县制。李斯。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2)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元朝控制辽阔的疆域。我国省制的开端。
28:(1)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
(2)废除丞相,权分六部。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加强皇帝的权力。
(3)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9:(1)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单纯的处理军务到其他政务的处理。
(2)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封闭性强。
(3)进一部加强君主专制,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