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检测 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如图是小明戴上眼镜前和戴上眼镜后观察到的远处帆船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出小明视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戴眼镜的镜片类型是( )
A. 远视眼 凸透镜 B. 近视眼 凹透镜
C. 远视眼 凹透镜 D. 近视眼 凸透镜
2.放幻灯片时银幕上得到的像应该是( )
A. 正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倒立放大的虚像
3.一支蜡烛位于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调节好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后,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这支蜡烛可能距离透镜( )
A. 10cm
B. 15cm
C. 20cm
D. 25cm
4.烛焰通过焦距为10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现用焦距为5cm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
A.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B.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C.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5.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蜡烛距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距透镜40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蜡烛距透镜20cm时,一定成放大的像
C.蜡烛距透镜18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D.蜡烛距透镜6cm时,一定成放大虚像
6.放电影时,电影胶片上的图案经凸透镜在银幕上成的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7.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观察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后再观察颜色较深的黑藻叶片细胞,为便于观察,此时应( )
A. 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 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 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 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8..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B. 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C. 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D. 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9..让太阳光垂直射到透镜上,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一张白纸,若能在白纸上得到很小很亮的一个光点或光斑,则这个透镜是 ______ 透镜;若在白纸上只能得到一个比透镜更大的光斑,则这个透镜就是 ______ 透镜
10.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需 (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11. 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 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 侧.
12.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________m处,他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2m;要使灯泡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平行光,灯泡应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位置。
13.毕业前夕,摄影师用一架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各班的同学照毕业相,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作用。遇到人数较多的班级,摄影师会增大镜头到同学们的距离,此时所成的像到镜头的距离___。
14.永州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园内严禁游客随地丢弃饮料瓶,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因为透明圆饮料瓶装水后相当于一个____镜,它对太阳光具有____作用,可能引起森林火灾。
15.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阳光,再把一张白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你认为凸透镜的焦距f____(可能大于/等于/一定小于)距离L.然后小华将凸透镜逐渐远离白纸,如果光斑变大,则凸透镜的焦距f一定____大于/等于/小于)刚才测得的距离L。
16.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____的____的____像
17.彩色电视机屏幕上的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如图所示的透镜是________透镜,用这种透镜制作的眼镜可以用于矫正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三.画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8.如图所示,处于主光轴MN上的物体AB经凸透镜后在光屏上成的像为A'B',请你根据图中所给的条件画出凸透镜,并确定两侧焦点F的位置。
19.一束光经过光学元件后水平射出,请你在图中的甲、乙、丙位置提供三种不同的光学元件的方案并确定光学元件的位置。(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20.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关系进行了探究
(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 光具座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___________ cm
(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光屏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绿光分别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对同一个凸透镜,________的焦距大些。
(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调整器材高度时,应______ (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器材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_________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______(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A.50~60cm B.60~70cm C.70~80cm
(4)将蜡烛移动至45cm刻度处时,取下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放大的_______ (填“实”或“虚”)像
(5)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F”形光源(如图乙)代替蜡烛放在30cm刻度处,则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应该是图丙中__ (填序号)
22.小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将蜡烛向_____移,光屏向移______(以上两空均选填“左”或“右”);此时,把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在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清晰的像。
(2)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小华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凸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3)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_____(选填“上”或“下”)方移动。
答案
1.B
2.B
3.D
4.B
5.B
6.A
7.A
8.A
9.凸;凹
10.缩小 减小
11.放大 右
12.2 焦点
13.会聚 较小
14.凸透 会聚
15.可能大于 小于
16.放大镜正立 放大 虚
17.绿 蓝 凸 远视
18.19.
20.(1)10.0(2)材料和横载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 (3)红光 (4)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
21.(1)点燃 (2)投影仪 (3)B (4)虚 (5)B
22.(1)右 右 能 (2)完整 (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