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场上投下了至少10吨贫铀炸弹,使不少人患上“巴尔干综合征”。贫铀弹的主要成分是低放射性的铀,铀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为92,中子数应为( )
A. 146
B. 92
C. 136
D. 238
2.不同种元素间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 )
A. 中子数不同
B. 质子数不同
C. 核外电子数不同
D.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下列元素名称与其对应的元素符号完全正确的是( )
A. 氯cl
B. 氖 Na
C. 镁Mg
D. 铜Ca
4.下列符号能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N2
B. H
C. Na+
D. Cl﹣
5.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元素
C.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
D. 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6.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B. 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 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 ④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7.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三态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构成水的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 构成水的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C. 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D. 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8.碳元素和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 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9.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学观点的是( )
A.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B.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C.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破裂
D.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
10.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在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下列各项一定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1) 原子种类 (2)化学性质 (3)相对原子质量
(4)原子的电性 (5)原子核 (6)电子层数 (7)最外层电子数
A. (1)(3)(5)
B. (2)(4)(6)(8)
C. (2)(5)
D. (1)(5)
11.关于各元素相对含量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
B. 海洋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氯
C.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碳
D.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1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C. 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
D.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13.将用塑料袋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塑料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 质量增大
B. 个数增多
C. 间隔增大
D. 体积增大
1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根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5.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Akg,另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该元素的原子质量是( )
A. AB/12 kg
B. AB/12
C. 12B/A kg
D. 12B/A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如图1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一般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填“阳”或“阴”)离子。
(2)钠原子与图2哪种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填选项)。
17.写出(1)化学符号的含义,并按要求完成。
(1)2N _________;
(2)的离子符号_________;
18.用化学符号填空:
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3个氯离子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2小题)
19.实验探究: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HCl)能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固体。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根据现象回答问题:
(1)A处形成白烟是因为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先在A处产生白烟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__________,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__________比。(填正或反)
20.实验探究
(1)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在A烧杯中盛有浓氨水,在盛有20mL水的B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从B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2)实验现象:①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B烧杯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故选A.
2.【答案】B
【解析】元素为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也就是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故不同元素间的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B。
3.【答案】C
【解析】氯元素符号为Cl,氖元素符号为Ne,镁元素符号为Mg,铜元素符号为Cu,故选C。
4.【答案】C
【解析】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 A.N2表示1个氮分子或氮气,故A不符合题意; B.H表示1个氢原子,故B不符合题意; C.Na+表示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C符合题意; D、Cl﹣表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5.【答案】B
【解析】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而不是氢元素;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答案应选B
6.【答案】D
【解析】A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①③的质子数都是17,所以两者属于同种元素,故错误;B由于离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等,④中质子数=12>电子数=10,是镁离子,符号为:Mg2+,故错误;C因为元素的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所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1、7,故性质不会相似,故错误;D④表示的元素是镁元素,是金属元素,正确。故答案选D。
7.【答案】B
【解析】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三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构成水的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故选B。
8.【答案】A
【解析】元素为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也就是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故碳元素和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答案应选A。
9.【答案】D
【解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A正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B正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正确;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会分解成原子,D错误。故选D。
10.【答案】A
【解析】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在最外层得到电子后,就会形成离子,原子的种类、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核一定不会发生改变,故选A。
11.【答案】A
【解析】各元素相对含量与不同地方的物质的多少有关。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A正确;海洋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则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B错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则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氮,C错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则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D错误。故答案应选A
12.【答案】D
【解析】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其中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A错误;并不是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氢原子中没有中子,B错误;不同分子跟原子质量无法比较,C错误。故答案应选D。
13.【答案】C
【解析】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由于外界的气压变小,袋内的气体中的分子没有增多,本身也没有变化,变大的是分子间的间隔。所以应选C项。
14.【答案】D
【解析】从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生成的汞是由大量的汞原子构成的,所以选项D错误。
15.【答案】A
【解析】化学上规定,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所以答案选A
16.【答案】(1)失去,阳; (2)A
【解析】(1)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2)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A粒子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故A与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17.【答案】(1)2个氮原子; (2)Al3+
【解析】2N表示2个氮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3,核外电子数为10,说明为铝离子。故答案为2个氮原子;Al3+。
18.【答案】2P2O53Cl-
【解析】根据:化学式前面数字表示这种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物质的分子中含该原子的个数。所以2个五氧化二磷的符号为:2P2O5;根据氯原子的电子排布特点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结合“元素符号前面数字表示这种微粒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这种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可知三个氯离子的符号为3Cl-。
19.【答案】(1)不停地运动(2)慢 反
【解析】由于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在A处形成白烟。形成的白烟在A处,离浓盐酸较近,离浓氨水较远,这是因为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慢。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
20.【答案】(2)①液体变为红色 ;②A无明显变化,B烧杯中酚酞变红;
(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解析】浓氨水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A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能够使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变红,所以可以观察到B烧杯中酚酞变红,这一现象从而也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正是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