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流动与变动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七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仔细观察两幅图片及材料,你发现有什么变化?
材料: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智慧一切,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
----《意大利文史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视野开阔,能力增强……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
一流动篇
(一)人来人往——人口的流动
(二)你来我往——物种的流动
(三)西来东往——商品的流动
(一)人来人往——人口的流动
材料: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概括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及所造成的影响。
1 人口迁移的方向: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②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积极:改变人口地理分布(人种和民族结构);出现族群混合现象;形成新的民族;促进了物种的流动;加强了国家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消极:欧洲人到美洲后进行残酷的压榨并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使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非洲丧失了大批的精壮劳动力,制约了非洲的发展,造成非洲社会混乱;
美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葡萄和橄榄等水果引入美洲
美洲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等流向世界各地
马
牛
猪
羊
鸡
小麦
大麦
燕麦
橄榄
葡萄
裸麦
马铃薯
玉米
番茄
可可
南瓜
花生
甘薯
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
欧亚
美洲
美洲
全世界
(二)你来我往——物种的流动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据材料,归纳全球性物种交换有何特点?
以欧洲为主导
内容丰富多彩
结果呈现双面性
涉及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
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物种交换给中国社会带来影响
(三)西来东往——商品的流动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图,分析全球贸易网络有什么变化?
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1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大西洋贸易
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个月,做三次买卖,获得100%-300%。
影响:
①对非洲:灾难,破坏。
②对欧洲: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③对美洲:促进美洲的开发。
④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文明的交融。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2018·全国Ⅱ卷高考·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2 印度洋贸易(以 为主) + 太平洋贸易(以 为主)
葡萄牙
西班牙
欧洲
中国
美洲
果阿
澳门(中)
白银
马尼拉
白银
丝.瓷.棉
丝.瓷
日本
白银
白银
生丝
生丝
丝.瓷.棉
丝.瓷
丝.瓷
中国
阅读课本40-41页,画出贸易流程图
白银
太平洋贸易
非洲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商品呈世界性流动——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中国——白银帝国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形成了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中国与世界联系;推动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与白银货币化。
结合教材内容思考,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言,显然曾经有过一段光荣的历史。
——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合作探究:据此,有人认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是最大的收获者,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说明理由。
二 变动篇
(一)谁主沉浮——各州地位变动
(二)改天换地——世界格局变动
①时间:15-16C两国率先走上殖民扩张之路。
②殖民方式:
西:建立据点 ,暴力掠夺 , 敲诈勒索。
葡:屠杀土著,强迫劳动,掠夺金银,建立农业大庄园和种植园。
①17C,荷兰崛起。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商船总吨数居当时世界首位,占欧洲的四分之三。
②殖民方式:抢占殖民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西印度公司;发展银行信贷业;商业战争。
①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殖民地遍布全球,成为日不落帝国。
②殖民方式:海盗掠夺、商业战争、黑奴贸易、对殖民地掠夺
西班牙和葡萄牙
海上马车夫—荷兰
日不落帝国—英国
西、葡为争夺殖民地, 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 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 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 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 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 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 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 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由 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 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 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 西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一)谁主沉浮——各州地位变动
殖民扩张
商业贸易
大量金银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衰落
商业
革命
范围:
中心:
种类:
方式:
贸易范围扩大(三大贸易区)
商品种类大大增加(美洲的物种)
地中海
大西洋沿岸
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西欧为中心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
欧洲社会的转型
价格革命
商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
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社会转型
经济关系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社会转型
(一)谁主沉浮——各州地位变动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欧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崛起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破坏;大量贩卖黑奴进入美洲,为美洲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非洲成为贩卖黑奴的场所
亚洲?
(一)谁主沉浮——各州地位变动
(二)改天换地——世界格局变动
材料:这种新的世界性经济关系的意义何在呢?首先,第一次国际分工已大规模地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第457页
结合地图及材料分析世界格局的变动。
1 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逐步形成,并且逐渐形成大规模的国际分工。
2 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3 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促进了整体世界出现;
人类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
世界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 马克思
教师总结:一方面,大航海时代带来了物种的全球性交换,商品的全球性流动,而殖民扩张则进一步加速了以上的交流,可见,(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因而是全球史的开端。另一方面,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之后人类社会在思想、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即将迎来大变革的时代。最后,新航路的开辟也使亚非拉中断原有社会发展进程,打破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缓慢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非洲的愤怒:2003年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反种族歧视大会”上,非洲国家普遍认为,欧洲的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度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造成非洲贫穷和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欧洲国家应向非洲进行道歉并赔偿损失。
■ 美洲的愤怒:在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的纪念日,美国一位印第安人领袖遣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
■ 欧洲的回避:在整个欧美社会,殖民主义的阴暗面被小心翼翼地回避着、淡化着,它总体上仍是一段值得夸耀的光荣史和冒险史,早期的殖民者也仍是被广泛传诵的英雄。
家国情怀道路自信
三 反思篇
新型流感肆虐全球人类
新冠肺炎牵动世界神经
澳洲大火挑战地球常温
萨拉热病毒人类的魔咒
蝗虫成灾威胁未来生存
全球将同步面临
人类将共同面对
话全球——休戚与共
“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就结束了,人类将面临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那不仅是理想,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只有共融才能共存。人类的文明从来就是口花界发的,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人来人往——人口流动
你来我往——物种流动
西来东往——商品流动
谁主沉浮——各洲地位变动
世界逐步连为一个整体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堂小结
流动篇—
变动篇—
改天换地——世界格局变动
反思篇——
话全球,休戚与共
练一练
1(2019·全国Ⅰ卷高考·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D
1. (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C
【课后作业】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经 济
外 交
文 化
①美洲的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等作物传入中国,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②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在明朝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行,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国》。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