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2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综合集训)-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课堂自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卷32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综合集训)-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课堂自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2 15: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满分:100分 限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1.毛泽东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军队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材料中“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指 ( )
A.转战陕北 B.重庆谈判 C.解决西安事变 D.开辟革命根据地
2.近代史上周恩来既参加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又参与了重庆谈判。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相似点有 ( )
①张学良、杨虎城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认为其内战部署已就绪,遂密令刘峙统一指挥第五、第六绥靖区部队,计划于6月22日起展开行动,7月1日发动总攻,48小时内将中原解放区部队“一举包围歼灭之”。这一事件标志着 ( )
A.全面内战打响 B.蒋介石发动了重点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歼灭了大量敌人
4.如果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民国三十六年,你可能会经历的一件历史大事是 ( )
A.中国军民在抗日战场上展开局部反攻
B.重庆人民庆祝“双十协定”的签署
C.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2021原创]有一首诗描绘了解放战争时期某场战役的状况。诗中写道:“囗囗囗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诗中“囗囗囗”处应是 ( )
A.青化砭 B.陕甘宁 C.孟良崮 D.张家口
6.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十年内战,国共对立 C.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7.[2021原创]下图反映的史实能够实现得益于 ( )
A.《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B.《资政新篇》的出台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8.下面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表格。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成果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一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蒋……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徐中约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 )
A.人心的向背 B.军队的士气 C.决策者的作用 D.外部势力的介入
10.诗词蕴含历史。下列毛泽东所写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1.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开始最早 B.人民的支持是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法宝
C.北平获得了和平解放 D.渡江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
12.[2020河北石家庄模拟]《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材料反映出蒋介石政府垮台的原因是 ( )
A.国民政府统治腐败,不得民心 B.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C.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D.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毛泽东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
(1)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为什么参加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取得了怎样的成果?(4分)
材料二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疾速推进(如图)。
(2)材料二这一军事行动有何影响?(2分)
材料三
(3)图1发生在哪次战役中?图2反映了北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了解放?(4分)
材料四 下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时的欢庆场面。
(4)材料四中这一场面出现在何时?该场面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划时代的意义?(4分)
14.[2021河南商丘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减租减息政策的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实行减租减息后,须实行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分别在哪些地区实行这些土地政策。(4分)
(2)两则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这种变化的主要依据及根本出发点是什么?(4分)
(3)请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列表展示。(从时期、内容、作用等方面展示)(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七单元综合集训
1.B
[解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指重庆谈判.故选B。
2.D
[解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的相同点。张学良、杨虎城只参与了西安事变,没有参与重庆谈判,①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④与重庆谈判无关,排除;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重庆谈判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所以②③是两者的相似点.故选D。
3.A
[解析]本题考查内战全面开始。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下令进攻中原解放区,这一事件标志着全面内战打响.故选A。
4.D
[解析]本题考查千里挺进大别山。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元年是1912年,经过年代换算1912+36一1=1947,所以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再联系所学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D。
5.C
[解析]本题考查孟良崮战役。由题干中的“七十四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首诗作与孟良崮战役有关.故选C。
6.C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1945一.1949年,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妄图实行独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人民解放战争,打败了美蒋势力,解放了中国大陆。1945一1949年应为“打倒美蒋,人民解放”.故选C。
7.D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及其法律文件。根据图片内容“实现耕者有其田”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施土地改革,并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此后耕者有其田在解放区得以真正实现.故选D。
8.D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根据对材料“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战役时间”“解放地区”内容的分析解读,可知该表格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基本概况,由此总结的研究课题可以为“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故选D。
9.C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中影响国民党失败的因素很多,据材料“蒋……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准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决策者的作用.故选C。
10.C
[解析]本题考查渡江战役。A项出自《西江月·秋收起义》,反映的是秋收起义;B项出自《七律·长征》,反映的是红军长征;C项出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反映的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D项出自《西江月·井冈山》,反映的是黄洋界保卫战,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诗句的出处和反映的历史事件可以判断出C项是正确的。
11.B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战役。据图片信息“三大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统治腐朽,不得人心,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三大战役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取得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B符合题意。
12.D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垮台原因。据材料可知,1948一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这使得蒋介石政府倒台不可避免.故选D。
13.(1)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分)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2分)
(2)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2分)
(3)辽沈战役。(2分)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解放。(2分)
(4)1949年4月23日。(2分)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2分)
[解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
(1)据材料信息“1945年8月”“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冒生命危险参加重庆谈判。经过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由材料二“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疾速推进”可知,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3)由“解放军进攻锦州”可知,图1发生在辽沈战役之中。由“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可知,图2反映了北平和平解放。
(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出现于.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14.(1)材料一:抗日根据地;材料二:解放区。(4分)
(2)主要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本出发点:不同时期农民的利益和要求。(4分)
(3)(6分)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减租减息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推行的土地政策。
(2)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要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因此要消灭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所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出发点是不同时期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3)结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从时期、内容、作用等方面绘制表格,填入相应内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