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长期战乱,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汉高祖刘邦、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吸取了秦朝因暴政导致速完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西汉初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多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本课在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本课涉及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结合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史实,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结果,认识汉初统治者善于以史为鉴、关注民生的政治智慧。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教学内容: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三部分内容关系密切,西汉的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部分的结果。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还要了解秦末的社会形势与秦朝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历史史料分析,知道西汉建立,了解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运用历史解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做到论从史出。
3.认识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关注百姓疾苦,培养学生关注民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秦汉赋税政策的差异。
教师展示一组数字:2/3,1/15,1/30,比较大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通分母,2/3=20/30,1/15=2/30,1/30,分母相同,分子越小值越小,1<2<20.
请同学们结合这组数据,分析秦汉赋税政策的差异及带来的社会影响。
2. 正课讲授。
问题探究一:西汉初期的民生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端,……民失作业(农作之业),而大饥馑。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学生结合视频《西汉建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便于形象直观地理解分析。
依据材料一,小组讨论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的是什么?
西汉建立(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汉统一全国的时间为前202年,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建立初期社会残破荒凉(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皇帝将相缺马、社会通货膨胀严重、百姓缺吃、出现人吃人现象等);结合教材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秦朝残暴统治、秦末战乱;汉初统治者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分析,我们知道了汉并天下,满目疮痍,恢复生产势在必行。那么,汉初统治者采取的具体政策是什么呢?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
问题探究二:文帝景帝的贤明做法
政策是为人服务的,“人”既有上层统治者、更有下层劳苦大众。休养生息政策直接关系到下层百姓的切身利益。
1.知识拓展:休养生息政策及其思想基础——黄老思想
“休养生息”指在长期战争或社会大动荡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黄老思想即流行于战国、汉初的道家黄老学派。其中黄是传说中的黄帝,老是老子,因同尊为道家的创始人,故称。黄老道家思想有选择地吸收了法、儒、阴阳诸家的一些思想元素,主张“无为而治”、恩威并施的政治思想,成为汉初的统治意识形态。
2.解读材料:将材料与右边的相关词语链接起来。这些措施的作用是什么?
鼓励农桑
作用: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合作探究: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客观上:恢复和发展生产。
主观上: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学生眼里的民生社会
1.观看视频《文景之治》结合材料进行史料分析,感知汉初民生社会及对今天的启示。
(1)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结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四:孝(汉)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五: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文本纪第十》
结论: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材料六: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结论:“以德化民”
2.“文景之治”的表现及影响
材料七:“自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史记·平淮书》
材料八:“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材料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汉书 食货志》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影响: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为“大一统”的局面奠定物质基础。
3.拓展延伸
(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请应用唯物史观,小组合作探究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进步性。
汉初统治者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表现在:罢兵归家、释放奴婢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轻徭薄赋、减轻赋税促进生产成果的合理分配等。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合作探究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带给今天的启示。
关注民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十九大报告民生看点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3.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措施及作用,了解了“文景之治”的表现及带来的影响。初步掌握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初步树立了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