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2 15:0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第三单元讲的是秦汉时期,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本课内容介于秦与汉之间,秦末农民大起义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西汉的治国方式、理念,较之秦及先秦的贵族,刘邦、陈平、萧何等出身低微、在农民起义中成长的的“布衣帝王”“布衣卿相”,更能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政策也更能体现老百姓的利益诉求,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因此,本课是秦汉之间一个重要的逻辑连接点。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本课涉及的课标内容: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本课的三个子目: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课标和教材的内容是吻合的,但是教材在秦灭亡之后,还顺接了“楚汉之争”,为下一课做了过渡。本课的子目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编写,清晰展示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因和后果。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我将“秦末农民大起义”放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主题之下呈现,用以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千古真理。课程内容没有做过多的改编,围绕“民心”主题,按照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这一常规的解读逻辑展示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内容。
秦的暴政,使“天下苦秦”“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残酷压迫使秦失民心。顺应、利用天下反秦之心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天下景从。秦亡之后,楚汉相争,刘邦善于用人宽仁爱民,项羽刚愎自用残暴好杀,所以更得民心的刘邦获得最终的胜利。因而,民心向背成为秦亡至汉兴这一段时间历史走向的决定因素。
二、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事件、人物的学习,初步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观点。初步理解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年代轴等方式,培养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4. 家国情怀。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1)秦暴政的表现,通过教材和补充的史料,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陈胜、吴广起义。原因、过程、结果都需要说明。
2.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起义爆发的原因,会涉及到“秦的暴政”和“遇雨失期”,要讲清楚起义的导火索和根本原因。
楚汉之争的性质不同于之前的农民起义,已经由推翻暴政转到争夺帝位。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师:学习了第9课,我们知道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确立了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长城开灵渠。一系列的措施,让秦始皇认为自己的江山可以永固,帝统万年。但残酷的现实是,公元前207年,仅仅15年,秦朝就灭亡了。强秦何以短命而亡?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正课讲授。
第一篇章:失民心——秦的暴政
思考探究:阅读材料,归纳秦的暴政表现
材料一: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攮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泰半:三分取其二。
材料二:当时全国约有2000万人,其中有200万壮劳力脱离生产……在这种无休止无归期的征发之下,人民的力役比以往多了20倍,出现了“丁男批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
——朱绍侯、张鹏海、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奸邪并生,赭衣(罪犯)塞路,囹圄(监狱)成市(集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
材料四:材料四:二世更加变本加厉,以“杀人众者为忠臣,”各级官吏都是奉行这种刑法的刽子手。如范阳令“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甚众多。”于是造成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惨状。
——朱绍侯、张鹏海、齐涛:《中国古代史》
归纳,秦的暴政体现在:
表现一:沉重的赋税
表现二: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表现三:严苛的法律
表现四:焚书坑儒
表现五:秦二世更加残暴
秦暴政之下,人们的反映:“海内愁怨,遂用崩溃”“民愁亡聊,亡逃山林”“天下愁怨,溃而叛之”“人人自危,欲畔者众”“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
师:从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天下人民对秦统治者的不满,这种仇、愁、怨、叛,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情绪。“天下苦秦久矣”。起义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篇章:顺民心——陈胜、吴广起义
观看一段视频,结合课文,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陈胜、吴广。原因:遇雨失期。结果:起义失败。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思考探究:
(1)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2)如果没有遇雨,起义还会爆发吗?
答:秦的暴政是引起起义的根本原因,遇雨失期是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索。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其中,刘邦、项羽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咸阳,刚当了46天秦王的子婴只好素车白马,以绳系颈,捧着玉玺和符节,在咸阳的轵道旁,向起义军投降。历史宣告了秦王朝的灭亡。
从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到身死人手宗庙废弃,只用了15年的时间。这也引起了后人的诸多感慨、反思。西汉贾谊说道“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就是说,秦王朝不施仁义,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失去民心,攻守之势转换,秦朝猝然而亡。
第三篇章:争民心——楚汉之争
秦亡之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了征战,史称“楚汉之争”。
同学们看以下两则材料,试着分析谁能够最终获胜。
材料五:(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六:(项羽)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师:很显然,得民心的是刘邦。最终,力量较小的刘邦获得胜利,建立汉朝。而刚愎自用,残暴好杀的项羽落个四面楚歌的可悲下场。
3. 课堂总结。
秦的暴政(失民心)——陈胜吴广起义(顺民心)——楚汉之争(争民心)。从秦亡到汉兴,这一历史过程再次证明了“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的伟大真理,历史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个伟大论断。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