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一轮复习 第40课时 科学说理专题 课件(共8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一轮复习 第40课时 科学说理专题 课件(共8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24 15:1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第40课时 科学说理专题
  资料信息的利用与解释
例1 大棚种植农作物过程中,在作物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农民会给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来提高产量与质量。研究表明,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增产效果比较优异。
【资料】①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会释放CO2供植物吸收利用;
②吊袋内CO2释放量会随着光照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温度过
低时CO2气体释放量较少;
③使用时,将气肥悬挂在农作物枝叶上方位置比放在农作物底
部位置效果好;
④施用气肥时不可离农作物太近。
请你用所学知识及以上资料信息,解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
气肥”增产效果比较优异的原因。
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大棚内植物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 能适当增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从而导致大棚作物的产量增多。
【解析】补充气肥,可以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让农作物产生更多的有机物,而挂在植物的上方,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从上往下落,这样植物吸收得更加充分,有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
例2 冬天,青菜不易被霜冻死,被霜冻过的青菜吃起来反而更甜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根据以下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材料一:淀粉不溶于水,无甜味,葡萄糖溶于水,有甜味。
材料二:淀粉在植物体内的转化与在人体内被消化的过程类似。
材料三:气温在短时间内下降至0℃及以下,会引起植物体内液体凝固,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溶液中可溶性糖的浓度高低变化会引起溶液凝固点的变化。
材料四:谚语“箱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
答:冬天有霜的日子往往是晴天,光照强,青菜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有机物)多;冬天有霜的日子气温低,青菜呼吸作用减弱,消耗淀粉(有机物)少,积累的淀粉(有机物)增多;青菜体内的淀粉会转化为葡萄糖;为防止短时间内气温低引起体内液体凝固,青菜细胞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使液体的凝固点降低,青菜细胞中的液体就不易凝固,因此青菜不易被冻死;同时,由于青菜细胞中有甜味的葡萄糖增加,使青菜更甜了。
【解析】①青菜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低温下呼吸作用减弱,淀粉积累得多;②淀粉在青菜体内分解成葡萄糖;③青菜细胞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导致其中液体的凝固点降低,青菜细胞中的液体不易凝固,不易被冻死;④青菜细胞中的淀粉分解产生的有甜味的葡萄糖增加,使青菜更甜了。
1.如图所示,家里的茶壶盖上开有一个小孔,正常情况下用手提高壶把,水会从壶嘴处流出。如果小孔被堵住,提高壶把,刚开始会有少量几滴水流出,然后壶里的水就很难倒出来。请结合下列资料及相关的科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资料1 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在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p气)的大小受气体质量(m气)、气体体积(V气)、气体温度(T气)的影响,使气体压强增大的关系如下图,反之则使气压减少。
资料2 大气压相关生活现象常用的解释模型:1.操作引发某影响因素变化→2.结合影响气压的因素分析气压变化→3.注意关联:形成气压差(或压力差)→4.说明效果。
答:正常情况下用手提高壶把,内外大气压相等,水由于重力(或液体压强)会从壶嘴处流出。小孔被堵住后倒水,内外大气压相等,水由于重力作用会有少量流出,导致壶中上方气体的体积变大,根据影响气压的因素,当茶壶内部气体质量、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体积变大,则壶内气压变小。由于外界大气压不变且大于茶壶内部气压,产生一个向壶内的压力差。最终压力差大小等于壶内水的重力,导致茶壶里的水难倒出。
2.避险车道是与公路主干道相连的一段距离很短的分岔专用车道,供速度失控车辆安全减速。一般设置在长陡坡的拐弯处,保证驾驶员能看到(如图一、二)。这种车道很特别,一般长度在50~100米,有一定的坡度,路面上铺着疏松的石子、沙土层,两侧及顶部用废旧轮胎或防撞桶围起来(如图三、四)。避险车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汽车刹车失灵时的安全隐患。请你谈谈避险车道设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作简要解释。
答:长陡坡下坡,刹车失灵的汽车,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会越来越快,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来减速。
(1)避险车道设置在下坡拐弯处的右边,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便于司机看到,有充足的反应时间,能做出合理判断。
(2)有一定的坡度,是利用动能转化为势能,使车减速。
(3)铺上疏松的碎石、沙土,是为了增大摩擦,使车减速。
(4)废旧轮胎和防撞桶,起到缓冲的作用,车的动能转化为内能,使车减速。
避险车道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安全减速。 
  某些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例3 1823年德贝菜纳发现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会起火,并研制出以他名字命名的世界上第一个化学打火机,如图甲所示。德贝菜纳打火机的结构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从内管中冲出的氢气被点燃。关闭开关,喷嘴被堵住,火焰熄灭,随后氢气停止产生。请你用所学过的科学知识介绍德贝菜纳打火机的使用原理。
答:①内管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开关打开时,氢气冲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
②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
③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
④开关关闭后,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管的气压变大。
⑤内管液面下降,使锌与稀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 
【解析】打火机的开关打开时,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由于内管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所以氢气从管中冲出,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开关关掉后,锌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管的气压变大,内管液面下降,使锌与稀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由于没有氢气喷出,所以打火机的火焰熄灭。
例4 材料:爷爷家的电饭锅不能做饭了,小敏检查发现电源插头处有烧焦的痕迹。奶奶埋怨爷爷:“每次做完饭都让你把插头从插座上拔下来,而你从电饭锅连接口拔出就算完事,插头总在插座上插着。看,烧坏了吧! ”
爷爷辩解道:“插头不是在做完饭后烧坏的,从锅上拔出后就没电了! ”
奶奶:“没电?没电你摸摸,不电死你才怪!” ……
思考:爷爷说的“没电”?奶奶认为的“有电”?插头烧焦的原因可能是……
结合你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请给爷爷和奶奶一个合理的解释以及安全用电的建议。
答:爷爷和奶奶的说法都正确,只是角度不同,爷爷说的“没电”是指插头处电路断开,没有构成回路,所以没有电流;奶奶认为的“有电”是指有电压,当用手触摸插头,可能导致火线一人体一大地构成回路,从而触电。 插头烧焦可能是插头处短路、线路老化、电流过大等原因导致发热过多引起烧焦。
安全用电建议:将插头插入插座时,手不要接触金属插脚;防止电线的绝缘层老化或破损;不要用湿的手触摸电器、插座和开关;用电器使用后要及时拔下插头;定期检查用电器线路等。 
3.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利、萨克斯等多位科学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许多关于“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和消耗”的经典实验流传至今。现将其中一个实验的思路及过程简述如下:(注:NaHCO3稀溶液能维持溶液中CO2浓度恒定。其原理是当CO2浓度降低时,NaHCO3稀溶液能释放CO2,当CO2浓度升高时,NaHCO3稀溶液能吸收CO2。)
①剪取一烟草叶片,立即将其放入盛有NaHCO3稀溶液的容器中,发现叶片浮于液面;
②用真空泵抽去该叶片中的气体后,发现叶片下沉至容器底部;
③将该容器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发现叶片逐渐上浮;
④再将该容器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发现叶片又慢慢下沉至容器底部。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对以上③、④中叶片的上浮与下沉现象进行解释。
答题要点:
①叶片在光照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释放O2。
②叶片在黑暗中,不进行光合作用,但仍进行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③NaHCO3稀溶液既能为叶片光合作用提供CO2,又能吸收CO2。
④浸在液体中的叶片,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⑤光照下,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释放O2,此时叶片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叶片上浮。
⑥黑暗中,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但仍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释放CO2。释放的CO2被NaHCO3稀溶液吸收,此时叶片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当叶片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叶片下沉。
4.学校组织春游,小科准备了一份“自热火锅”(图甲),他撕开包装看到了内部结构(图乙),并了解到相关信息(图丙)。
小科按使用方法进行如下操作:①加热盒中倒入适量冷水,将发热包放入冷水中:②放上食盒,加入食材并倒入适量的饮用水,扣紧盒盖。在等待食物煮熟过程中,小科发现加热盒逐渐变烫,盒内传出“嘶嘶”的声音,盒盖小孔的上方有水汽。请结合火锅“自热”过程解释盒盖上小孔的作用。
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产生大量的热。铝粉在碱性热水中能反应产生氢气,缓慢放热。氢气和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使盒内气压变大。盒内的空气、氢气、水蒸气在受热后,体积膨胀,也使盒内气压变大。盒盖上的小孔便于气体排出,避免盒内气压过大,造成危险。
  图表信息的分析与解释
例5 科学创新小组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能将水温调控在48℃左右的自动控温杯,结构示意图如图甲,其夹层填充物为海波晶体(熔点为48℃)。小组同学为检测该自动控温杯控温功能,做了如下测试:①在杯中装满10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水温下降到48℃并稳定在此温度一段时间;②t2时,将杯内的水倒掉,迅速加人2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水温上升到48℃并保持。上述检测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图乙中ac段水温变化的原因。(提示:图乙中de段不必作答)
答:①根据乙图可知,当水温高于48℃时,海波不断从水中吸热,因此水温不断下降,即ab段;②当水温达到48℃时,海波和水的温度相同,二者之间不存在热传递,因此水温保持不变,即bc段,在此过程中,海波已经熔化;③当加入20℃的水后,由于水温低于48℃ ,所以水会从海波中吸热,因此温度升高,升到48℃保持不变,在此过程中,海波不断放出热量,发生凝固现象,即de段。
【解析】海波是一种晶体,在温度到达熔点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到达熔点后,吸热但温度不变。当它放热时,温度仍然保持不变,但是却由液态变成固体发生凝固现象。据此对整个过程中的水温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例6 甘蔗是我国南方重要农作物。
(1)如图表示晴朗白天甘蔗田间CO2浓度随高度变化的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中信息作出解释。
(2)农民常常通过施农家肥来提高甘蔗产量,请写出该方法蕴含的科学原理。
答:(1)甘蔗中上部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二氧化碳被消耗,浓度降低。下部光线弱,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又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往下运动,所以下部二氧化碳浓度高。
(2)农家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农家肥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有机物分解后可以形成腐殖质,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
【解析】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的一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1)由图可知,晴朗的白天甘蔗高的地方二氧化碳浓度低,低的地方二氧化碳浓度高;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说明甘蔗低的地方呼吸作用强,高的地方呼吸作用弱;由于植株高处叶片的遮挡,低的地方接受光照的面积小,所以光合作用弱,但
依然会进行呼吸作用。(2)农家肥富含有机物,可以补充土壤中腐殖质,从而提高土壤肥沃程度,有利于甘蔗的生长,且有机物会导致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结构,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还能产生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
例7 在开采自燃煤层时,矿工会在煤矿内残留的煤上喷洒一定浓度的阻化剂溶液,抑制煤的自燃,从而达到较好的防火效果。某科研小组针对不同情况下的煤粉进行了相关测试,得到以下数据(活化能指煤粉达到着火温度后到煤粉燃烧所吸收的热量)。
请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喷洒阻化剂溶液能抑制煤自燃的原因作出解释。
无阻化剂 喷洒水 喷洒阻化剂(MgCl2)溶液
着火点(℃) 274.1 274.1 283.8
活化能(kJ) 9.68 9.68 12.58
示例:将阻化剂溶液喷洒在煤粉表面,减少了煤与空气中氧气(助燃剂)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煤与氧气反应的速率;煤与氧反应产生的热量会被阻化剂溶液中的水吸收,从而降低煤的温度上升的速度;且添加阻化剂后煤的着火点升高,从而延长煤从室温达到着火点的时间;阻化剂还能提高煤自燃的活化能,从而延长煤达到着火点后到着火的时间。所以,喷洒阻化剂溶液能抑制煤自燃。
【解析】答题要点:①阻化剂减少了煤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积;②阻化剂溶液中溶剂水吸热降温;③添加阻化剂后煤的着火点升高;④阻化剂能提高煤自燃的活化能。
5.小蝉同学喜欢吃营养又味美的水煮蛋,她发现把刚煮熟湿漉漉的鸡蛋从锅里捞出,直接用手去拿,虽然感觉较烫,但还可以忍受可是过一会 儿,却感觉到鸡蛋比刚捞出来时更烫了……爱探究的她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出鸡蛋捞出后不同时间的温度,并描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请你解释该曲线所表示的现象。
答:开始时,鸡蛋表面有一层水膜,而水吸收鸡蛋的热量而汽化,会降低鸡蛋表面的温度。当水完全汽化后,由于鸡蛋内部的温度较高,因此热量向外传递,导致鸡蛋表面的温度升高。当鸡蛋内外的温度相同时,由于空气的温度较低,因此鸡蛋会向空气中散发热量,从而温度不断降低。当鸡蛋的温度和室温相同时,鸡蛋的温度保持不变。
6.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小亮完成一千米跑后,感觉到呼吸和心跳加快,浑身出汗。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如图的相关信息给予科学的解释。
答:做长跑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这部分能量需要加快骨骼肌细胞的呼吸作用来提供;加快呼吸运动能给血液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心跳加速,可以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冠脉循环血流量增大,心脏收缩和舒张能力增强,为血液循环提供充足的动力,以加快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供骨骼肌细胞呼吸作用所需;骨骼肌细胞的呼吸作用增强使人体产热增加,需要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加快汗液蒸发等方式加快散热,以调节人体体温恒定,所以长跑后出汗更多。
7.新疆吐鲁番的瓜果又大又甜,瓜果的含糖量很高。与其同纬度、海拔高度相近、其他条件相似的吉林省四平,种植出的瓜果含糖量却远远低于吐鲁番的瓜果。
材料1:新疆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丰富的热量是保证瓜果生长发育必需的环境条件。吐鲁番全年日平均气温高于10 ℃的累计温度是5391 ℃,而四平仅3050 ℃。
材料2:年日照时数增加120 h左右,瓜果的含糖量就增加1%(新鲜瓜果含糖量一般最多也只有10%~20%)。
材料3:瓜果生长期,两地每天日照时数与昼夜温度的差别如表所示。
地区 每天日照时数/h 昼夜温差平均值/℃
新疆吐鲁番 10 15.2
吉林四平 8 9.4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疆吐鲁番瓜果的含糖量远高于四平地区瓜果的含糖量作出解释。
答: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能转变为可溶性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新疆吐鲁番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光合作用强烈,昼夜温差平均值高,夜晚呼吸作用微弱,因此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所以新疆吐鲁番瓜果的含糖量远高于四平地区瓜果的含糖量。
  实验探究的评价与分析
例8 质疑与探究是科学课堂永恒的主题。下面是小科同学对3种气体收集方式本质原因的探究。
(1)有些同学说:“CO2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小科同学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于是,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用图甲和图乙两种方式收集CO2,通入的气体流速和时间相同,发现甲集气瓶收集到的CO2浓度较大,乙集气瓶的CO2浓度很小。请分析两者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2)有些同学说:“O2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但C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对此,小科同学疑惑,于是又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用图丙装置分别以相同流速通入O2和CO2,发现收集满O2比CO2耗时少。请分析原因。
答:(1)当CO2沿导管到达图甲集气瓶底部后,由于CO2密度大于空气,排挤出集气瓶中原有的空气,最后得到较纯的CO2;当CO2沿导管到达图乙集气瓶底部后,由于CO2密度大于空气,大多数CO2会从瓶口逸出,残留在集气瓶中的CO2不多,故CO2纯度不高。
(2)由于CO2能溶于水,O2在水中的溶解性比CO2小,CO2溶于水中的量多,故用排水法收集相同体积的CO2和O2时,收集O2耗时少。 
例9 1852年,法拉第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的尝试,建立了“力线”的概念。他认为在磁极周围充满了力线,依靠力线将磁极间的作用联系起来。他还利用细铁屑把这种所谓的“力线”形象地呈现出来。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上一层薄薄的细铁屑。
②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观察细铁屑的分布情况。
③轻敲玻璃板,再观察细铁屑的分布情况。请回答:
(1)如图所示为实验步骤③得到的细铁屑分布情况。请你画出经过A点的磁感线。
(2)实验步骤②中未敲玻璃板“力线”未能通过细铁屑呈现出来,而步骤③中轻敲玻璃板“力线”能通过细铁屑呈现出来。上述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见解
【解析】(1)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是从磁体的N极岀来,回到磁体的S极的,所以A点的磁感线是向左的。
(2)详见下表
踩分点 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
细铁屑受磁力及原因 能说出细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 把有细铁屑的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后,每一颗细铁屑都会被磁化,磁体会对细铁有屑磁力作用
解释敲玻璃板时,“力线”未能通过细铁屑呈现出来的原因 能说出细铁屑受到磁力,不足以克服摩擦而改变位置或排列方向 由于细铁屑与玻璃表面之间存在摩擦,离磁极较近的细铁屑会被到磁极附近,而离磁极较远的细铁屑受到的磁力较小,不足以克服摩擦而改变位置或排列方向,所以细铁屑排布尚无规律
踩分点 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
解释轻敲玻璃板时,“力线”能通过细铁屑呈现出来的原因 轻敲玻璃板导致细铁屑与玻璃板间弹力减小,甚至短暂分离,细铁屑受磁力作用而改变位置或排列方向 轻轻敲动玻璃板,玻璃板受力而振动,细铁屑由于惯性保持静止状态,使铁屑与玻璃板间弹力减小,甚至短暂分离。此时,被磁化的每一颗细铁屑在磁力的作用下,会围绕磁铁呈辐射状有规律地排列起来,把磁体周围的磁场在一个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形象地模拟出来
8.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盆栽天竺葵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比较这两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哪位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甲:黎明前,将同一处环境中的甲株用黑网罩上,乙株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乙:黎明前,选取天竺葵上的一片叶子,部分区域双面夹上黑纱布条,其余区域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类区域蓝色的深浅。
答:乙方案更合理。因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变量是光照强度,其他变量应控制相同。甲方案用不同的植株进行实验,变量较多。而乙方案用同一植株同一片叶子的不同部位进行对照实验,变量控制更合理。
9.酸、碱和盐溶液都是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阴、阳离子,它们能够在溶液中自由移动,因此电解质溶液能导电。为了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的一个实验方案,并测得如下表的数据:(已知:纯水不导电,沉淀在水中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1)分析比较表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出哪些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写2条)
分析比较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同种电解质溶液,溶质质量分
数越大,导电能力越强(同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随溶液质量
分数增大而增强);当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硝酸钙溶液的导电
能力比硝酸钡溶液强
(2)小明同学取两烧杯氢氧化钡溶液,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和硫酸溶液。他发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虽然两次实验中溶液都出现白色浑浊现象,可是滴加碳酸钠溶液时电流表的示数几乎不变,而滴加硫酸溶液时,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减小,到达一定量时,电流表的示数恰好为零。他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他解释其中原因吗?
答:滴加碳酸钠溶液时电流表的示数几乎不变,是因为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钡离子减少的同时钠离子在增加;滴加硫酸溶液时,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减小,到达一定量时,电流表示数恰好为零,是因为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液中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断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时减少到0,溶液几乎不导电。
  计算、证明类的推导与解释
【解析】天平的不准确是由于横梁左右两臂不等长引起的。可把横梁当做杠杆,把横梁的两臂当作杠杆的两臂,然后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例11 光滑斜面甲与水平面AB平滑连接。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小球,小球运动到B点静止,如图甲所示。在AB上的C点平滑拼接另一光滑斜面乙,已知AB=3AC,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小球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说明小球在乙斜面到达的最大高度h与H的数量关系及理由。
(2)要使小球在乙斜面上到达的最大高度变为2h,小球应在甲斜面上多高处静止释放,并说明理由。
【解析】(1)由AB=3AC可知,在AC上损耗的机械能是AB上的三分之一,进而判断乙斜面上时机械能比甲斜面上时的机械能少的关系,进而判断出上升高度。
(2)由(1)可判断出小球在AC上损失的机械能,而后可以计算出(2)中小球在甲斜面上的高度。
10.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监测河水流速变化的装置原理图。机翼状的探头始终浸没在水中,通过连杆带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上下移动,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水流速度为v0时探头刚好处于图示位置静止,随着水流速度的改变,探头会上下浮动,电压表的示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试判断电压表示数随着水流变化的具体情况并解释原因。
11.铁矿石中的铁元素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衡量铁矿石的质量指标有很多,其中铁矿石中铁元素的含量和冶炼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下表列举了三种铁矿石及其主要成分。
假如三种铁矿石中主要成分的质量分数相同,你将优先选择表中的哪种铁矿石作为炼铁的原料?请阐述理由。
名称 赤铁矿 菱铁矿 磁硫铁矿
主要成分 Fe2O3 FeCO3 Fe7S8
由于Fe7S8中含有S元素,在冶炼过程中会生成SO2污染空气,因此一般不采用磁硫铁矿。等质量的三种铁矿石中,赤铁矿中Fe的质量分数最大,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小,故应优先选择赤铁矿作为炼铁的原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