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
、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中国皇帝制度出现后,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用车马称“乘舆”。经皇帝批阅的文件
称“御批”。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之卬称“玺”
材料反映出()
A.封建皇帝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
B.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
C.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
D.皇帝专称减少了对皇权的限制
2.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
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
A.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
B.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
C.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
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3.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后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称为三司,作为省级
行政区最高机关,但事权不一、互不隶属,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又相继设置了总督、巡抚之
职,位于三司之上,到清朝时督抚制度被进一步固定下来。这主要反映了
A行省制度遭到破坏
B.皇帝的权力被削弱
C.地方管理渐趋强化
D.官僚体制日益完备
4.明代中后期,在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这期间,万历年间成
书的防诈骗的公案类笔记小说《杜骗新书》,将当时市面上的假银类做了一番整理;民间日
用类书《三台万用正宗》则专门有《银色》一目。由此可见,这两本书的出现
A.推动了世俗小说的繁荣
B.规范了当时的商业资本市场
C.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5.反清复明是中国境内一系列反抗淸朝满族贵族统治而要求恢复明朝的运动。其中有在台湾
的延平王的反清复明行动,还有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打出的反清复明旗号。“反清复明”这
号,几乎贯穿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所之少见。这说明
A.反清人士对清朝统一缺乏认同感
B.清朝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反清复明的根本原因是清朝专制
D.各地人民渴望国家实现统一
6.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由6080万两上升到8103万两,增长
幅度为30%。这一变化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
万两左右的局面。晚清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关税自主改革措施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社会秩序的稳定便利政府征税
7.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
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的出现
A.便于土地革命全面推行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顺利开展
C.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8.观察下列地图,对其反映的军事行动解读正确的是
枣宜会战示意图(1940年5月1日至6月17日
1940年5月1日
起,日军向第五战区发
起攻势,唐河、随阳店
一中国军队进攻方向
接途率:5月
河
日军进攻方向
襄阳
杳苑(保定
5月13日,日军第
南瓜店
三十九师团、第十三师
娘子
36月10日,日军以
团得知张自忠所在,集
3个师团的兵力向宜昌
中兵力国攻张自忠
发起进攻。中国第18
长寿店
部。15日,张自忠被围
不大1北
军备战仓促,6月17日
因在宜城南瓜店,激战
下午,日军第二次占领
两日社烈殉国。
宜昌,枣宜会战结束
钟祥
山(东
八路军进攻方向
宜昌
河
八路军攻克敌军据点
八路军破击铁路地段
A.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B.阵地战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
C.相持阶段国共两党坚持抗战
D.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9.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
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10.“一五”计划时期,在苏联援建的150个实际施工项目工程中,国防工业企业44个。
从“三五”计划开始,我国用了近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施了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国
防工业发展战略,并投入了国家大量经济资源。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国防建设
B.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C.维护国家安全
D.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11.下表是1952年底全国开展扫盲运动,在农村推行“速成识字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