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 5.《定风波》名师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 5.《定风波》名师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12:57:23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作者:苏轼
定风波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遇到各种挫折、打击的时候,可能是一次考试的失败,可能是亲人离世,也能是在事业上的挫败。面对失败的困境甚至是绝境,你们会以什么态度处置呢?
而苏轼因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几乎被诛,后被贬偏远的黄州一度绝望。在绝境中,他又是如何重新站立起来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他的著名诗词《定风波》。
目录
问题探究
整体感知
拓展提升
课时作业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读懂词意,感受词作疏野旷达的风格。
2.读懂诗人情感,理解“移情”概念。
3.探究苏轼弃世思想的产生,了解其文学意义和影响。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文忠。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东坡画论》等传世。
整体感知
古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黃庭坚齐名并称“苏黃”
词—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黃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四大家
画—与胸有成竹的文与可并称“文苏”。
1.诵读小序,梳理补充图表。
时间: 地点: __________
事件: 人物: ______________
细节:苏轼 友人____________
感受:苏轼 友人_ _
三月七日傍晚
沙湖道中
遇雨
苏轼和友人
雨具先去
皆狼狈
余独不觉
……
二、齐读课文,读懂文意
提问:东坡和友人的对比体现出东坡什么样的性情?
洒脱旷达,任真率性。
提问:如此任真率性的苏轼,在雨中信步时,心中又有何感想呢?
2.读懂正文,读出情感。
莫听
上阙中这些重点词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表现出作者面对风雨,毫不在意的态度;
——
何妨
表现出乐观旷达的情绪;
——
吟啸
徐行
两个动词刻画出作者在风雨中泰然自若的形象;
——
轻胜马
表现出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
——
谁怕?
这句以反问形式表现出作者对坎坷道路的无所畏惧;
——
任平生
表现出作者对待人生坎坷的超然心态。
——
下阙中这些重点词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酒醒
微冷
表现出作者面对风雨,毫不在意的态度;
——

归去
含有出人意料的意思,体现了人生的沉浮无常;
——
表达出作者归隐弃世之思。
——
3.细读课文,读出矛盾。
提问:大家读出词中有哪些信息不大合理或有矛盾之处的?
这首词上阕所抒发的情感和下阕蕴涵的人生态度有矛盾之处:上阕抒发出的是作者雨中徐行时轻松闲适、乐观旷达的情感,下阕描述诗人在雨后的所感所想,表达了自己归隐弃世的人生态度。
问题探究
1.意象解读
(1)文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意义?
风雨、打叶声、烟雨、斜照
①“风雨”象征诗人宦海生涯中的各种打击,同行人在这种打击下都狼狈躲避,而诗人却选择了勇敢面对。
②“打叶声”说明雨点很大,亦象征打击很沉重、严酷。
③“烟雨”,从形象上看,有飘渺、朦胧之感,给人如梦如幻之感,平生烟雨中则有人生如梦之意,这是苏轼对官场俗世的否定。
④“斜照”代指夕阳,是借代。在“微冷”之时,忽迎斜照送暖,道出了人生无常之理。
(2)作者写到“回首看来萧瑟处”,这“萧瑟处”指什么?
字面上指在风雨中前行的坎坷经历,实际指的是作者至今所经历的人生坎坷。
小结:这首词表面上看,是作者记叙风雨中与友同游的所感所思,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宦海生涯作的一个回顾和体悟。
(1)作者在回顾过去,抒发感悟之后,谈到“归去”,而且“归去”之后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那么作者究竟要归往何处?
2.主旨探究
归去田园(弃世论)
归去官场(入世论)
归家(反朴论)



(2)苏轼“隐”了没有?
①“归去”是全词的诗眼。②苏轼“归去”的地方“也无风雨也无晴”,暗示自己将远离政治斗争,追求的是平静、恬淡的生活。③因此,“入世论”站不住脚,苏轼的态度是避世、弃世的。
④苏轼的“归去”是有深层涵义的,远不是“归家”就能体现的,因此“反朴论”也不可靠。⑤然而,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他并未选择如陶渊明弃世一样归隐田园,他在此后还有过不少仕途迁贬,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在地方做出了不少政绩。因此,“归去田园”的理解亦是臆断。
拓展提升
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
1.阅读材料,探求真意:
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
(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苏轼的意义》
2.思考:由李泽厚先生的论述来看,苏轼到底“隐”了没有?
心隐而身不隐。
由此判断,前面留下的问题:苏轼要“归去”何处,能够得出什么答案?
苏轼的“归去”不是归隐田园,而是在精神上规避世俗,淡泊功名,坚持自我价值的追求,从而实现人格的独立。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又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苏轼的退避源于其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士大夫精神与官场倾轧、屡遭贬谪的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在经历重重打击之后,苏轼选择了选择了遗世独立作为自己的处世方式。相比陶渊明身隐心却念着功名,苏轼心隐身不隐的追求则更为率真自然。
总结:
课时作业
1.人们说此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并体现了词人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说法的?请结合苏轼的身世,说说你的理解。
“烟雨”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此句拓宽了全词的境界,充满艺术的张力。
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的洗礼,但是这恰恰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2.“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3.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感悟: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性格:表现出了词人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性格特征。(共21张PPT)
5 苏轼词两首
定风波
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3、掌握、运用诗词鉴赏的几种基本方法。
整体感知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写作背景
听录音,读课文,把握情感。
录音见优教通本课素材部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读准字音把握字词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
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烟雨 萧瑟sè
研读课文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沙湖道中
地点:
人物:
同行 、余
感觉:
狼狈、不觉
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
2.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诗句分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思考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
“超然物外”
“何妨”
“谁怕”
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
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思考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闲散江湖
“马”
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
轻胜马”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思考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思考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
人生的希望
思考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虚实结合
“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者的人生遭遇。
2.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1、表达方式:
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
3、风 格:
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4、抒情主人公形象:
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
《定风波》塑造了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一个乐观、潇洒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课文小结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阅读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
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
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以《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2.预习下一课。
退出
布置作业(共18张PPT)
定风波
苏 轼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
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刘艳琴
她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我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初读课文,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萧瑟sè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哪些词表现了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
请用“从……词语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苏轼”这一句式,说说苏轼给你最深刻的印象!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读课文,探究主旨
如果把全词浓缩在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





归田园?
归佛门?
归朝廷?
1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归田园?
1、他买田置地,亲自耕作,实为农夫。
2、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皈依心灵。
3、他喜欢老庄的作品,道家的无为非凡,使他淡泊名利。
1
归佛门?
1、自己取名东坡居士。
2、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佛家的静达圆通、四大皆空,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他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诗》 (佛教认为缘生缘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此诗歌正体现了这一佛理。)
1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归朝廷?
1、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
2、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苏轼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
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这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整合与统一,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1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②荦(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彰显了作者的成熟与大气。
1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东坡突围》
即事抒怀
不惧风雨
冷静、超然、自信、成熟(主旨)
一语双关
豪放旷达
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
苏轼
1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余秋雨
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林语堂《苏东坡传》)
1
他携着这份豪放、旷达、洒脱,走遍了半个大宋。
他达则兼济天下,穷也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一路南下却收获颇丰,亲情、爱情、友情无一不足。
他才华盖世,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豪放、旷达、洒脱,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作业:现要举行“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盛典”颁奖大会,请你为获奖的苏东坡写一段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