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谋划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诵读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英雄业绩)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不堪 哪堪)
解释下列词语
(普通)
(寻找)
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都想到了哪些古人古事,有何用意?
探究:
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慕英雄业绩 表抗金决心
用孙权典
用刘裕典
刺南宋苟安 叹英雄无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用刘义隆典
借古讽今谏当权
小 结
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下阕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小 结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叹惋!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用佛狸祠典
叹朝廷无能 悲百姓松懈
分析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廉颇典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登上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都想到了哪些古人古事,有何用意?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景仰之情)
(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
借 古 讽 今
上 片
下片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喟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仕途坎坷的孟浩然登上岘山哀吟“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忧国忧民的杜甫登上岳阳楼泪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精忠报国的岳飞登楼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成空的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悲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登高生愁、登高感忧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模式,或是壮士悲歌,或是文士不遇,或是游子思乡,或是思妇怀人。
同学们都是嘉峪关人,可曾登上过嘉峪关城楼?登上城楼,远眺苍茫戈壁,你又作何感想?请写一写。
写作:(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1.通过吟诵诗词,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2.通过分析词中典故,体味作者忧国忧时的爱国情怀。
3.背诵全词。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203年,64岁的辛弃疾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辛弃疾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
写作背景
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朗读体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仲谋:孙权的字,孙权曾在京口建立吴都。
风流:指英雄遗风,英雄伟业带来的影响。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金戈铁马:指精锐的军队。
气吞万里:豪气能吞吐万里江山,言容气概非凡
元嘉: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指刘义隆。
狼居胥:山名,在内蒙境内。汉霍去病击匈奴至
此,封山而还。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字词积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词人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倒装句式,既音韵和谐,又强调了英雄。孙权与当时南宋朝廷的局面相似,只是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者,孙权没有妥协,敢于抗击并击败了曹操;而宋朝偏于东南一隅,不思进取。
这表达了词人对孙权的赞叹、仰慕和怀念,对统治者的指责,以及想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
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整体把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刘宋王朝。
刘裕骑着战马,拿着武器,驰骋沙场,指挥千军万马,锐不可挡的气势如猛虎下山。(而自己空有抱负,没有机会。)
上片小结:
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
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
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
的热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
作者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一事。
也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草率北伐而发的。辛弃疾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借古讽今,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为什么要倒装呢?强调时间之长。词人想起自己43年前带兵南下效命朝廷,当年亲身经历了扬州一带的抗金斗争,到现在还记忆深刻。怀抱收复失地的愿望,没想到朝廷安于现状、昏庸无能。英雄空有抱负,无用武之地。虚度年华,壮志不展,怎能不让作者伤心。记忆越新,悲痛就越深。表达了词人深沉的伤感和悲痛之情。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批评人们居然忘记了国恨家仇,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里以廉颇自比,借此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希望被信任、被重用,从而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情怀。
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权奸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自己比廉颇处境更惨,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下片小结:
下篇写历史教训(用宋文帝、佛狸
祠、廉颇的典故)和自己的经历,表达
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忠心,以及自己
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
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问题探究
研读课文
(1)典故大多与京口这一地点密切相关,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借古讽今和吊古伤今的思想感情。较好的体现了怀古诗的特点。
(2)丰富了诗词的容量,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3)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有令人荡气回肠之美,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更见含蓄深沉,有助于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的形成。
(4)历史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人们既可以从历史上的英雄身上汲取力量,同时又可以重温历史的兴亡成败,以避免今日不必要的损失。
2.试找出词中运用了对比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永遇乐》表现手法:
1、运用典故
2、对比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辛弃疾在创作这《水龙吟》《永遇乐》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延伸拓展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豪放、雄健,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的异同。
延伸拓展
相同点:
①内容上:均借某地怀古
②意境上:均雄浑壮阔(豪放派)
③主旨上:均怀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不同点:
①苏轼: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抒情直抒胸臆)
②辛弃疾: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读来心情更沉重。
(抒情多与典故结合)
课文小结
上阕
孙权:
英雄难觅
刘裕:
金戈铁马
建功立业
令人仰慕
下阕
刘义隆:
草草出师
——
警告当朝
词人:
烽火扬州
——
愤斥偏安
廉颇:
尚能饭否
——
壮志未酬
咏史抒怀
借古讽今
1.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
2.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写一篇200~300字的赏析文。
布置作业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②曾有人妒。千金③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④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遭嫉妒失宠,幽居长门宫。
②蛾眉,指美女。语出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
③千金,陈皇后曾用百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给汉武帝以求重新得宠。
④玉环,指杨玉环。安史之乱时,为平军心,被迫在马嵬坡自缢。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曾得宠一时,后被废为庶民,自杀而死。二人皆善舞善妒,且不得善终。这里暗指得势的投降派。
退出(共12张PPT)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1140-1207), 词人。字 ,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奔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力主抗金。但一生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他是 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合称 与李清照并成为 。被誉为“词坛飞将军”、“词中之龙”等。
南宋
幼安
稼轩
豪放
“苏 辛”。
“济南二安”
永遇乐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
登临地点
怀古之作
怀古诗(词):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上阕小结:
即景抒情,借追慕孙权
和刘裕,寄寓抗敌报国的心
愿,讽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66岁了,当时宰相韩侂胄执掌大权,为巩固自己地位,想要草草北伐,侥幸求逞。辛弃疾劝谏他做足准备才能北伐,然而韩侂胄听不进去辛弃疾的劝告,将其调离北伐的重要基地——镇江。这首词便是辛弃疾被调离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
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唐·杜牧《扬州三首· 其二》
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
——唐·姚合《扬州春词三首· 其二》
下阕小结:
通过引述历史故事,回忆当年烽火,警告韩侂胄不能草率出兵,又表达了对统治者不思恢复中原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北伐抗金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孙权
廉颇
拓跋焘
刘义隆
刘裕
词
中
人
物
霍去病
用 典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以古人、古事、古句来证今抒怀。
作用:或追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
或借古讽今。
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对比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刘裕——刘义隆
(历史英主与庸才之比,指出历史教训)
扬州路——佛狸祠
(感叹统治者媚敌,冲淡了人民的复国热情)
廉颇尚有人问——自己的冷落处境
(报国无门的愤懑)
词人登上京口的北固亭,通过用典和对比的手法,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
★想要建功立业,抗敌救国的志向。
★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软弱无能。
★告诫当今北伐者要做好充分准备再出兵。(共23张PPT)
作者: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目录
深度探究
整体把握
拓展延伸
课时作业
学习目标
“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南宋·陈亮评价辛弃疾如是说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先生语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深刻体会用典的艺术特色。
2.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整体把握
一、学生朗读本词,体味豪放风格。
1.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用典很多
2.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标题。其中,标题点明了词的主要内容,即作者登上北固亭,追念古人,抒发感慨。
【提示】从课文题目作解。
二、作者追念古人,运用了哪些典故?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④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三、小组合作探讨:这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赞叹与惋惜 抗金收复中原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赞叹与惋惜 抗金北伐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借古讽今 批评草率北伐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段话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今昔对照 担忧国运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羡慕朝廷挂念 英雄悲愤
小结: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本词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目的是用来“伤今”的,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深度探究
1.词人开篇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起笔,有何意图?
这两句词写词人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英雄人物乃至“舞榭歌台”都杳无踪迹了,慨叹江山依旧,英雄(帝王)不再,暗含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词人由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表达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人民已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表现出词人对失去半壁江山的当政者仍然偏安自乐的嘲讽之意。
3.有人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用此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同: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拓展延伸
异: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课时作业
1.诗词用典可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请结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谈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典故的作用。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 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词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像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即科举时代在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轻微、新鲜、清爽等。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节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