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名师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名师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12:59:58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学习目标:
掌握鉴赏诗歌的几种方法
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独特情感
朗读注意事项:
字音要读准
词义要理解(不理解的画出来)
体会到的情感
理解词义
(1)楚天:
(2)遥岑(cén):
(3)献愁供(gòng)恨:
(4)断鸿:  
(5)求田问舍:
(6)刘郎才气:
(7)流年:  
(8)风雨:  
(9)倩(qìng):
(10)红巾翠袖:
(11)揾(wèn):   
长江中下游一带(古属楚国)的天空,也泛指南方的天空。
远山。
献供愁恨,表现出忧愁、怅恨。
失群的孤雁。
置地买房。
刘备的胸怀、气魄。
流逝的时光。
比喻飘摇的国势。
请。
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擦拭。
感情基调

鉴赏格式
解释诗句+运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
同学们,你想起了哪些文人曾经对此发出自己的千古之叹?
站在江边,感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杜甫站在高山之上,低吟 ;
站在赤壁古战场,高歌 ;
站在岳阳楼上,高唱 ;
鉴赏下片
典故 作者态度 志向
张翰 —— 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 —— 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 —— 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 —— 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用典作用:内容丰富,语言精练,
言简义丰
抗金复国
坚守理想
对比鉴赏
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人的代表词作苏轼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比较一下,同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两人在思想感情或者说人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
对比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拓展延伸
在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你还知道哪些?
能不能说出几个人和他们的名言?
再次感受
精忠报国
矢志不渝
坚守理想(共32张PPT)
作者: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目录
整体把握
诵读课文
深度探究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课时作业
纵横沙场、立下不世之功是古代不少文人的人生理想,就连体弱多病的李贺都曾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言壮语。而事实上,既能横槊赋诗,又可驰骋沙场的英雄并不多见,但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人生,通过他的词作来感受其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1.掌握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的艺术手法。
2.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诵读课文
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词人沉雄豪壮的词风,巩固上节课朗读效果。
2.译读。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
整体把握
(一)学习上阕
1.读了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请大家谈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
2.上片中词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借景抒情: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3.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提示】请抓住景物意象和最具有表现力的动词进行赏析。
(1)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4)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①看、拍、会、登
②“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④“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上阕小结:上阕写景抒情,词人通过写清秋、远山、夕阳、孤雁等,表达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二)学习下阕
1.诵读下阕,思考: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许汜
刘备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 乐于归隐
—— 谋取私利
—— 雄才大略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正)
张翰
许汜
刘备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 乐于归隐
—— 谋取私利
—— 雄才大略
(反)
(反)
(正)
3.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4.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三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下阕小结:下阕借典言志,表达自己对国势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
深度探究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江南秋季秋水秋色无边无际的特点来写的。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2.如何理解“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
这三句写山。“玉簪螺髻”是对山的比喻性说法,“献愁供恨”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点出“愁”“恨”,由单纯写景而开始抒情。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朝廷不思收复失地的“愁”与“恨”。这三句词的语序应该是“远目遥岑,(如)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落日”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词人自己,词人南渡后,漂泊孤单,抑郁不得志。
这几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形有声的景物进一步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总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
表现手法:
意境:
语言:
大气豪放。
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空旷辽远。
拓展延伸
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课时作业
1.诗词用典可以品评历史,借古论今。请结合杜牧的《泊秦淮》全诗,谈谈“《后庭花》”典故的作用。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 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 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
(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
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做铺垫。
“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作者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共43张PPT)
7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第二单元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是谁?
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弃疾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学习目标
 1.了解《水龙吟》背景和内容,赏析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释 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写作背景
岑cén:小而高的山。
簪zān:别住头发的簪子。
游子:久居外乡的人。
吴钩:钩,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
脍kuài:把鱼、肉切细。
揾wèn:拭擦。
字词积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朗读体味
录音见优教通本课素材部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整体把握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秀丽的美景却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即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但是作者不直说自己“愁”和“恨”,而是说远山“献愁供恨”,这是采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家乡沦陷,国家残破,而一人独自徘徊于赏心亭上,就已够悲伤的了,何况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呢! ,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国势衰颓的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飘零身世和心境孤寂的“江南游子”即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兼,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看吴钩,正是词人雄心壮志的表现。然而,他却是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词人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能一边走动,一边不断地拍击着栏杆以泄其情。而词人这种心情却并无人能够理解,这就更增加了他的悲愤。
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
上片小结: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季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而辛弃疾则不愿意弃官归隐,因为他有着报国的雄心壮志。这里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象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的愤慨和痛苦——南宋政权投降派得势,风雨飘摇,怎不令人忧愁!自己长期不被重用,大好年光白白流逝而虚度光阴,又怎不令人感伤!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
我们称之为 。
用典
用典:
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用典的分类: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 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用典的作用: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人痛苦之极,不禁一洒悲痛之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于时的英雄的眼泪。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女子来擦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而只好独自哀伤,从而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
下片结句“倩何人”等十三字,与上片结句“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感情沉郁,结构严谨。
下片小结:
下片言志。通过古人古事即运
用典故来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
持用世的决心。
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辛弃疾的登临意是复杂的。眺望楚天清秋山水,引发家国恢复的忧患;听闻江南落日哀鸿,牵动游子流寓的悲思;拍握身边宝剑栏杆,空怀英雄北伐的壮志。思想古人胸襟抱负,深感功业难成的悲愤。登临所见的景物,被涂抹了一层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怆的色彩。
词人的登临意:
(1)想要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2)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
境的悲痛和愤慨。
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的下阕中,作者借助三个典故来抒情。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三个典故,并思考这三个典故的运用方式是什么样的,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莼鲈之思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
1、莼鲈之思:  
晋人张翰应当时的执政者齐王之邀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弃官归乡,巧合的是,张翰归乡后不久,齐王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了时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作者的用意:
①现在虽然非常思念家乡,但即使有莼鲈之思又能怎么样呢?家乡还在金兵的统治下。表达了悲愤之情。
②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弃官归乡,但我却并不因为南宋王朝面临危机而隐退,因为我有着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两种理解都体现了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
2、求田问舍:  
陈登因许汜没有大志,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我将睡在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别!”
作者的用意:
我如果像许汜一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了。词人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自己留在南宋王朝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要为国尽忠尽力,鞠躬尽瘁的。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3、树犹如此:  
晋朝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作者的用意:
时光流逝,国家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是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一直不能实现。人已渐渐老去,什么时候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表达了自己的无奈、遗憾和悲愤之情。
正值壮年的词人,慷慨激愤,拍遍栏杆,忧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
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
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
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和用典。
课文小结
上片先描写景物,这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
1.背诵这首词。
2.预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退出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