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 1.《窦娥冤》名师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 1.《窦娥冤》名师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14:18:39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作者:关汉卿
窦娥冤
目录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文体常识
写作背景
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1.了解关汉卿,熟悉中国戏曲相关知识,识记重要文学常识。
2.理解《窦娥冤》的情节脉络,把握戏剧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3.学习解读戏剧的一般方法。
学习目标
文体常识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1.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曲先后有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2.中国四大名剧
《西厢记》
《牡丹亭》
《桃花扇》
《长生殿》
--王实甫
--汤显祖
--孔尚任
--洪 昇
3.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
《汉宫秋》
《梧桐雨》
《赵氏孤儿》
--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纪君祥
4.元杂剧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5.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 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6.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剧本结构:
四折一楔子。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之外可以加一到两个楔子。
剧本构成:
曲词,宾白,科介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剧本音乐: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
元杂剧角色
末、旦、净、杂等。
末:男角,男主角叫正末。
旦:女角,女主角叫正旦。
净: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或反面角色。
杂:孛(bó)老、卜儿、孤、徕儿、驾、洁郎、细酸、邦老。
关汉卿,生卒年月不详。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精通音律,亲自创作,亲自登台表演。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56年,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单刀会》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窦娥冤》的剧情,来源于西汉 “东海孝妇”以及晋代《搜神记》。关汉卿在历史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现实,丰富了它的内容,把元代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以及中下层妇女所受的欺凌和苦难都包罗无遗,同时还把童养媳问题、寡妇的再嫁及受流氓欺侮问题、高利贷等问题,都反映得淋漓尽致,是元代社会悲剧的缩影,是一部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品,而且结构精炼,曲词朴实,生动有力,一向为读者或观众所赞赏。
整体把握
1.请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
楔 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 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
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课时作业
1.诵读曲词,品味古代戏曲的曲词之美。
2.围绕各种矛盾冲突,分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共9张PPT)
关 汉 卿
《窦娥冤》剧本体例:四折一楔子
楔子:序幕
第一折:开端
第二折:发展
第三折:高潮
第四折:结局
请同学们试概括一、二、三折的故事情节
1、楔子: 三人亮相,悲剧开始;
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第一折:婆婆索债,险些丧命;
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
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
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
三桩誓愿
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它们。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部剧称得上是元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只有推翻这一制度,劳动人民才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戏剧不仅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还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解读刘兰芝、祥林嫂、窦娥这几位女性形象,谁更有反抗精神?从矛盾冲突的角度分析出不同作品的不同主题。(写在语文方格纸上。)
谢谢大家!
欢迎指正!
福州第七中学
郑仁荣
*(共17张PPT)
作者:关汉卿
窦娥冤
目录
学习目标
唱词选读
课时作业
人物分析
拓展思考
第二课时
1.通过对重点曲词的品读,品味关汉卿的戏曲语言特色。
2.分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识,探讨关汉卿借助《窦娥冤》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3.思考并讨论《窦娥冤》可能带给现代人的启发。
学习目标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富于抗争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美丽、勤劳孝顺,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活于昏聩腐败的封建吏治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窦娥悲剧的性格、壮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人物分析
1.明确形象
2.问题探究
(1)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从浪漫主义与现实精神的结合上赏析本折中窦娥三誓愿唱词。
提示:她的三桩誓愿与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2)誓愿手法
(3)典故作用
苌弘化碧: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望帝啼鹃: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六月飞霜: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东海孝妇:孝行天鉴,人神共愤。
(4)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能实现吗?显而易见是不能的,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A.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借助想象和夸张,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
B.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C.三桩奇愿违背常理,但合乎人情,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5)《端正好》《滚绣球》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滚绣球》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6)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唱词选读
1.《滚绣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
关汉卿杂剧本色语言
历来剧评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特色。节文中,人物语言时而高亢激越,紧张迫促,冤气冲天;时而哀婉凄惨,如泣如诉,真情低回;时而激荡如潮,汹涌澎湃,悲风盘旋。三个场面的描写,语言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曲词不事雕琢,以感情真切为主导,浅显中见深邃。
3.熟语把握
动地惊天 怕硬欺软 顺水推船
前合后偃 吞声忍气 杳无音讯
怨气冲天 不明不暗 负屈衔冤
古陌荒阡 六出冰花 葫芦提
拓展思考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课时作业
1.以“窦娥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在600字左右。
2.选读元曲四大家的代表剧作,作好读书笔记,并准备交流提纲。(共48张PPT)
1 窦娥冤
第一单元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布置作业
课文小结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古代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和杂技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代戏曲
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形式包括元杂剧、元散曲、和明清传奇。
元 曲
元曲
散曲
杂剧
套曲
小令

唱+演
(散曲+“科”+“白”)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 《拜月亭》
白 朴 《墙头马上》
王实甫 《西厢记》
郑光祖 《倩女离魂》
关汉卿 《窦娥冤》
马致远 《汉宫秋》
白 朴 《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关汉卿
马致远 散曲《天净沙·秋思》
杂剧《汉宫秋》
白 朴 杂剧《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杂剧《倩女离魂》
《王粲登楼》
四大家之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
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感知作者
整体感知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
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全剧四折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剧情简介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
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序幕)
楔 子
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第一折
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开端)
第二折
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发展)
第三折
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
(高潮)
第四折
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结局)
讨论:
课文每部分主要的人物矛盾分别是什么?从每部分的故事情节中,你窥见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楔子 : 窦天章上京赶考,窦娥被卖抵债。
窦-----蔡 :高利贷剥削严重,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一折: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据理拒婚。
蔡、窦----张:社会混乱,地痞横行,善良人们受欺凌
二折:张驴儿弄巧成拙毒死其父,窦娥屈打成招救蔡婆婆。
张驴儿----窦娥: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 临刑发下三桩誓愿。
桃杌----窦娥: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百姓有口难言。
研读课文
赏析第三折
1、在课文第三折中共出现了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10个曲牌,可以分成3个层次。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 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第1层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3.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1.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3.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反抗的窦娥
第2层
窦娥告别婆婆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让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善良的窦娥
第3层
窦娥死前三大誓愿
1、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素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昭雪,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不屈的窦娥
3、对比阅读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试分析他们是否矛盾。
高尔基曾说 :“ 悲剧的戏剧性,一方面来自于性格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来自于性格内部的冲突。”在黑暗的吏制下,窦娥反抗着,又无奈着,挣扎着,又找不到出路,这是普通劳苦民众在黑暗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惨结局。
这显然是矛盾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也是关汉卿的矛盾。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4、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治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也是作者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浪漫的手法,现实的含义
学有所思
《窦娥冤》是经典悲剧
你认为其冤在何处 悲在何处?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 〔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 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 〔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
窦娥
绑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即如下表:
场面 情感 性格 点睛句
押赴刑场 鸣冤(怨)(高亢激越,怨气冲天) 刚烈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婆媳诀别 诉冤(悲)(如泣如诉,哀婉凄惨) 善良
三桩誓愿 发誓(恨)(感情如火,激荡如潮) 反抗
1、窦娥的感情发展: 怨→ 悲 → 恨
2、窦娥的形象: 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 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退出
1.我编新剧本,把《窦娥冤》改编成话剧。
2.我演剧中人,表演改编后的话剧《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