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夜雨寄北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新知导入
大家一定熟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吧?
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他就是——李商隐——晚唐时期著名的一位诗人,今天我们来学
习他的一首诗——
夜雨寄北
新知讲解
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2、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初读感受音韵美
1.读准字音;
2.划出节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再读理解内容美
读了这首诗你脑海里呈现怎样的画面?
根据注释,
用自己的话描述
诗歌的大意。
题目中的“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君:指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 期:期限。巴山:泛指巴蜀之地。池:水池。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再。话:叙说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三读品味意境美
第一句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足见亲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第二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夜雨池涨,景中透情,烘托了秋思,委婉清新。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之景中。
三读品味意境美
一个“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思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第三句,“何当”一词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第四句,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想象还乡,同妻子对坐灯下促膝长谈,共剪烛花,那时再回想如今的寂寞难耐和孤苦心境,定是苦中有乐,忆苦思甜。
3-4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自由诵读,争取背诵、默写。
课堂总结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自然巧妙。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全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课堂练习
1、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2、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憧憬。就空间而言,诗中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就时间而言,诗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3、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李商隐诗歌3-5首,并选择1-2首背诵。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1-2句:触景生情,思乡情切。
3-4句:美好想象,情深意长
实写
虚写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夜雨寄北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2、背诵、默写诗歌。
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2、背诵、默写诗歌。
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熟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吧?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李商隐——晚唐时期著名的一位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夜雨寄北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2、背诵、默写诗歌。范读诗歌: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初读感受音韵美——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再读理解内容美——根据注释,说意思题目中的“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君:指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 期:期限。巴山:泛指巴蜀之地。池:水池。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再。话:叙说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三读品味意境美第一句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足见亲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第二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夜雨池涨,景中透情,烘托了秋思,委婉清新。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之景中。一个“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思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第三句,“何当”一词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第四句,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想象还乡,同妻子对坐灯下促膝长谈,共剪烛花,那时再回想如今的寂寞难耐和孤苦心境,定是苦中有乐,忆苦思甜。3-4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自由诵读,争取背诵、默写。 读跟读读读划节奏说听,品笔记背,写 明确目标目标2了解背景了解文常目标2完成目标1完成目标1目标2
课堂练习:1、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2、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3、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自然巧妙。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全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听,记 巩固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夜雨寄北》练习
课堂练习:
1、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2、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3、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夜雨寄北》练习
课堂练习:
1、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2、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答案】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憧憬。就空间而言,诗中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就时间而言,诗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3、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答案】“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夫妻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或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
“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